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烏克蘭危機背景下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

2023-02-07 07:55:03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

俄烏沖突引起的一個出乎意料的后果是,全球能源格局開始發生深刻變化。歐洲緊隨美國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不惜代價加速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甚至試圖以限購、限價等方式扼殺俄羅斯經濟;俄羅斯從自保考慮以折扣價格甩賣石油,轉向東方尋找新的能源市場,甚至重新拿起“能源武器”,向歐洲部分國家減供、停供天然氣,并以“盧布結算令”對歐美制裁見招拆招。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格局出現了新的雛形,能源流動朝著“兩個半球化”和“兩個能源圈”演進。

一 頁巖革命加劇俄歐矛盾,撼動全球能源格局

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及能源科技攻關,能源領域自21世紀初開始迎來了一場重大科技突破。在水平鉆井和壓裂、酸化等頁巖油氣開發技術的驅動下,美國率先掀起了一場頁巖革命。近15年來,頁巖技術不斷發展,頁巖革命不斷深化,成為此次俄烏沖突的深層推動力量,也極大撼動了全球能源格局。

首先,頁巖革命使美國完全實現了能源獨立。2007年起美國頁巖開發實現了革命性突破,頁巖油氣產量呈井噴式增長,油氣凈進口量快速下降,天然氣于2017年實現凈出口,2021年凈出口量達到1 028億立方米(見表1);石油可望在2022年實現凈出口。美國于2017年擺脫了對天然氣的對外依賴,2019年實現了油氣當量“能源獨立”,2022年將實現油氣雙雙“獨立”。這不但實現了美國幾代人孜孜以求的能源獨立目標,而且對全球能源格局甚至地緣政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次,美國能源獨立是俄烏沖突的深層推動力量。之所以作出這一判斷,出于兩方面原因:其一,美國不再受能源掣肘,可在地緣政治問題上放手一搏,包括在中東的作為、與俄羅斯的博弈、對歐洲能源的立場、在中亞和環里海地區的布局等,美國都可有新考量、新思路、新底氣、新行動。這樣,全球能源格局的演變就有了一股不可抑制的力量;其二,美國液化天然氣(LNG)井噴式增長促使美國在歐洲上下其手,間接引爆了此次俄烏沖突。

從深層次看,美國的頁巖革命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美國液化天然氣(LNG)需要找到理想的出口市場。頁巖氣的連年急速增長使美國近年來快速興建了大量LNG廠,發展了大規模的LNG生產能力,生產的大量LNG需要向國際市場出口,而且產量增長勢頭越來越旺。這樣,尋找理想的海外市場便成為了美國新的戰略目標。據IHS Markit統計和預測,自2017年成規模出口以來,美國LNG出口量連年急速攀升,2021年達到6 920萬噸,僅比澳大利亞7 940萬噸和卡塔爾7 890萬噸的出口規模略低。2021年美國已經以9 125萬噸的LNG產能趕超澳大利亞的8 720萬噸和卡塔爾的7 700萬噸產能,從低位起步登頂為全球第一大LNG生產國。美國2022年投產四個LNG項目,年產能可增加3 380萬噸;2023~2024年有諸多項目即將完成最終投資決定(FID),開工建設,一旦投產,可望再增加1.6億噸/年產能;2025年以后還有1.67億噸/年產能的眾多項目將陸續完成最終投資決定,等待開工建設。預計到2026和2028年,美國LNG產能將分別達到1.2億噸和1.6億噸,將澳大利亞和卡塔爾遠遠甩在后面。大量的LNG項目將陸續投產,所生產的LNG將不斷投放國際市場。如此龐大的產能和產量需要尋找海外市場,也需要美國政府采取行動,用特殊戰略營銷舉措搶占國際市場。

二是歐洲可成為美國LNG的最理想市場。亞洲尤其是中國是LNG快速成長的市場。據IHS Markit預測,中國2026年LNG需求量為1.01億噸,幾乎可與美國產量匹配,但美國認為,在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背景下,中國不會成為美國LNG的主要市場;日韓雖易于控制,但其市場增長空間極為有限,未來兩年LNG需求量雖將略有增長,但之后將急劇下降;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略可容納美國LNG增量,但空間有限,承銷不了美國急劇增長的LNG供應量,而且印度并非美國盟友,其在俄烏沖突中表現出來的與俄羅斯的親密關系和支持態度遠不是美國所能輕易左右的。相較之下,歐洲仍然是美國LNG的最佳市場:一方面銷往歐洲市場擠占的是西方戰略宿敵俄羅斯的天然氣市場份額,可為“窮俄”、推進北約東擴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美國認為歐洲缺乏獨立自主精神,存在搖擺性特征,擠占俄羅斯的歐洲市場遠比啃中國這塊“硬骨頭”要容易得多、穩健得多。為此,美國將始終瞄準歐洲這塊高端能源市場。

