江西九江:推進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
2023-05-25 10:29:21
九江市住建局
5月23日,九江市住建局關于印發九江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推進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鼓勵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實現建筑供熱(冷)、炊事、熱水,進一步深化可再生能源應用方式,推動太陽能光電光熱、地熱能源等新能源的綜合利用,探索新改擴建建筑“光、儲、直、柔”新型供配電技術的應用。充分利用工業建筑、倉儲物流園、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屋頂資源實施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積極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推動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提升,進而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
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推動既有公共建筑屋頂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加快智能光伏應用推廣。在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地區及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建筑中,積極推廣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生物質能應用,推廣空氣源等各類電動熱泵技術。
原文如下:
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
根據《江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九江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和市委、市政府有關要求和會議精神,經研究,現將《九江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市自然資源局 市農業農村局
2023年5月22日
(此件主動公開)
城鄉建設是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和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量及其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比例均將進一步提高。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控制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量增長,切實做好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工作,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江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化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第十五次黨代會部署要求,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總方針,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生態優先、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以綠色低碳發展為引領,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轉變城鄉建設方式,提升綠色低碳發展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工作原則。堅持系統謀劃、分步實施,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結果控制,合理確定工作節奏,統籌推進實現碳達峰。堅持因地制宜,區分城市、鄉村,科學確定節能降碳要求。堅持創新引領、轉型發展,加強核心技術攻堅,完善技術體系,強化機制創新,完善城鄉建設碳減排管理制度。堅持雙輪驅動、共同發力,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實施共建共享,協同推進各項工作。
(三)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市城鎮規劃區內新建民用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100%,新竣工民用建筑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90%以上;實施星級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總面積占當年綠色建筑總面積比例力爭達到30%;到2030年,確保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建筑節能水平大幅提高,用能結構和方式更加優化,可再生能源應用更加充分,利用效率達到省內先進水平;城鄉建設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轉;城市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增強,“城市病”問題初步解決;建筑品質和工程質量進一步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綠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綠色低碳運行初步實現。推動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走在全省前列,全力打造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
二、建設綠色低碳城市
(一)優化城市結構和布局。城市形態、密度、功能布局和建設方式對碳減排具有基礎性重要影響。積極開展綠色低碳城市建設,推動完整居住社區發展。每個完整居住社區面積不超過5平方公里,組團內平均人口密度原則上不超過1萬人/平方公里,個別地段最高不超過1.5萬人/平方公里。加強生態廊道、景觀視廊、通風廊道、濱水空間和城市綠道統籌布局,留足城市河湖生態空間和防洪排澇空間,社區間的生態廊道應貫通連續。推動城市生態修復,完善城市生態系統。嚴格控制新建超高層建筑。新城新區合理控制職住比例,促進就業崗位和居住空間均衡融合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快速干線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綠色慢行交通設施。嚴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堅持從“拆改留”到“留改拆”推動城市更新,除違法建筑和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筑外,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筑,城區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除建筑面積原則上不應大于現狀總建筑面積的20%。盤活存量房屋,減少各類空置房。
(二)開展綠色低碳社區建設。社區是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場所。推廣功能復合的混合街區,倡導居住、商業、無污染產業等混合布局。按照《九江市中心城區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及十年行動計劃》,推動居住區配套設施管理立法,出臺《九江市居住區配套設施管理條例》,完善居住區配套設施管理法規政策體系。編制《九江市城區完整居住社區配套設施指南》和《九江市鄉(鎮)村社區配套設施設置指南》,配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力爭在三年內完成30%以上城市既有居住社區配套設施更新改造工作。通過步行和騎行網絡串聯若干個居住社區,構建完整居住社區。推進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社區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探索零碳社區建設。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向業主提供居家養老、家政、托幼、健身、購物等生活服務,在步行范圍內滿足業主基本生活需求。鼓勵選用綠色家電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消費品。鼓勵“部分空間、部分時間”等綠色低碳用能方式,倡導隨手關燈,電視機、空調、電腦等電器不用時關閉插座電源。鼓勵選用新能源汽車,推進社區充換電設施建設。
(三)全面提高綠色低碳建筑水平。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到2025年,全市城鎮規劃區內新建民用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100%,新竣工民用建筑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90%以上;實施星級綠色標識建筑面積占年度綠色建筑總面積比例達30%。嚴格執行現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推動全市城鎮規劃內新建居住建筑執行65%節能標準、規范建筑節能設計和節能計算。進一步完善建筑節能監管機制,督促參建各方主體全面落實建筑節能標準要求,推進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提升。
推動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加強節能改造鑒定評估,編制改造專項規劃,對具備改造價值和條件的居住建筑要應改盡改,改造部分節能水平應達到現行標準規定。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各地將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與我市城市更新十年行動、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辦公樓裝修改造及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等工作相結合,鼓勵選用綠色環保的技術、工藝、材料、產品,積極推進以節能門窗、建筑外遮陽、建筑屋頂及外墻保溫為重點的節能改造,推進既有建筑按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建設和運營,提高既有建筑能效水平。
(四)建設綠色低碳住宅。提升住宅品質,積極發展中小戶型普通住宅。依據當地氣候條件,合理確定住宅朝向、窗墻比和體形系數,降低住宅能耗。合理布局居住生活空間,鼓勵大開間、小進深,充分利用日照和自然通風。推行靈活可變的居住空間設計,減少改造或拆除造成的資源浪費。推動新建住宅全裝修交付使用,減少建筑垃圾產生、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積極推廣裝配化裝修,推行整體衛浴和廚房等模塊化部品應用技術,實現部品部件可拆改、可循環使用。提高共用設施設備維修養護水平,提升智能化程度。加強住宅共用部位維護管理,延長住宅使用壽命。
