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深入研究108家環保上市公司,我們看到5大分化趨勢

2023-05-18 08:52:22 青山產業評論

環保行業史上極少像今天這樣,企業的處境天差地別。

近期,青山研究院對深滬兩市108家以環保為主業的環保上市企業的最新年報進行了系統研究。其中,營收和凈利潤雙降的企業有40家,占比37%;營收和凈利潤雙增的企業有27家,占比25%。

就整體數據表現而言,很難說差,也不能說好,最大的特征是分化,有局部表現較差,也有局部表現良好。

近兩年,業內多有悲觀的聲音,“史上最慘”、“市場寒冬”等評論把老板們嚇得不輕,但從上市企業數據來看并非全然如此,逆勢增長者不乏其例。

不得不說環保產業的演變愈發地變幻莫測,一些截然相反的現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面前。越是這種情況,越要在亂象和慘象中看到真相。

本次研究以上述108家企業為對象,剖析現象背后的深層邏輯。由于整個研究涉及方向和形成結果較多,研究成果將會提煉成系列文章于近期發布,本文主要解讀環保產業的5大分化趨勢。

說明:本文選取了深滬兩市108家以環保為主業的上市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其中包含水、固、氣、土專業領域的公司,也包含業務涉及多領域的綜合型公司,企業屬性包含國企和民企,樣本在營收、利潤以及市值等數據維度均具有代表性。

創新與非創新的分化

屬于真正創新型選手的時代拉開序幕

環保行業的創新一直飽受詬病,但這并不代表沒有企業在創新的事或者說創新不重要。

事實上,環保行業的創新是分語境的,拋開偽命題的部分,創新在一少部分企業中實際存在且發揮作用。

我國的環保產業尚處在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以過高標準要求環保企業的創新成果本身不切實際,也無討論的意義。

所以,一個合理且務實的觀察角度是,企業是否具有創新的意識、是否在做創新的探索。據青山研究院觀察,環保企業在創新意識和動作上的有無正在表現出差異,甚至在形成分化,這在環保上市公司中也能體現出來。

以2022年新增的14家環保上市企業為例,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從某一細分賽道上跑出來的佼佼者,“專注、聚焦、有專業特長、創新型企業”是這一波上市企業的共同特征,且這類企業的專業人才密度和水平均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環保上市公司和頭部的非上市公司投資細分領域的創新型企業,并以此作為布局環保下半場的重要舉措。

圍繞創新環保行業正在呈現分化趨勢,這種趨勢從2019年開始顯著出現,與環保產業的發展脈絡也基本吻合。如果以2019年為分界點,在此前是工程時代,發展的重心在于工程項目的投資建設,模式以PPP、BOT為主,在此之后行業開始過渡到資產的運營優化,政策的焦點開始關注各個細分領域,市場的重心也開始向前沿新興領域轉移。

環保行業的創新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學習階段,在各個細分領域早期的時候,企業沒有經驗,技術和模式上很大程度是學習先進經驗;發展階段,各領域的環保企業開始有經驗積累,并逐漸完成專業化的轉變;創新階段,在具備專業能力和行業經驗的基礎上,開始自主創新。

當前,環保行業處在從發展階段向創新階段轉變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創新驅動的發展趨勢,同時應該看到創新發展的前景。

基于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環保行業的創新有兩個標準,一是低標準的專業水準極致化,二是高標準的自主原創。現階段環保行業的創新在這兩個標準之間,前者也是后者的基礎。

環保行業各細分領域的技術很大程度上是學習而來,但要解決好本土化和持續發展的問題,國內的環保公司需要培養出自身的創新能力,只不過在過去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有的企業在發育這種能力,而有的企業沒有,分化由此產生。