三是美國連番制裁“北溪-2”管道實現了其搶占俄在歐洲天然氣市場份額的第一步。2011年11月“北溪-1”天然氣管道建成投產,為在2019年與烏克蘭運輸合同到期后盡量減少過境烏克蘭天然氣,并滿足西北歐不斷增長的進口需求創造了條件。2015年9月俄羅斯宣布修建“北溪-2”管道,合作伙伴為俄天然氣工業公司與五個歐洲公司(分別為BASF、E.ON、Engie、Shell和OMV)。除入土點和出土點有些距離外,“北溪-2”管道基本與“北溪-1”并行,繞過了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管道長度為1 200公里、雙線鋪設,年輸氣量為550億立方米。該管道一開始便遭到美、烏、波等國的諸多阻撓,但均未受到實質性干擾。直到2019年12月管道已完成95%鋪設工作量時,美國才宣布實施制裁。這說明,美國對該管道的認識已從抵制上升到國家戰略層級。俄烏沖突爆發后,美歐連番制裁、歐洲擺脫對俄依賴等一系列操作幾乎直接“宣告了該管道的死刑”。可以說,為扼殺該管道,美國無所不用其極,歐洲不但密切配合,甚至成全了美國的設想。至此,美國廢棄“北溪-2”管道的圖謀基本得以實現。“北溪-2”管道壽終正寢既對油氣供需失衡起了加劇作用,又使供需失衡難以調整。

四是“北溪-1”“北溪-2”管道被破壞進一步斬斷了俄歐之間的能源紐帶。2022年9月27日,“北溪-1”“北溪-2”管道先后遭到人為破壞,出現嚴重甲烷泄漏,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損害。這一事件一方面很難查出元兇,另一方面管道修復恐怕非常困難,甚至修復與否還是一個未知數。

五是歐洲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為美國LNG騰出廣闊高端市場。美國不斷挑起俄歐矛盾,以北約東擴等形式激起俄烏激烈沖突后,帶頭要求全世界拒買俄羅斯能源,更極力慫恿歐洲盡快擺脫對俄能源依賴。在其慫恿和威逼下,歐洲連連拋出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激進計劃,這樣,美國LNG將順水推舟地充分占領歐洲市場。除各LNG廠家已經簽訂的商業購銷協議外,美國以“拯救者”面目承諾2022年向歐盟增輸100億立方米LNG,到2030年每年再增輸500億立方米。目前,美歐雙方已簽訂合約,到2027年美國每年將為歐盟提供530億立方米LNG。這樣,美國急劇增產的LNG從此再無營銷的后顧之憂。

二 碳中和勢頭受挫,全球能源格局面臨重塑

近兩年來,全球“雙碳”和能源轉型引領世界潮流,各國紛紛表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節點和關鍵指標,各能源企業也紛紛響應,承諾加快行動。一時間,整個世界似乎都處于能源轉型的亢奮之中,使人們覺得地球溫控2℃、1.5℃的目標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指日可待。但俄烏沖突正在改變人們的認識,也改變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立場。

(一)歐盟處理俄烏沖突進退失據,在能源轉型方面重走“回頭路”

俄烏沖突、美西方對俄連番制裁、歐洲加速擺脫對俄能源依賴、俄羅斯以能源為武器自保和反制,這些戲碼接踵上演,使能源轉型在地緣政治力量的較量中徘徊不前。歐洲多國表示要擺脫俄羅斯天然氣,在面臨俄羅斯斷氣威脅下,歐洲深陷能源困境之中,在能源轉型方面可能要重走回頭路,將目光轉向了此前一度承諾淘汰的煤炭發電。德、意、奧、荷等國2022年6月19日和20日相繼聲明將增加燃煤發電量。荷蘭取消“燃煤電廠產量不超35%”的上限;德國封存的燃煤發電重新入網;奧地利重啟南部一座已經關閉的燃煤電廠,讓“第二個完全淘汰煤電的歐洲國家”重回煤炭時代;意大利的燃煤電廠過去幾個月一直在囤積煤炭。由此,歐盟減少碳排放的承諾受到挑戰,多國早日淘汰煤炭的承諾無法兌現。在能源危機面前,意大利到2025年、荷蘭到2030年、德國到2038年完全淘汰煤炭的承諾統統大打折扣。歐盟到2030年至少減碳55%的承諾能否兌現也被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二)三支積極力量仍在引領“雙碳”和能源轉型

盡管受俄烏沖突影響,歐洲能源危機使碳中和和能源轉型的熱潮悄然消退,2022年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在全球范圍內所受關注程度嚴重遜色,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三支積極力量在堅持引領著這一浪潮。