(五)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基礎設施體系化、智能化、生態綠色化建設和穩定運行,可以有效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結合城市特點,充分尊重自然,加強城市設施與原有河流、湖泊等生態本底的有效銜接,因地制宜,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方式,加大雨水蓄滯與利用。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實施城市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推進管網分區計量,提升供水管網智能化管理水平。
(六)優化城市建設用能結構。推進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鼓勵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力實現建筑供熱(冷)、炊事、熱水,進一步深化可再生能源應用方式,推動太陽能光電光熱、地熱能源等新能源的綜合利用,探索新改擴建建筑“光、儲、直、柔”新型供配電技術的應用。充分利用工業建筑、倉儲物流園、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屋頂資源實施分布式光伏發電工程,積極發展光伏建筑一體化,推動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提升,進而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
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推動既有公共建筑屋頂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加快智能光伏應用推廣。在太陽能資源較豐富地區及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建筑中,積極推廣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生物質能應用,推廣空氣源等各類電動熱泵技術。
(七)推進綠色低碳建造。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鋼結構住宅,推廣建筑材料工廠化精準加工、精細化管理。加強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管控。積極推廣節能型施工設備,監控重點設備耗能,對多臺同類設備實施群控管理。提高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推廣標準化、少規格、多組合設計。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新開工面積占新建建筑總面積的比例達到40%。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建材產品,建立政府工程采購綠色建材機制,到2030年星級綠色建筑全面推廣使用綠色建材,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使用木竹建材。
三、打造綠色低碳縣城和鄉村
(一)提升縣城綠色低碳水平。開展綠色低碳縣城建設,構建集約節約、尺度宜人的縣城格局。充分借助自然條件、順應原有地形地貌,實現縣城與自然環境融合協調。結合實際推行大分散與小區域集中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分布式布局,建設綠色節約型基礎設施。建筑高度與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要因地制宜強化縣城建設密度與強度管控,位于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的鄉鎮建成區人口密度控制在500∽1000人。推行“窄馬路、密路網、小街區”,縣城內部道路紅線寬度不超過40米,廣場集中硬地面積不超過2公頃,步行道網絡應連續通暢。
(二)營造自然緊湊鄉村格局。合理布局鄉村建設,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減少資源能源消耗。開展綠色低碳村莊建設,提升鄉村生態和環境質量。農房和村莊建設選址要安全可靠,順應地形地貌,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脈絡。鼓勵新建農房向基礎設施完善、自然條件優越、公共服務設施齊全、景觀環境優美的村莊聚集,農房群落自然、緊湊、有序。
(三)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建設。提升農房綠色低碳設計建造水平,提高農房能效水平,到2030年建成一批綠色農房,鼓勵建設星級綠色農房和零碳農房。按照結構安全、功能完善、節能降碳等要求,制定和完善農房建設相關標準。引導新建農房執行《農村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等相關標準,完善農房節能措施, 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推廣使用高能效照明、灶具等設施設備。鼓勵就地取材和利用鄉土材料,推廣使用綠色建材,鼓勵選用裝配式鋼結構、木結構等建造方式。
(四)推進農村建設和用能低碳轉型。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因地制宜有序推動綠色農房建設和既有農房節能改造。推進以光伏為主的農村分布式新能源建設,提高農村能源自給率。積極推廣節能環保農用裝備和灶具。
(五)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空氣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鄉村供氣、供暖、供電等方面的應用。大力推動農房屋頂、院落空地、農業設施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推動鄉村進一步提高電氣化水平,鼓勵炊事、供暖、照明、交通、熱水等用能電氣化。充分利用太陽能光熱系統提供生活熱水,鼓勵使用太陽能灶等設備。
四、強化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標準計量政策或機制。推動完善九江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相關政策文件,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確責任主體。建立完善節能降碳標準計量體系,制定完善綠色建筑、零碳建筑、綠色建造等標準。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制定高于國家標準的地方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各縣市區根據碳排放控制目標要求和產業結構情況,合理確定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控制目標。建立城市、縣城、社區、行政村、住宅開發項目綠色低碳指標體系。完善九江市的公共建筑節能監管平臺,推動能源消費數據共享,加強建筑領域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
(二)構建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模式。以綠色低碳為目標,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發展模式,健全政府主導、群團帶動、社會參與機制。建立健全“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評估制度。建立鄉村建設評價機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等,推動數字建筑、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加快城鄉建設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探索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
(三)建立產學研一體化機制。組織開展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示范和產業化應用,推動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培育協同發展。整合優化行業產學研科技資源,推動高水平創新團隊和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鼓勵支持領軍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金融機構等力量,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多種形式的創新聯合體。鼓勵高校增設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課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四)完善金融財政支持政策。完善支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的相關財政政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完善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需求標準,在政府采購領域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應用。合理開放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市場,應用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手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五、加強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各縣(市、區)住建、發改、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應加強協調,建立聯席會議機制,科學制定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細化方案,明確任務目標,制定責任清單。
(二)強化任務落實。各縣(市、區)住建、發改、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應明確責任,細化任務分工,及時總結好經驗做法,扎實推進相關工作。各縣(市、區)住建管理部門應于每年11月底前將當年貫徹落實情況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三)加大培訓宣傳。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城鄉建設領域干部培訓重要內容,提高綠色低碳發展能力。通過業務培訓、比賽競賽、經驗交流等多種方式,提高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相關單位和企業人才業務水平。加大對優秀項目、典型案例的宣傳力度,配合開展好“全民節能行動”、“節能宣傳周”等活動。編寫綠色生活宣傳手冊,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降碳行動,形成社會各界支持、群眾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開展減排自愿承諾,引導公眾自覺履行節能減排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