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上海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與用能結構明顯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逐步完善,低碳生產方式普遍推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每年實施約500家企業結構調整;以能效提升為主要抓手,實施節能降碳“百一”行動,力爭平均年節約1%用能量;推進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4%。“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取得重大進展,重點行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節能低碳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工業產品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下降,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到2030年,鋼鐵行業噸鋼碳排放量強度較2020年下降15%,石化化工行業碳排放總量不增加,力爭有所減少,能耗強度持續下降。確保2030年前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 市發展改革委 市科委 市生態環境局關于印發《上海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滬經信節〔2022〕919號
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部署,扎實推進本市碳達峰工作,根據《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和《上海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參照工信部等三部門印發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結合上海實際,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生態環境局共同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F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上 海 市 生 態 環 境 局
2022年12月8日
上海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扎實推進本市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根據《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和《上海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圍繞建設“五個中心”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堅定不移追求“上海制造”卓越發展取向,推進上海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確保工業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
(二)基本原則
系統推進,穩妥有序。以促進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為目標,在穩固先進制造業發展、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基礎上,深入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
市場主導,示范先行。發揮市場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發揮政府在規劃和政策支持中的引導作用,優化產業低碳發展環境,樹立綠色低碳示范樣板,共同推動產業綠色發展。
標準引領,創新發展。加快完善碳排放標準體系建設,引導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堅持將創新作為低碳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研究推廣核心關鍵綠色低碳工藝技術及裝備。
二、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與用能結構明顯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逐步完善,低碳生產方式普遍推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每年實施約500家企業結構調整;以能效提升為主要抓手,實施節能降碳“百一”行動,力爭平均年節約1%用能量;推進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4%。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取得重大進展,重點行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節能低碳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工業產品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下降,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到2030年,鋼鐵行業噸鋼碳排放量強度較2020年下降15%,石化化工行業碳排放總量不增加,力爭有所減少,能耗強度持續下降。確保2030年前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
三、實施產業結構升級
(一)打造先進高端產業集群。發揮上海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低碳產業集群,實現在穩固經濟增長的同時,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為引領,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構建“3+6”新型產業體系。促進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產業發展,強化新賽道布局,謀劃未來產業增長點,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
(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重點區域和落后產業轉型升級。圍繞各區重大項目建設及重點產業布局,推動低效園區 產業升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風險企業,壓減低技術勞動密集型、低端加工型、低效用地型等制造企業。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質量,著力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推動產業低碳、綠色、高端優化升級。