一是中國。中國政府視“雙碳”為不可動搖的莊嚴承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經之路,實現“雙碳”目標不是權宜之計,不因國際局勢的變化而改變,中國始終在不折不扣、按部就班地層層推進“雙碳”戰略。到2021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已達到6.35億千瓦,年增長18.7%;到2030年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2030年碳達峰、新能源占比25%的承諾一定能夠兌現。

二是全球能源企業。能源企業發展新能源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而且在不斷加速。2005年至2022年11月底,全球新能源項目并購多達356起,僅2016年以來就達到293起,2021年以來已發生161起。這些新能源項目絕大多數由七大國際石油公司擔綱,國際大油氣服務商和其他能源企業也參與其中。2021年以來道達爾的并購新能源項目就有21起、BP公司有18起、殼牌有16起。

三是處于能源困境中的歐洲。雖然重回煤炭時代使歐洲的能源轉型承諾大打折扣,但那只是傳統能源中低碳對高碳的替代發生逆轉,而新能源的發展、新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只會加速,不會倒退,雖然最終目標的實現時間點可能會延后。面臨斷氣危機,歐洲發展新能源的愿望仍更加迫切,步伐將會更大。以德國為例,在經歷當前的能源困局后,德國計劃2025年后仍堅持陸上風電裝機容量每年增加10吉瓦(GW),到2030年裝機容量達到115吉瓦;2026年后每年增加太陽能22吉瓦,到2030年達到215吉瓦;到2030、2035年可再生能源電力占全部電力的比例分別達到80%和100%。

三 能源“武器化”推動全球能源格局向“兩個半球化”演進

歷史上能源多次被用作“武器”,其效力屢試不爽。在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中,中東油氣資源國拿起石油武器捍衛自身權益,逼退美國脅迫,贏得最終勝利。21世紀以來,俄烏之間、俄歐之間多次“斗氣”,能源武器的威力均得到淋漓盡致的顯現。如今,能源與糧食、貴重金屬等戰略物資再次成為大國博弈的武器。

(一)能源進一步武器化

先是在北約東擴、歐洲多國對俄羅斯不友好情勢下,俄羅斯在不違背合同契約前提下刻意減少了對有關國家的供氣量,導致歐洲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供氣緊張。之后是俄烏沖突爆發,歐洲加速擺脫對俄能源依賴,大幅減少甚至徹底抵制俄羅斯油氣,企圖以此扼殺俄羅斯經濟。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以天然氣作為武器對歐洲多個“不友好國家”以斷供、減供措施進行反制,對拒絕遵守“盧布結算令”的波蘭、保加利亞等國斷然停止供氣,對德國以檢修為由將“北溪-1”管道氣量減至40%,進而因維修的壓縮機被西方國家扣押將供氣量減至20%,自2022年8月31日起又因檢修宣布停止供氣3天,緊接著借機無限期停供。同時俄羅斯以天然氣“盧布結算令”穩住了盧布匯率。此外,在俄烏沖突、美西方制裁的博弈過程中,美國也正是拿快速增產的LNG作為武器,不斷唆使歐洲擺脫對俄能源依賴。

由此可見,能源正在成為左右地緣政治走向的利器。在俄烏沖突幾方博弈過程中,無不體現能源武器的威力及其戰略意義。未來能源武器在整個世界格局演變過程中還將扮演重要角色。俄羅斯握有油氣資源,可與美國及西方國家從容博弈和周旋下去,也可按自己的意愿重塑新的能源供需圈。美國擁有頁巖氣和LNG產能,力促改變舊的能源格局,助力地緣政治角逐。

(二)能源武器作為雙刃劍傷及西方國家經濟

同時應該看到,能源武器是一柄雙刃劍,在傷及對方的同時往往也傷及自身。俄羅斯使用能源武器反制歐洲,對其未來供給市場方向的改變將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同樣的情況是,美歐使用能源武器加速擺脫對俄能源依賴,導致全球油氣價格高企,美歐各國隨之爆發通貨膨脹,同樣始料未及。目前西方國家經濟正在經歷嚴重困難。