國企與民企的分化

國企的“大”時代和民企的“專”時代

在本次研究的上市公司樣本中,我們看到了局部的下滑和局部的增長,擴大到整個行業,情況同樣如此。

我們之前闡述過,國民企的關系不能籠統地定義為國進民退。而行業內之所以屢屢有此聲音,是因為在局部的增長中,國企顯然更具有優勢,甚至一部分混改企業的增長或者扭虧為盈,背后也都有國企的影子。

就環保市場的占比而言,在上市企業群體之外,更大的群體是各路國央企,國央企占據行業主導地位的格局早已形成。

一方面,在民企所能涉及的領域,凡涉及投資驅動的業務,國企和民企完全不在同一競技平臺,二者撬動資金的能力和成本不可等量齊觀。

另一方面,在面對回款難的行業問題上,國民企的差異完全不同。回款難的真實情況是民企回款難,國企的回款是內部問題,民企的回款是一個要命的問題,情況也更加糟糕。

在108家環保上市企業中,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90%的有17家,分別是*ST京藍、正和生態、太和水、中再資環、*ST博天、武漢控股、金達萊、京源環保、清研環境、國中水務 、卓錦股份、碧水源、津膜科技、德林海、海峽環保、百川暢銀、力源科技,民企占大多數。

在融資成本、回款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使得國民企在大項目的競爭上實力懸殊,并進一步導致了國民企的分化。

在環保行業目前的生態格局中,國企與民企的生態位分化趨勢顯著,這種分化在三峽模式中有充分的體現。

關于國央企進場,青山產業評論此前多有闡述,概括起來可以說是“整體必要、局部多余”。其中,從“站位”而來的一部分國企存在的必要性有待討論,我們預測國企之間的整合、國民企之間的混改將是環保產業接下來的重頭戲。

但是,國民企的分化并不意味著民企的全線潰退,在108家企業中,市值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是偉明環保、重慶水務、首創環保、碧水源、浙富控股、盈峰環境、興蓉環境、ST龍凈、瀚藍環境、景津裝備,市值都超過150億元,其中偉明環保市值最高為312億元,民企占有4席。

營收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是首創環保、浙富控股、瀚藍環境、盈峰環境、ST龍凈、高能環境、碧水源、清新環境、重慶水務、洪城環境,營收規模在77.76億和221.57億之間,其中民企占有3席。

從中看得出來一部分民企依然名列前茅,不過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在業務上更聚焦,是細分領域的龍頭。

所以,相對于國進民退,更本質的真相是國民企的分化。在此分化趨勢下,對于民營企業而言,真正的對手已經不再是國企。

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分化

從同質化困境到規模化優勢

在諸多因素的震蕩之下,行業呈現出“頭部大型企業越來越大,中小企業越來越小”的趨勢。

以本次研究的108家上市公司為例,其中市值前10家環保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占行業總市值的33%,業績前10家環保上市總業績占全部108家樣本企業總業績的40%,占比均進一步擴大。

在108家樣本企業中,營業收入的最高值是中位數的17.5倍,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99.6倍。營收在10億以下的企業有46家,占比42.6%,營收在20億以上的企業有36家,占比33.3%,上市企業在規模上的兩極分化趨勢顯著。

如果把樣本進一步放大,兩極分化的趨勢更甚。總體而言,環保行業的發展呈現出以規模分層的趨勢,且規模大的企業表現出更強的競爭力。

這一數據表征符合行業發展周期,經歷二十多年的大浪淘沙,在行業幾度更迭中仍能保持較大規模,一定程度上表明企業的生命力也相對較強。

在企業規模兩極分化的過程中,行業的同質化問題也在發生轉變。

同質化是環保行業的頑疾,但從發展歷程來看具有其必然性和階段性。在早期粗放階段,同質化問題幾乎無可避免,行業重來一次依然如此。

辯證地看,同質化給一部分企業的經營帶來了挑戰,但對整個行業而言,極大地降低了環境治理的社會成本。

事實上,環保的同質化實際是指工程和設備領域低端低價競爭,所謂同質化的爭論也是這兩類群體的抱怨,本質上產能過程和行業無序競爭的表現之一。

環保企業在規模上的兩極分化,證明一部分企業已經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行業的競爭正在逐漸從無序向有序轉變,從混戰向穩定轉變。