(三)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對“兩高一低”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全面排查在建項目,推動能效水平應提盡提,力爭全面達到國內乃至國際先進水平。嚴格控制新增項目,嚴禁新增行業產能已經飽和的“兩高一低”項目,除涉及本市城市運行和產業發展安全保障、環保改造、再生資源利用和強鏈補鏈延鏈等項目,原則上不得新建、擴建“兩高一低”項目。實施市級聯合評審機制,嚴把節能和環保準入關。深入挖潛存量項目,督促改造升級。加強節能環保監管工作,鞏固常態化工作機制。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各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動重點行業降碳
(四)推進鋼鐵行業碳達峰。嚴禁鋼鐵行業新增產能,確保粗鋼產量只減不增。大力推進鋼鐵生產工藝從長流程向短流程轉變,提高廢鋼回收利用水平。加快推進電爐項目建設和高爐調整,“十五五”推進高爐產能逐步轉向電爐,到2030年廢鋼比提升至30%。推進煉鐵工藝和自備電廠清潔能源替代,提升鋼鐵基地天然氣儲存和供應能力。依托寶武(上海)碳中和產業園,加快研發應用新型爐料、天然氣替代噴吹煤、富氫碳循環高爐、微波燒結等節能低碳技術。探索開展氣基豎爐氫冶煉技術、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生物質固碳示范試點。持續推動產品升級,加大高能效變壓器用取向硅鋼等高性能鋼材開發和生產力度。
(五)推進石化化工行業碳達峰。“十四五”期間石化化工行業煉油能力不增加,能耗強度有所下降。“十五五”期間石化化工行業碳排放總量不增加,并力爭有所減少。優化產能規模和布局,加快推進高橋、吳涇等重點地區整體轉型。推廣應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一代離子膜電解槽等技術裝備,開發可再生能源制取高值化學品技術。推動原料輕質化、產品高端化、產業鏈協同增效。推動化工園區能源梯級利用、物料循環利用,推進重點企業節能升級改造,加強煉廠干氣、液化氣等副產氣體高效利用。在上?;^推進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碳中和關鍵新材料等產業為主的“園中園”建設。
(六)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推動鋼鐵、煉油、乙烯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建立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能效清單目錄和能效臺帳,推動實施一批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項目,重點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明顯提升,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圍繞汽車、電子信息、船舶、航空、電力裝備等領域綠色低碳需求,聚焦重點工序,加強先進鑄造、鍛壓、焊接與熱處理等基礎制造工藝與新技術融合發展,實施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廣抗疲勞制造、輕量化制造等節能節材工藝,加快一體化壓鑄成形、熔模精密鑄造、無模鑄造、真空壓鑄、超高強鋼熱成形、精密冷鍛、異質材料焊接、輕質高強合金輕量化、激光熱處理、激光焊接等先進近凈成形工藝技術產業化應用。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寶武集團、上?;^管委會、各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快工藝技術創新
(七)推動低碳技術重大突破。實施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工程。圍繞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攻關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關鍵技術,實施生產工藝深度脫碳、低碳流程再造、電氣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環利用等示范工程。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創新資源,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經驗和行業方案。
(八)豐富低碳技術產品供給。加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低碳技術產品的評審及推廣力度,圍繞本市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實際,定期發布綠色技術目錄,組織技術推廣和供需對接,促進先進適用的工業低碳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新能源推廣應用,探索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新機制。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各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促進供用能系統降碳
(九)完善工業用能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增長,持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強能源系統優化和梯級利用,構建電、氣、熱、冷等多能高效互補的工業用能結構。2022年起新建工業廠房至少使用一種可再生能源,屋頂面積安裝光伏不少于50%;推動既有工業廠房屋頂可利用面積安裝光伏,到2025年安裝不少于1GW,到2030年實現應裝盡裝。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對常規化石能源的替代,加速布局氫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推動工業企業、園區分布式光伏應裝盡裝。
(十)推進工業綠色微電網建設。積極發展“源網荷儲”和多能互補,引導企業、園區加快分布式光伏、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推廣以分布式新能源加儲能為主體的綠色微電網建設,發展多能高效互補利用運行系統。積極探索應用新型儲能技術,推動新型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網調峰等場景應用示范。
(十一)提升工業電氣化水平。以先進用電生產工藝替代傳統生產工藝,開展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電能替代示范,提高電氣化終端用能設備使用比例,持續提升重點行業領域電氣化水平。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開展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示范企業(園區)創建,優化電力資源配置。
(十二)推進重點用能系統能效提升。實施電機、變壓器等能效提升計劃,開展重點用能系統匹配性節能改造和運行控制優化,加快應用低速大轉矩直驅、高速直驅、伺服驅動等技術,提高風機、泵、壓縮機等電機系統效率。重點推廣稀土永磁、磁懸浮、變頻等新型節能機電設備。推動鋼鐵、石化化工、發電等行業中低品位余熱梯級利用,探索區域內企業之間余熱資源共享模式,推進熱泵、低溫余熱發電、廢熱資源制冷、相變儲熱等技術應用。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各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深化資源綜合利用
(十三)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加快固廢綜合利用和技術創新,推動冶煉廢渣、脫硫石膏等大宗工業固廢的高水平全量利用。強化本市動力電池全產業鏈溯源和管理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建設,促進退役動力電池循環梯次利用。推動廢鋼資源化利用,創建無廢企業。開展塑料制品綠色設計、生產、再利用研究,降低廢棄塑料制品對環境的污染。