其一,全球油氣價格居高不下。據IHS Markit統計,俄烏沖突前夕,美國LNG已擠占歐洲大量市場份額。2022年1月美對歐LNG出口量增加到歷史峰值,達75.95億立方米,占歐洲LNG進口量近60%,大大擠占了歐洲的天然氣市場份額。而俄羅斯對歐洲LNG的出口量約為17.05億立方米,僅占歐洲LNG進口量的13%;與此同時,俄羅斯對歐洲的管道氣出口量大幅下降。在這種背景下,歐洲天然氣價格屢攀新高,荷蘭天然氣期貨價格(TTF)2021年12月一度沖高到每百萬英熱單位60.7美元(即60.7美元/MMBtu),該月均價高達36.6美元/MMBtu,2022年1月均價下調到27.1美元/MMBtu,依然在高位震蕩。俄烏沖突爆發后,受沖突本身和對俄連番制裁影響,TTF價格連日暴漲,3月2日重新飆升到61.3美元/MMBtu,漲幅高達43%。至6月底LNG價格雖時有小幅回落,但仍一直高位波動。而石油價格由2021年底的80美元/桶逐漸升高到120美元/桶以上,而且一直居高不下,迄今仍在90美元/桶左右徘徊。

其二,高油氣價格引發多國經濟出現問題。一般而言,高油氣價格是資源國的福音,然而,美國作為油氣豐富的資源國卻意外遭遇高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在此不妨詳細剖析其深層原因,為此需要明確以下利益關系、傳導機制和連鎖反應。

首先需要明確,誰是超高油氣價格的獲利者?頁巖油氣和LNG生產商獲得了巨額收入。如果剔除地緣政治因素,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中間基原油價格(WTI)和Henry Hub氣價(HH)分別在70~80美元/桶和3美元/MMBtu上下徘徊,LNG的歐洲TTF價格在15~20美元/MMBtu之間波動。當前,地緣緊張因素導致原油WTI價格一度上漲到120美元/桶以上;HH均價上漲到7美元/MMBtu,一度攀高到8美元/MMBtu以上;LNG歐洲TTF均價上漲到36美元/MMBtu,一度攀高到60美元/MMBtu以上。地緣政治緊張與正常情況下原油WTI價差和頁巖氣HH價差便成為美國頁巖油氣生產商獲得的“從天而降的餡餅”——超額利潤,這些利潤盡被美國頁巖油氣生產商收入囊中;歐洲LNG的TTF價差與HH價差形成的超額利潤由美國LNG生產商和承銷商分享。如此巨額的價差與如此巨額的出口量之乘積所形成的超額利潤,除部分被非美國的承銷商賺取外,絕大部分為美國頁巖油氣生產商、LNG生產商和承銷商所賺取。當然,參與投資頁巖油氣生產、LNG生產和承銷的外國投資商和貿易承銷商也跟隨美國企業一起獲得了巨額利益。

其次需要明確誰是買單者?超高的油氣價格終究是由消費者買單,美國出口的高價油氣由歐洲和亞洲等消費者買單,但在其國內消費的高價油氣則由美國消費者買單。在亞洲和歐洲市場LNG價格高企的同時,美國國內天然氣市場價格也同樣被推高,美國國內HH價格上漲到7美元/MMBtu,一度高達破記錄的8美元/MMBtu;美國油價也長時間在90~120美元/桶之間徘徊,如此高的油氣價格都由美國的廣大消費者買單。

在上述情況下,美國出現高通脹在所難免。高油氣價格自然引起連鎖反應,使其他一系列相關產品價格上漲,引發通貨膨脹。幾個月來美國通貨膨脹率從不足4%一路飆升,甚至達到9.1%,為40年來最高,2022年通貨膨脹率預期不低于8%(見圖1)。如果通脹不加以遏制,美國經濟和社會將受到致命傷害。美聯儲主席鮑威爾6月份表態說,美聯儲正快速采取行動,決心使物價回歸穩定,堅定致力于加息以抑制通脹,目標是實現“軟著陸”,爭取避免經濟衰退。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經濟已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GDP增長率分別為-1.6%和-0.9%。可見,美國經濟似已出現滯漲。預計美聯儲將繼續收緊周期,利率將在2023年第一季度達到5%~6%的峰值。加上就業增長放緩,加息將導致經濟在2023年陷入停滯。2023年第三季度GDP將出現緊縮,但可勉強避免技術性衰退。

油氣價格高企和高通脹對歐元區和英國的影響同樣不容樂觀。歐洲經濟麻煩不斷,通貨膨脹嚴重,通脹率甚至高于美國。據IHS Markit預測,歐元區和英國2022年全年預期通貨膨脹率均在8%以上。英國GDP 8月份環比僅增0.3%,預計2022年后期到2023年上半年出現衰退。預計德國GDP 2023年同比僅增0.5%。同時歐洲不少國家出現罷工潮,英國航空、碼頭、電信等多個行業人員近幾個月接連罷工,鐵路工人僅2022年10月前10天就罷工三次,10月1日50多個城市的民眾走上街頭,矛頭均直指高通脹。法國兩大煉油廠工人罷工長時間持續,導致煉廠減產60%,加油站供油緊張,政府不得不以釋放儲備方式增加供給,緩解緊張局勢。10月8日巴黎又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要求法國政府根本性改變對北約和歐盟立場,法國民眾的抗議行動同樣是經濟遭到損害及能源價格上漲所致。德國、荷蘭、意大利等國罷工、抗議活動同樣風起云涌。超高的氣價、嚴重的通脹、糟糕的經濟和困難的民生讓歐洲國家苦不堪言,法國總統馬克龍甚至在大會上公開抱怨美國和挪威:“我們不能給你們付4倍的價格,這可不是友誼的真諦!”