此外,從國際化程度來看,環保上市公司的平均海外收入與企業規模呈正相關關系,即企業規模越大,海外收入越高。

這說明規模效應在環保產業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型企業更容易拓展海外市場和提高品牌影響力。

新興賽道與傳統賽道的分化

跨界能力開創環保新局面

進入“十四五”以來,環保的范疇被全方位地打開,一些環保相關和相近的新興賽道出現,環保業務由傳統的污染治理向清潔生產、循環經濟、資源化、協同降碳、新能源、智慧化等方面延伸。

以膜技術企業久吾高科為例,新能源、鹽湖提鋰的風口出現后,業績迎來新的增長點,沉寂已久的股價扶搖直上。

毫不夸張地說,這是環保產業的一次大變革,不同于十年、二十年前填補產業空白,這一次是發端于社會需求和政策規劃重新定義環保產業的變革。

在此過程中,原來定位到環保領域的企業可能會迎來新機遇,其他領域的企業也可能跨界進入環保,對于環保企業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已經有一少部分傳統賽道環保企業布局新興賽道,同時需要強調的是,也有跨界者借助新興賽道進入環保行業,且外部的跨界更甚于環保企業的外拓。

在環保的新興領域中,傳統環保企業的競爭力并無絕對的優勢,如果環保企業不能提升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傳統環保企業被跨界者反殺的可能性極高。

經過對多個案例的分析可知,對于環保企業而言,新興賽道的搶灘,核心考驗的是資源的優化整合以及跨界能力,圍繞這一能力行業也在出現分化。

毫無疑問,在環保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那些具備向新興領域跨界的能力的企業,將處于更有利的局面下。

裝備與工程的分化

崛起的裝備與乏力的工程

在青山研究院近兩年的調研中,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裝備類企業越來越不關心工程領域,而工程類企業越來越表現出對裝備領域的興趣。

在前述市值排名前十名中,與裝備有關的企業占了半數,包含偉明環保、碧水源、盈峰環境、ST龍凈、景津裝備。其中,盈峰環境、ST龍凈、景津裝備本身定位就是裝備或以裝備為主,且景津裝備已經從環保裝備企業轉變成多場景應用的裝備企業,而偉明環保、碧水源雖然是重資產運營企業,但也都與裝備制造有很大關系。

這些變化和數據,并不說明哪一個領域絕對好,只是環保行業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表現。

總體而言,環保企業現階段正在面臨由增量緊縮、產能過剩等因素帶來的結構性困境,工程類業務增速的驟減是其中的顯著變化;而裝備領域則相對更加從容一些,尤其是像景津這類已經完成了橫向轉型的企業。

隨著環保工程建設大潮的退去,把工程作為核心驅動業務的大部分企業都會面臨出局的挑戰。

但這并不意味著做工程的商業模式不好,只不過時代已經過去,而環保工程公司對自身的前途是有清晰的認知的。同樣地,裝備也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好在一旦淌出來了,業務相對更能穩定持續。

裝備與工程的分化是環保行業轉入下半場之際的突出表現。可以說,工程業務是強周期性的,而裝備業務是弱周期性的,進入環保下半場,二者的分化會更加顯著。

大分化趨勢下,定位與重啟

環保產業已經在逐步走出高速增長的工程時代,大時代的紅利期已經過去,朝陽環保的概念面臨坍塌與重建。

在行業多重分化的趨勢之下,環保企業如何走出增長困境,將是一次重大反思和重塑,幾乎所有的環保企業都不可避免地要做好兩件事:定位與重啟。

環保企業需要重新思考自身與環保產業之間的關系,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更加合適。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環保上市公司,環保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