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重磅金融論壇舉行,透露這些關鍵信息!

2023-04-24 08:59:22 中國基金報   作者: 記者 南深  

4月22日至2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與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共同主辦的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在珠海橫琴自貿片區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新時代新征程大灣區金融高質量發展新使命”。

論壇上監管部門官員、專家學者、頭部金融企業高管等濟濟一堂,發表多個主旨演講,并圍繞“用好重大合作平臺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發展”“金融賦能廣東制造業當家”等話題展開大會發言。中國基金報記者注意到,跨境人民幣使用、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粵港澳合作等成為論壇高頻詞。

根據人行廣州分行的數據,人民幣從2020年起就成為大灣區的第一大跨境結算貨幣,占整個結算額中的占比超過50%且逐年攀升,跨境人民幣業務也已成為粵港澳金融合作的重要支柱。而多位嘉賓發言認為,大灣區先行先試的體制機制優勢,在探索綠色金融發展上能實現優勢互補,未來大有可為。創新能力、一流人才,加上龐大的市場,大灣區的金融科技發展同樣有著巨大潛力。

跨境人民幣成粵港澳合作重要支柱

繼續呼吁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

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廣東省跨境人民幣結算額達1.67萬億元,占本外幣結算總額的51.6%,較2022年末增長7.2個百分點,本幣結算額首次超越其他幣種,成為廣東省第一大結算貨幣。在實體經濟方面,跨境人民幣貨物貿易結算額4501.23億元,同比增長11.1%;直接投資結算額4137.11億元,同比增長39.7%。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51.6%的占比是廣東全省數據,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跨境人民幣結算額的占比更高,且從2020年開始就已經超過其他幣種,成為第一大結算貨幣。此次論壇上,跨境人民幣也當仁不讓成為熱點話題之一。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探討了近期歐美銀行業危機的啟示,并表示應繼續呼吁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幫助企業和投資者降低成本、分散風險。周誠君稱,全球美元儲備最高峰時是1999年,占比達到71%,2008年金融危機時是65%,最新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數據大概是55%。但他稱,人民幣的國際化并不是要挑戰美元,而是要讓中國金融與國際接軌,“更好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更好地承擔國際責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認為,跨境人民幣業務已成為粵港澳金融合作的重要支柱,要加強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與內地人民幣在岸市場的互動,暢通人民幣循環流動機制,鼓勵灣區內的銀行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拆借業務、跨境人民幣近遠期外匯交易業務以及跨境人民幣相關衍生品業務,支持灣區內港澳企業按規定在境內資本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鼓勵內地企業和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加快發展大灣區離岸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進一步夯實跨境人民幣業務基礎。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人民幣不論是跨境支付還是作為儲備貨幣,目前在全球的占比分別只有不到3%,與我國的經濟和貿易體量比起來,有巨大的增長空間。他介紹,在中央和相關部委的堅實支持下,香港一直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香港擁有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在2022年年底,在港的人民幣存款總額接近一萬億元,占全球總額的六成。全球約七成半的離岸人民幣支付款額經香港處理。

“我們會全力建設好離岸人民幣的生態系統,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渠道和工具,強化離岸人民幣資產風險管理業務,優化相關的市場基建,以把握這個龐大機遇,并助力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陳茂波稱。陳茂波透露,隨著香港與內地恢復便捷往來,正與內地相關部委積極探討對“跨境理財通”進行優化,包括增加參與的金融機構類別、豐富產品的種類等等,并希望能批準在南沙及前海等地成立保險售后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大灣區居民提供咨詢、理賠及續保等服務。

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黃立峰也表示,未來有必要對“跨境理財通”試點業務方案進一步優化,包括研究擴大該業務的產品范圍,以及逐步放寬“南向通”內地投資者的準入門檻,從而使政策扎實落地,并取得更好的成效。

