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業技術路線不斷迭代升級,繼鈣鈦礦被VC盯上引爆市場后,風電賽道也不甘示弱,主打一個新技術“漂浮式”。當前,陸地風電和近淺海的海上風電對優勢地理位置的占據已幾近飽和,漂浮式海風或成新的市場突破口。
5月20日,中海油又向市場投放了一枚重磅消息:“海油觀瀾號”浮式風電平臺建設成功并網投產,可直接為海上油氣田群供電。
酷到不行的漂浮風電
上一次提及漂浮式,還是光伏(傳送門→光伏沖向大海),風電+漂浮式的組合有些酷,不止出現在海上,還出現在空中。
高度越高,風力越強,美國風能公司的高空風電產品將當時傳統風力塔效率提升了一倍,彼時引發小范圍關注,像谷歌曾涉足這個有些酷的風電概念,直接收購空中風電設備公司。不過,歷經十年,高空風電技術目前仍處于研究階段。
對比高空風電,海上漂浮式風電相對成熟。歐洲漂浮式風電場已實現商業化投運,在運的浮式風電容量已達到113000千瓦。
中國漂浮式海風的賽道初具雛形。在中海油之前,共有4位國家隊選手涉足漂浮式海風:
三峽集團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2021年建成抗臺風“三峽引領號”并網發電。
中國海裝聯合中國船舶集團等企業單位,2021年建成國內首臺深遠海浮式風機“扶搖號”。
中國電建2022年投建萬寧230億元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預計2025年并網。
中廣核則暫布局于國外,參投法國相關項目。
可以看到,漂浮式海風在國內處于從0到1的初始狀態,率先涉足的企業往往會抱團出擊。
“中海油”們入局漂浮式海風
中海油入局遠海漂浮式海風,相對獨立。能保持獨立研發和投產的原因,有私心,也有野心。
私心,是因為中海油目前即將投產的漂浮式海風,最主要應用場景是自己的海上油氣田。
這一點在中海油對外披露的信息中也有顯示。據央廣網報道,“海油觀瀾號”投產后,將為中海油的海上油氣田供電,為風急浪高的深遠海油氣開發工作提供了用電保障。據統計,“海油觀瀾號”年均發電量可達2200萬度,相當于3萬中國人一年的用電需求。海上作業平臺用電需求高,一般直接使用開采出的伴生天然氣或原油發電,但這種發電機組容量小、效率低,能耗高。風電機組的加入,為供電增添新途徑。
當葉片在碧波蕩漾的海面上或疾或徐轉動時,所發出的綠電一年可節約燃料氣近1000萬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900噸,對于中海油綠色轉型又是一次有益助力。
野心,在于中海油已有一些成熟體系與經驗,可以嫁接、復制,更可以為其它尚在抱團探索的企業們提供可借鑒的模式,就近提供的電力就近消納,能夠減輕對電網的壓力,還能夠提供給其它船舶、海工企業,也能夠轉換為經濟效益。而這樣的野心,中海油有,其它涉足漂浮式海風的企業也有。
例如,三峽集團牽頭在廣東建設的“三峽引領號”早在2021年并網發電。值得一提的是,平臺搭建時國內首次使用吸力筒導管架、芯柱式嵌巖導管架、漂浮式基礎型式等,并且主要方案均為國內自主的核心技術。并網后每年可為電力需求極大的粵港澳大灣區提供56億千瓦時綠電。
在輸電環節,中海油將油氣行業的動態海纜技術經驗,直接嫁接到漂浮式海風領域。憑借成熟技術和創新設計,節省設備采購與維護保養成本。
同時,“海油觀瀾號”可組合其他業務板塊發揮組合經濟效應,如結合光伏、海洋養殖、氫能等。在“海油觀瀾號”的浮體平臺上安裝光伏板,平臺中間取部分空間作為養殖區域,將形成“以漁養電、以電養魚”的發電新模式,實現了風、光、漁融合,推動“綠色生態”。
在中海油之前,龍源電力于2022年打造了全球首例將漂浮式風電開發與深遠海漁業養殖技術融合的示范工程項目,在福建的一個海洋牧場中打開了風電新增長極,養魚年產值有望達到1000萬元。
在英國,還有同類項目利用海水制取氫并儲存在海底儲罐,從而使氫燃料電池替代大型燃氣輪機,還能為油氣開采平臺提供穩定的可再生電力供應,甚至向外輸出。
在一個浮式風電平臺上,并通過管道將氫氣輸送到岸上,第一個試點預計2028年運行
根據中國對海風的規劃,海風資源規劃近海100GW,深遠海300GW。與光伏鈣鈦礦類似,漂浮式海風新技術可能迎來快速發展。
若企業本身有技術,有經驗,有應用場景,那么無論中海油、三峽也好,還是其它企業也罷,在海上“稱霸”的日子就不遠了。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