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硬核保供:如何在24小時做出14億多人兩天的“口糧”?

2022-12-15 08:56:27 央視網
國家統計局12日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糧食實現增產豐收。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3731億斤,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豐收”這兩個字,不僅意味著田間谷物的顆粒歸倉,更意味著從糧食存儲到運輸,再到加工,這一整條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掉鏈子”。糧食生產加工的“后半程”,田間連通到車間的過程中,有哪些硬實力?
 
加工硬實力:每天29億斤!相當于14億多人2天的口糧
 
14億多人兩天能吃掉多少糧食?
 
答案是——29億斤!
 
其實,這說的是我國的糧食日應急加工能力。近年來,我國持續健全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提升應急“硬實力”。現在,一天的應急加工能力,目前已經達到了29億斤糧,按照每人每天消費1斤糧來計算,能滿足全國14億多人口2天的需要。
 
堅固的保障,背后是全國6000多家糧食應急加工企業。他們共同擔當起糧食應急保供的“壓艙石”,在應對突發事件時發揮保供穩市的作用。
 
在湖北省天門市一家國家級糧食應急保障企業里,5條生產線齊作業,各式機器隆隆作響,礱谷、碾米,拋光、色選,加工車間里幾乎見不到一個工人,卻能精準分段式加工,日加工能力達到2000噸。處理系統能夠自動分辨不同狀態的稻米,成功脫殼的糙米就可以進入下一道工序,而帶殼的“不合格品”會被自動回爐重造,回到礱谷機重新脫一次殼。
 
加工完的成品,還能就近大量儲存。日常的大米儲備量保證在2萬噸以上,其中一萬二千噸屬于政策性的應急儲備糧。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保證應急儲備量的前提下,會讓儲備糧參與企業的日常經營周轉,通過正常周轉,來保證應急儲備大米的安全和新鮮度。企業負責人說,目前能夠保證每天2000噸大米的出貨量,可以滿足500萬以上人口當天的口糧需求。
 
加工好的糧食最后進入打包、裝箱的環節。記者在現場看到一袋袋大米正通過傳送帶運上卡車。在應急所需時,糧食從這里出發,很快就能進入應急配送、供應網絡體系,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糧食應急預案體系,搭建了完備的糧食應急儲運、加工、配送、供應網絡,糧食應急保供能力不斷提升,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持續健全,36個大中城市主城區及市場易波動地區的地方成品糧油儲備均達到15天及以上,能夠有效滿足應急需求。
 
儲存硬實力:“聰明”的大國糧倉
 
儲備糧是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也是老百姓的“定心石”,在穩定市場糧價、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占地10萬平方米的浙江省糧食局直屬糧油儲備庫,共有34幢平房倉和6個儲備油罐。儲糧容量超過11萬噸,可滿足杭州1000多萬人一個月左右的口糧需求。這么多的糧食如何做到科學儲存呢?來看看這個糧倉有多“聰明”。
 
——自動化。糧食從碼頭卸船,裝到運輸車上,來到扦樣質檢處。經稱重計量后,再從運輸車上被卸下,通過傳送帶源源不斷地送進糧倉。從運輸到入庫,整個流程幾乎全部自動化。
 
——智能化。平整的谷堆下,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各種探測器和接收器。240個溫度傳感器, 5排,12列,4層,如同一個哨兵方隊,24小時監測著糧堆各處的溫度變化。糧食管理員林濤介紹,如果哪處出現病蟲害了,糧食的溫度就會升高,溫度的變化馬上就能反映到系統上,也能第一時間去處理,把病蟲害扼殺于萌芽階段。
 
借助一系列的科技手段,浙江省糧食局直屬糧油儲備庫已經將儲糧平均損耗控制在1.2‰以下,這樣每年輪換時可以減少糧食損失100噸以上。
 
——綠色化。在P20號糧倉,記者還發現倉頂安裝了太陽能(7.080, -0.05, -0.70%)光伏陶瓷瓦,形成了光電一體化建筑。這樣的好處就是,能夠更好地控制糧食溫度,防蟲防霉,保鮮保質。
 
當然,好處還不止這一點。有了太陽能光伏板,還能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在減少能耗成本的同時,也實現了綠色低碳。在整個糧庫,共有8幢倉庫采用了這樣的光伏屋頂,年發電量可以達到40萬度。
 
流通硬實力:糧食“說走就走的旅行”
 