廣東粵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廣東粵財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長莫敏秋建議,可以引進離岸人民幣參與省內重大項目建設。比如,利用香港擁有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的優勢,設立人民幣計價的離岸有限合伙制基金,募集香港留存的離岸人民幣資金,通過QFLP等通道入境投資于大灣區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重大產業轉移項目。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副總經理周其源則建言建立人民幣再保險市場,為人民幣國際化賦能。“可充分發揮港澳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的地位,借人民幣再保險市場的能力可為我國國內和國際以人民幣為交易貨幣的經濟活動提供靈活、高效的保險保障,成為人民幣金融活動的重要支撐。”

優勢互補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加強基礎科學研究金融支持

在“雙碳”目標時間表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金融如何助力實體經濟低碳轉型也成為本次論壇嘉賓的重點關注話題。

全國政協常委、廣東省政府原副省長宋海指出,廣東要推動中小制造企業轉向低碳環保的綠色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他給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探索建立統一可量化的綠色金融認定標準和權威的評級體制,推動小微綠色標準的制定,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投資等方面統一標準、豐富產品。

二是推動在大灣區設立碳銀行、氣候銀行等綠色金融機構,創新推出“綠色項目提速貸”“綠色工廠提升貸”等綠色信貸產品,為傳統制造企業綠色化改造提供更低成本的資金支持。

三是引導更多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向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集聚,建立綠色制造名單培育庫,積極開展“綠色+創新”、“綠色+高端制造”等綠色金融創新試點。

四是建設好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廣州期貨交易所等平臺,搭建大灣區環境權益金融服務平臺,實現環境權益的價值變現和便捷交易轉讓,為全國傳統制造業綠色轉型提供更多更好可復制可推廣的“廣東”經驗。

王一鳴也認為,發展綠色金融是促進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雄厚,金融業和制造業發達,創新環境良好,為綠色金融發展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廣州作為全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試驗區之一,在政策支持、體系構建、基礎設施建設、產品開發以及碳金融等方面都處在領先位置。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在綠色金融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吸引國際資金方面具備優勢,澳門與葡語系國家聯系密切,是內地與葡語系國家在綠色金融、經濟低碳方面相互合作不可或缺的平臺。

但他稱,目前大灣區內綠色發展的聯動效應尚未完全形成,近年來三地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加快構建,但大灣區尚未形成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走向未來,我們要充分發揮大灣區先行先試的這種體制機制優勢,探索綠色金融發展的新路徑。”

莫敏秋稱,大灣區綠色金融制度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未來可做出更多有益實踐。一是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和服務互認共認,吸引海外機構和平臺參與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的建設,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的標準與國際相銜接,進而成為國際標準。二是探索開發碳匯基金、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碳排放權期貨等綠色金融產品及“碳市通”跨境交易。三是加大對海洋經濟的金融合作,通過設立海洋產業發展基金,支持漁業、海島旅游、海洋新能源、海洋科技等產業發展,探索開發水產養殖保險、水產期貨、海域使用權抵押等業務。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陳維民表示,香港可以在支持內地經濟的低碳轉型上發揮所長。近年來不少來自內地的企業赴港發行綠債,當中有不少來自大灣區,體現了香港綠色金融市場在參與內地低碳轉型過程中可以發揮的積極作用。

他介紹,去年香港金管局聯同港交所、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廣東金融學會等單位,發布《內地非金融企業赴香港市場發行綠色債券流程參考》,讓更多內地機構,包括大灣區的發債體,了解和掌握赴港發行綠色債券的操作要點和業務流程。“我們期盼和歡迎更多的大灣區企業和機構善用香港的綠色金融平臺,來港進行綠色融資,共同推動金融支持大灣區社會、經濟和產業的低碳轉型。”

陳茂波則認為,香港和大灣區的兄弟城市都擁有不少具素質的綠色科技企業,可以把綠色金融和綠色科技結合,把大灣區定位為全球領先的綠色科技和綠色金融中心。“它們兩者可以相互促進,猶如“雙引擎”聯動,有利吸引更多國際資金和科技公司落戶,加速整個大灣區綠色科技產業的發展,助力國家、亞洲以至是全球各地達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他表示。