(三)能源自由流動受強力干預,能源流動向“兩個半球化”演進

在美國對多國發起貿易戰、科技戰等多領域高強度惡性競爭后,多年迅猛發展的全球化受到嚴重沖擊。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美國引導歐洲加速擺脫對俄能源依賴使得全球化受挫竟然首先在能源領域出現。當前全球能源流向已出現明顯變化,正向“兩個半球化”演進。

1. 什么是“兩個半球化”?

近幾十年來席卷全球的經濟全球化在能源領域發展得淋漓盡致,能源按照供給和需求的基本規律在各大洲、資源國與消費國、全球的各個角落自由流動,即使是地緣沖突、冷戰和熱戰,也只對能源流動產生短時期、局部影響,一體化的、全球自由流動的能源基本格局不曾發生根本變化。然而近期以來這一趨勢明顯受到地緣政治的強力干擾。一是美國大量LNG迫切需要尋找市場,并且利用資源在歐洲謀求地緣政治優勢;二是歐洲竭力盡早擺脫對俄能源依賴;三是俄羅斯在美國、歐洲和北約的早期擠壓和后期連番制裁下,利用能源武器反制西方。這三股地緣政治力量激烈博弈,導致全球油氣貿易流向大洗牌。

在對歐洲的原油出口量大幅下降后,俄羅斯主動以30%以上的折扣讓價將原油銷往歐洲以外市場,其中印度、中國、土耳其是購買大戶。據IHS Markit發布的數據,2022年4月份歐盟進口俄羅斯石油較2021年同期減少38萬桶/天,同比下降16.5%;從美國、北非進口分別增長27萬桶/天和25萬桶/天,同比增長35%和57%。5~7月份俄羅斯銷往印度的原油分別達到70萬桶/天、95萬桶/天、100萬桶/天;5月份額外銷往中國的原油為80萬桶/天,6~7月份增加到100萬桶/天;銷往土耳其的原油達到20萬桶/天。據Wood Mackenzie分析,俄羅斯對歐洲的反制裁和經濟自救措施發揮了極大的威力,盧布結算令、天然氣主動減量供應、聯合歐佩克國家減產推價、石油折價促銷等等,有效地緩解了美歐的連番嚴厲制裁,使其經濟對制裁顯示出強有力的彈性和韌性。超高的油氣價格和強勁的出口充實了俄羅斯政府的金庫,減弱了高通脹,但外資撤離、裝備技術和零部件進口受限等仍對經濟造成巨大沖擊。

歐洲近年來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基本穩定在2億噸/年左右,計劃2022年底開始將進口俄羅斯石油減少90%,這意味著俄歐能源市場將面臨兩個變化。一是歐洲要額外組織1.8億噸/年的油源。美洲、非洲和中東等地區可能成為歐洲的替代油源。進一步按原油物性分析,與中質含硫的俄羅斯烏拉爾原油相似的主要有中東的蘇伊士混合原油、巴士拉輕質原油,北美的Mars原油和西非的Mostarda原油等;從安全性和經濟性分析,歐洲更可能從南美、北非、西非尋求航距更短、更易控制的替代油源。二是俄羅斯每年有1.8億噸石油需要找到新的買家。因此,進一步拓展以亞洲市場為主體的廣大國際市場是俄羅斯下一步要實現的目標。經過3~5年的流向調整,全球石油貿易將形成新的流向格局,中東、非洲和美洲更多的石油將流向歐洲,而原本流向歐洲的俄羅斯石油將更多流向中國、印巴、東南亞和土耳其等亞洲市場,這些國家自然要減少原本來自中東、非洲和美洲的石油。于是全球將在這一趨勢下形成新的石油供需平衡。

在天然氣方面,每年流向歐洲的1 800多億立方米的俄羅斯天然氣大幅減少后,俄羅斯將不得不轉向亞洲市場,最可能的是修建新的中俄天然氣管道,加快建成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TAPI)線;亞洲市場將減少海上LNG的進口。歐洲則將千方百計地尋找LNG供應源,主要轉向美國、卡塔爾、加拿大、印尼、莫桑比克、尼日利亞、毛里塔尼亞等國。由此,全球油氣貿易流向將進行大洗牌,逐步從全球化向“兩個半球化”演進。