12月初開始,隨著東北地區新糧陸續上市,一場橫跨南北的糧食大遷徙進入旺季,這就是“北糧南運”。近億噸的糧食,坐船、坐火車、坐汽車,從北方出發,一路南下,穿越數千公里,抵達南方千家萬戶的餐桌。作為東北唯一的沿海省份,遼寧成為東北糧食“南下”的重要節點,每年有8000萬噸的糧食匯集到遼寧,從這里開始“南下”。
 
在大連港散糧碼頭的火車卸糧站,記者看到,5條散糧專用線直接延伸到碼頭,高峰時期,一晝夜可以實現300輛散糧車接卸,裝卸糧食總量可達4萬噸左右。
 
為了不斷提升糧食集港的速度,港口還與鐵路部門密切配合,為“北糧南運”開通了“特快專列”。所謂“特快專列”就是散糧車在港口卸空后,在港內集結成組,每組50-60車成組不拆分直接開往產地裝車站,裝車站完成裝車后成組發往港口,全過程減少車輛編組環節,由原來的近15天一個循環縮短為不到10天一個循環,極大提高車輛運轉效率,加快產地糧食周轉。目前,大連港內貿糧食集港量的83%來自黑龍江產區,為了提升糧食集港速度,大連港已開通富錦、寶清、雙柳等近10條線路,加快港口樞紐循環。
 
這么多噸糧食在港內集結中轉,過程中如何保證“顆粒歸倉”呢?這就少不了“自動化”作業和“數字化”監管。搭乘火車運抵的糧食會通過皮帶系統運送進入筒倉,倉內裝有糧溫監測系統和通風系統,可以隨時監測糧溫的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會立刻報警,保證糧食從進到出的數量和質量安全。
 
現在,大連港已有近30條北糧南運航線,東北地區的糧食匯聚到這里后,可以乘船去往華東華南沿海港口,再依托南方密布的水網,通過小型船只,分撥給各地的終端用戶。
 
截至目前,今年遼寧沿海港口已完成糧食吞吐量3435萬噸,同比增長42.3%,鐵路運輸完成糧食發運量2862萬噸,同比增長16%,有力保障了“北糧南運”大通道暢通高效。
 
減損硬實力:藏在新工序新工藝里的產量
 
“豐收”不僅要靠糧食生產,還要靠節糧減損。因為在糧食增面積、提產量的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節約糧食、減少損耗就相當于增產保供。在中糧東海大米加工廠的生產車間里,每天有300噸稻谷在這里轉化成大米。稻谷在工廠里,如何減損增效呢?
 
篩選是第一步,通過振動篩將水稻在收割、運輸、烘干過程中混入的稻稈、砂石等雜質清除干凈,相當于給稻谷過一次“安檢”。根據不同產地稻谷的長度,篩網的網孔還可進行毫米級的調整,在保證去除雜質的同時,盡可能減少稻谷跑到雜質里的情況。
 
第二步是脫殼環節,谷粒在兩個砂盤間被撕搓脫殼,成為糙米。記者看到,為降低碎米率,技術人員精準調節砂輥間距、風力大小等參數,減少稻谷脫殼損傷。一種叫做提糧機的機器還能把剝下來的稻殼再過濾再篩選一遍,繼續用于生產加工。光是這一步,每年就可以節省出來24噸稻谷。
 
碾米是關鍵一環,糙米表皮纖維較多,影響口感。碾磨度越高,加工出來的大米就越潔白透亮、有光澤,口感也更加細膩,但是很多營養物質也隨著被碾磨掉的表皮白白流失。技術人員研究發現,糙米表皮被碾磨掉9%的時候,大米的口感、香味達到最佳。
 
包裝環節也是大有文章,為了最大程度保鮮,這家企業使用真空包裝袋,相比過去的尼龍袋來說,可以有效降低大米儲運中的熱損,減少大米營養、水分等流失。
 
中糧東海糧油大米廠總經理徐建方總結說,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精細化的管理,關注每一道加工工序的細節,優化生產技術工藝,建立標準體系,最大程度地保留稻米原生美味,降低無謂的加工耗損。
 
減損體現在稻谷加工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里,而玉米也通過產業鏈的延長,跳出傳統的飼料用途,搖身一變成了更多市場俏銷的產品。
 
在山東諸城這家糧食加工企業,記者看到,玉米進入生產線后,被加工成淀粉漿,再經過液化、糖化等一系列工序,變成了廣泛應用在食品中的赤蘚糖醇,附加值大大提升。
 
過去,玉米加工的初級產品70%都轉化成淀粉,可如今,小小一粒玉米,渾身都是寶,在精深加工生產鏈上形成十幾種產品,最大程度實現減損增效。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