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黃洪則呼吁,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科學研究方面也要做好金融支持。

黃洪建議,要鼓勵政策性銀行提供專項貸款,支持重點基礎科學攻關任務,必要時可由地方政府通過設立風險補償機制,提供財政貼息等方式進行風險共擔。要鼓勵保險機構完善科技保險產品和服務,對于重大基礎科學研究項目,探索建立再保險機制。資本市場方面對于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機構也要簡化上市程序,放寬上市要求,推廣同股不同權的雙重股權結構模式,為核心專業人員、技術人才保留更多的控制權,保留機構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推動數字金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要注意數據跨境流動合規性

數字經濟持續推進大背景下,數字金融和金融科技話題也備受關注。

宋海指出,數字金融以金融科技為基礎,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加速提高制造產業數字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必須創新發展數字金融,加快推進廣東161個產業園區、集聚區數字化轉型升級進程。

一要強化數字金融功能,加大金融科技載體建設力度,探索設立產業園區、孵化器、研究機構等金融科技示范區。二要發揮“雙區建設”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重要平臺”的金融政策紅利效應,加快探索跨境數字金融互聯互通的有效途徑。三要以數字金融突破傳統金融服務“痛點”,為粵東西北地區制造產業園區和集聚區提供更多的數字金融服務,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程。

陳維民稱,通過科技手段推動數字化金融創新、增加支付速度效率,有利于支持資源要素跨境流動。他透露,金管局正與人民銀行合作,在香港進行以數字人民幣作為跨境支付工具的測試,提升跨境支付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未來相信可為兩地居民在大灣區跨境生活、旅游、零售消費等提供多一個安全、便捷和創新的選項。“大灣區是金融科技企業和人才的匯聚地,香港會繼續完善金融科技的市場環境,支持行業的蓬勃發展。”

陳茂波則介紹,為促進大灣區內的金融科技合作和發展,香港與內地的監管機構一直緊密合作,通過監管沙盒等積極措施,鼓勵企業在大灣區內進行跨境金融科技項目測試,“此外,我們也很重視灣區內的金融科技人才培訓,并為此持續投入資源”。陳茂波認為,創新的能力、一流的人才、優質的服務,加上龐大的市場,大灣區的金融科技發展有著巨大的潛力;而跨境的應用和測試亦為在不同監管框架和場景下的產品開發、分銷和落地,提供重要的參考,大大有利于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拓展海外市場。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首任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李東榮和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大灣區辦公室管委會主任林澤軍,則談到了金融數據流動尤其跨界流動的合規性問題。

李東榮表示,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能否增加高質量數據的有效供給,讓數據合規、高效地跨境流動,實現多維度的共享,讓建好的“高速公路”上可以“車來車往”,便利將會成為大灣區實現高質量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他認為,為了規范和便捷數據要素的流動,主要有三方面的基礎工作要做。一是做好涉及數據流動的法規制度建設;二是深度挖掘數據技術在金融服務及金融監管中的研發和應用,綜合運用區塊鏈、多方安全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推動金融、產業、政務等領域數據要素融合應用;三是從整個行業的需求出發,從頂層設計層面規劃和建設金融行業基礎設施,加快金融數據中心建設和災備中心布局優化,構建綠色、安全、高可用的金融算力基礎設施。

林澤軍在平行論壇討論中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的合作協同發展,金融數據的跨境流動更具有重大意義且必不可少,但金融數據的跨境流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潛藏著一系列風險。

“金融數據與個人隱私及企業合法權益、公共權益乃至國家安全密切相關,金融數據的跨境流動也必然意味著風險的復雜化、擴大化及不可控,金融機構必須高度重視,確保金融數據出境合規。”林澤君結合數據出境的幾部相關頂層立法以及今年2月的《個人信息出境標準合同辦法》,對金融機構數據出鏡路徑選擇作了四點提醒。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金融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