2. 歐盟擺脫俄羅斯油氣依賴的路遠且艱

歐盟擺脫對俄能源依賴很難一蹴而就,主要受限于因素。第一,歐盟能源獨立計劃雖雄心勃勃,但仍需尋求新的油氣來源。2022年3月8日歐盟發布了代號為“RePowerEU”的能源獨立計劃,力求2022年底前將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量減少2/3;2022年進口美國LNG額外增加150億立方米,到2030年再增加500億立方米/年;到2027年完全擺脫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需要認識到,在歐洲謀求盡快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宏圖大志”面前,美國增加供應的LNG遠遠不夠。歐盟進口俄羅斯天然氣減少2/3就意味著要減少969億立方米(2021年從俄羅斯天然氣進口1 453億立方米)。美國承諾增供150億立方米,僅相當于歐盟減少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量的15.5%,顯然是杯水車薪。其余87.8%的缺口單靠歐盟重拾煤電、核電和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或靠美國以外各國增產LNG或讓出LNG,均難以彌補。近三年內美國以外國家投產LNG每年僅能達到1 300萬噸左右,這些增量除滿足各國需求增長外所剩無幾。因此,歐洲能源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第二,歐洲趕建的基礎設施很難按時建成。歐盟為擴大LNG接收能力,計劃盡快建造17座LNG浮式儲存氣化裝置(FSRU),其中希臘4座,德國3座,意大利2座,荷蘭、波蘭、阿爾巴尼亞、英國、拉脫維亞、斯洛文尼亞、法國、愛沙尼亞各1座。按照這一計劃,歐盟可以提高800億立方米/年的LNG接收能力。這些基礎設施恐難以在短期內建成,這一宏愿能否實現同樣存在很大變數。與陸式LNG接收終端的建設期為3~4年相比,LNG浮式儲存氣化裝置建設僅需要1~2年,但完成最終投資決定還需要時間。2025年前建成的FSRU船中的13個有可能被租用運輸LNG,特別是那些作為承運人運營的FSRU船可以被迅速重新部署,但歐盟各國LNG進口商需要和目前的FSRU承運方談判價格和合同細節,這導致FSRU船租開始上漲。2022年上半年已經有7艘FSRU船被租用專門為歐洲運輸LNG;另2艘FSRU船已在運輸LNG,未來有可能重新轉為浮式終端;還有4艘FSRU具備轉為LNG運輸船的條件;2022年下半年會有新的2艘FSRU船可供運輸LNG。

從建設能力方面看,全球浮式終端建造能力嚴重受限,基本飽和,世界上具備建造能力的只有韓國、中國、馬來西亞等極少數幾個國家的幾家造船廠。卡塔爾能源公司2020年已經預訂的150多艘2024~2026年交付的LNG運輸船將全球造船產能基本占據,部分工期還可能延后,因此2026年前的富余產能所剩無幾。另一方案是由舊船改造,現有FSRU就有1/4由舊船改造而來,新加坡、迪拜和中國的一些船廠可實施改造,但設計和長周期設備的訂貨使得改造仍需1~1.5年。如果轉為傳統FSRU的LNG船,也需要6~9個月的改造才能對接FSRU接收設施。同時,對LNG運輸船的需求也在急速增長,預計到2030年需要新增LNG運輸船330艘,這不但給全球為數不多的幾家造船廠帶來大量訂單,也將受限于造船能力不足,造成訂單擁擠。

在這種背景下,歐盟的計劃只能部分實現。歐盟擺脫對俄能源依賴進程之艱難可見一斑。盡管個別國家個別時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如波蘭國家油氣公司(PGNiG)2017年以來已簽訂900多萬噸/年LNG供應合同,但近三年內如完全停止進口俄羅斯管道氣,恐怕仍然難以滿足冬季需求。甚至到2026年,歐盟可望建成與減少俄羅斯管道氣進口量相應的接收終端基礎設施,2030年前完全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仍然有難度,德國和意大利等國企業與俄羅斯簽訂的長期合同有相當部分要延長到2035年,另建足以完全擺脫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的LNG接收終端基礎設施會有困難,另尋足夠的資源供應還有難度。但到2035~2040年,歐洲完全擺脫對俄能源依賴則完全可能,到那時碳中和與新能源的發展將使歐洲對化石能源的需求大幅減少,新建的基礎設施也基本完備,新的資源供應格局才會基本形成。

同時應該看到,美國2022年向歐洲增供LNG 150億立方米、2030年再增供500億立方米/年的承諾完全可以兌現。據Wood Mackenzie預測,美國未來幾年有大量的LNG即將投產,2022年、2026年、2028年的產量將分別達到1.19億、1.94億、2.45億噸,向歐洲增供沒有問題。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歐盟只有在2026年俄羅斯長期購銷合同多數到期實現LNG大量進口起,能源多元化才可能初步實現。

從上述分析可見,在俄烏沖突、“北溪-2”管道被扼殺、歐洲加速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等目標一步步實現后,美國LNG的銷路和售價將獲得充分保證,但單靠美國增產的LNG填補俄羅斯對歐出口的天然氣不過是杯水車薪。要想短期內快速完全擺脫對俄能源依賴,保障歐洲天然氣需求,美歐再怎么籌謀也難以實現。

四 全球能源格局向“兩個能源圈”演進

全球能源格局在從全球化向“兩個半球化”演進過程中,美國和俄羅斯將會各自引領“兩個半球”朝著構建“環大西洋能源圈”和“亞洲能源圈”演進。在重塑“兩個能源圈”進程中,歐洲、日、韓、中亞、中、印及中東等力量將從自身利益出發各自扮演相應的角色。

(一)美國引領歐洲構建“環大西洋能源圈”

推動北約東擴無疑是美國的戰略步驟,煽動俄烏沖突、推動對俄連番制裁同樣是美國的“杰作”。這些“杰作”不但是美國出于地緣政治和對俄戰略擠壓的需要,也是其占領歐洲LNG市場為本國快速增產的天然氣謀取高額利潤等現實利益的需要。俄烏沖突導致俄歐關系根本惡化,俄歐之間能源紐帶基本斷裂,接下來美國將致力于構筑“環大西洋能源圈”。這一能源圈將以西歐、北美能源為基礎,盡可能多地吸納中東、非洲、中亞、澳洲和南美的能源,形成一個內核穩定、外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的能源貿易流動圈。美國將以其能源及政治優勢塑造和引領這一能源圈的運行。12月14日,土耳其、阿塞拜疆和土庫曼斯坦首腦會晤,商討土庫曼天然氣經里海到阿塞拜疆,經“南部天然氣走廊”抵達歐洲市場。這一動向正是在“環大西洋能源圈”基礎上為歐洲吸納更多能源來源補充的一個反映。

歐洲將在進退失據中充當這一能源圈的配角。歐洲在俄烏沖突中緊隨美國對俄羅斯進行連番制裁,導致俄羅斯漸次少供、斷供天然氣,致使其以超高價格購買美國LNG。同時天然氣供給不足不但影響社會經濟發展,而且正在導致工業停產、工廠關門等嚴重后果。德國的工業生產2022和2023年僅分別增長1%和2%。同時歐洲大幅減少購買俄羅斯石油,導致全球油價攀升,消費高價石油同樣嚴重影響歐洲經濟健康運行。可以說,歐洲的表現進退失據。“北溪-1”“北溪-2”管道被人為破壞是要永久性切斷俄羅斯的能源供應,令歐洲毫無他念地歸附美國引領的“環大西洋能源圈”。對此,雖然個別頭腦清醒的歐洲政治家有所認識,甚至力圖挽救這一局面,奈何歐洲自二戰以來從未實現政治獨立,因此在未來“環大西洋能源圈”中充當配角并被榨取利益的命運無法改變。地處東亞的日、韓兩國由于政治、軍事等諸方面缺少獨立性,在能源領域也不得不聽命于美國,服從于“環大西洋能源圈”,除維持既有能源來源和勉強維持從俄羅斯少量進口外,增量能源需求將更多來自于“環大西洋能源圈”。

(二)俄羅斯將致力于構建“亞洲能源圈”

在歐美力圖切斷與俄能源聯系背景下,俄羅斯能源西向徹底碰壁,這就意味著運行近百年的傳統俄歐能源圈徹底破局。俄羅斯不得不以七折價格向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國甩賣石油,俄羅斯必然轉向東方尋求構建新的符合其利益的能源格局,以俄羅斯、伊朗、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豐富的能源為基礎,以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為市場,構建新的陸上能源圈,這便是“亞洲能源圈”。這將是全球最大、供銷最穩、資源市場匹配度最高的能源圈,石油產量和消費市場規模分別占全球的24.6%和29.1%,天然氣產量和消費市場規模分別占全球的34.5%和33.6%。上合組織可能成為塑造這一陸上能源圈的平臺。這一平臺將積極響應各方能源合作需求,主動引導各方向建成陸上能源圈邁進。11月底,普京會見來訪的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時提議建立有烏茲別克斯坦參加的三國天然氣聯盟,就是朝構建“亞洲能源圈”邁出的試探性步伐。

中亞在“亞洲能源圈”中尋求東西南北四向平衡。中亞能源出口國主要有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它們主要出口天然氣,哈薩克斯坦還出口大量石油。天然氣出口國主要是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經中亞天然氣管道往東向中國輸送天然氣,2021年三國輸往中國的天然氣分別為315億、59億和43億立方米;往北經中亞—中央天然氣管道向俄羅斯輸送天然氣,2021年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輸往俄羅斯的天然氣分別為105億和46億立方米。原油出口主要是哈薩克斯坦經俄哈原油管道輸往黑海港口,然后銷往國際市場,或經船運跨里海與“巴庫—杰伊漢”管道接駁,2021年出口量近7 000萬噸。哈薩克斯坦出口的部分石油經中哈原油管道輸往中國。但是,土庫曼斯坦南向修建經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的300億立方米/年的TAPI管道經過多年建設,目前仍未竣工;通往中國的中亞天然氣D線管道因價格分歧仍未建成。

俄烏沖突以來,西方對俄羅斯原油出口的制裁殃及哈薩克斯坦,使哈薩克斯坦經俄羅斯管道出口的原油也不得不折價銷售。為此,哈薩克斯坦一直尋求的西向與“巴杰伊”管道連接的跨里海原油管道計劃又隱然出現。另外,土庫曼斯坦始終在尋求建設跨里海天然氣管道,向西經巴庫和南部天然氣走廊將天然氣出口到歐洲。在歐美力量的策動下,這兩條管道最終可能建成。不過,由俄羅斯主導的環里海國家曾經簽訂條約,規定成員在里海的任何重大行動必須征得其他成員同意。這條約定對管道修建可能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可見,中亞各國均在努力打通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出口渠道,努力達到四向平衡。

中印既配合構建“亞洲能源圈”,也尋求全球能源平衡。構建“亞洲能源圈”對中、印等國皆是利好,兩國龐大的油氣消費市場需要穩定的能源供應。因此,兩國都將積極配合構建“亞洲能源圈”。

中國與俄羅斯接壤,以油氣管道連接供需雙方,對兩國都有百利而無一害,能讓雙方共同擁有穩定安全的運輸通道,相互提供穩定的能源和市場。中國在積極響應和配合構建“亞洲能源圈”的同時,還將尋求全球能源平衡,既大體維持已有的中東、非洲、澳洲、南美油氣進口多元化渠道,還將有意識擴大對美國LNG的進口。擴大與美國LNG貿易規模,既有助于限制美國的“脫鉤”戰略、避免中美之間滑向新冷戰,也可獲得廉價能源。美國LNG有一定價格優勢,在中國市場有一定競爭力。目前,中國企業簽訂美國LNG購銷合同只有13筆,參與的企業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七家,購買量不大,長貿簽約高峰供應量2 663萬噸/年(合280億立方米/年),只占中國2021年LNG進口量的10.5%,且多數要在未來幾年后才開始供應。可見,中美兩國擴大貿易規模的空間較大。目前中國海上LNG進口主要依賴澳大利亞和卡塔爾,從這兩國的進口量占總進口量一半以上,2021年分別進口436億立方米和123億立方米,分別占中國LNG進口總量(1 095億立方米)的39.8%和11.2%。對澳大利亞LNG進口依賴過大不利于處理對澳地緣政治關系,卡塔爾LNG今后可能更多瞄準處于困境中的歐洲市場,對中國增加供給的能力有限。因此,對中國來說,優化海路LNG進口結構,增加美國LNG進口量,正當其時。

印度雖然不與俄羅斯接壤,但兩國傳統關系友好,印度需要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也必將配合俄羅斯構建“亞洲能源圈”。印度也是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國,會從大局角度尋求全球能源平衡,既維護既有油氣進口渠道,也適量尋求美國能源進口。

中東處于兩個能源圈的聯結點上,既可在歐洲高端能源市場賺取高額利潤,又可為亞洲能源圈供給油氣。

綜上所述,頁巖革命使美國完全實現了能源獨立,大量LNG需要出口。疊加北約數輪東擴、美歐不斷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引發俄烏沖突擴大、俄歐能源互斗不斷加劇,進而撼動了全球能源格局。一度席卷全球的碳中和目標在俄烏沖突和俄美、俄歐戰略沖撞中受挫,能源轉型只能在曲折中推進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俄烏沖突背景下能源進一步武器化,使能源自由流動受到強力干預,進而使能源率先朝“兩個半球化”演進。由此,全球能源格局分別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引領下各自向“環大西洋能源圈”和“亞洲能源圈”演進。歐洲、中亞、中、印、中東等多方力量在“兩個能源圈”重塑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本文作者 | 劉貴洲,中國石油國際勘探開發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黃浩凱,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經濟師;胡紅民,中國石油哈薩克斯坦公司高級工程師。)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烏克蘭危機,全球能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