(十四)強化行業和區域協同處置能力。推進工業窯爐、工業企業間點對點協同處置固廢,開展燃煤電廠、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對市政污泥、工業固廢、建筑垃圾等的協同處置,試點示范有機污泥、餐廚垃圾等在生物質能上的應用。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白名單制度,建立供需信息共享機制,以廢酸等危險廢物和焚燒爐渣為重點,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協同處理機制和設施共建共享機制。到2025年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十五)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加強高端智能再制造標準化工作,鼓勵研制高端智能再制造基礎通用、技術、管理、檢測、評價等共性標準。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技術研發中心,開展綠色再制造設計,進一步提升再制造產品綜合性能。推進臨港再制造示范基地的產業集聚,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航空發動機、船舶機械、醫療器械、精密儀器等再制造。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綠化市容局、市水務局、各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行綠色制造體系
(十六)夯實綠色低碳制造基礎。完善綠色制造和綠色供應鏈體系。培育綠色工廠,開展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集成應用,鼓勵企業編制綠色低碳年度發展報告。支持汽車、石化化工、高端裝備、電子等行業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低碳管理創新等關鍵領域發揮引領作用,鼓勵“一鏈一策”制定低碳發展方案,發布核心供應商碳減排成效報告。通過“橫向耦合、縱向延伸”,構建園區內綠色低碳產業鏈條,促進園區內企業采用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生產模式。實施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等動態化管理,強化對第三方評價機構監督管理,完善綠色制造公共服務平臺。
(十七)打造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示范。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產業打造 10 家標桿綠色工廠,在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等產業,形成 10 條具有代表性的綠色供應鏈,在汽車、醫藥、化工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領軍作用綠色企業,在電氣電子、機械裝備、再制造等行業培育10 家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建設一批“超級能效”和“零碳”工廠。持續推進園區綠色低碳升級改造,推動設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再利用,推進上下游協同綠色低碳轉型,推進零碳園區試點建設。
(十八)全面提升清潔生產水平。深入開展清潔生產審核,開展源頭控制與過程削減協同,對重點行業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針對重點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藝環節,研發推廣減污工藝和設備,開展應用示范。實施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先進制造業和重點產業的清潔生產水平,推進集成電路、醫藥、化工等行業清潔生產全覆蓋。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各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實施數字賦能降碳
(十九)推動數字賦能低碳制造。開展資源調度、監測管理、深入分析等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突破,推動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等信息技術與能源行業的融合,賦能工業領域節能降碳提效。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強龍頭企業牽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增智降碳,大力推進能源管理中心建設,推動重點用能單位和重點行業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全覆蓋,實現能源消耗的實時采集、分析和運行監控,推進生產過程能源消耗的監測和精細化管理。
(二十)加快數字賦能節能服務。開發綠色低碳數字化服務平臺,提供在線能源審計、產品能耗對標、設備能效對標等低碳服務。以智能微網、智能調度、AI分析、云端智控、遠程運維等為方向,培育10 家以上具有影響力的能源領域數字化轉型專業服務商。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鋼鐵、石化化工、汽車等行業開展能源領域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創建,打造30 個以上能源領域數字化應用場景。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強化重大科技攻關
(二十一)打造前沿技術科技創新高地。推進開展電力多元轉換、人工光合作用等技術的研究。加快新一代核能技術,新型高效硅基光伏電池等超高效光伏光熱技術,深遠海漂浮式風電場、潮汐能等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的突破。開展機械儲能、電化學儲能等的研究。搭建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產業化平臺,發揮高校院所原始創新作用,圍繞共性技術、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打造“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研究中心”、“低碳冶金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揮“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功能平臺作用。
(二十二)開展低碳零碳技術應用示范。加大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研發力度,推進新一代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技術應用,突破溶劑損耗、再生熱耗等關鍵指標,降低捕集成本。加快二氧化碳生物、化工、材料、礦化等轉化技術研究。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應用場景向化工、鋼鐵等其他行業拓展,加快與儲能、氫能等技術的集成發展。大力推進氫能應用研究,研發清潔、高效、經濟的工業副產氫提純制氫技術,突破高能效氫燃料電池系統、長壽命電堆、質子交換膜等關鍵技術。推動高壓供氫加氫設備、70兆帕儲氫瓶等多重儲運技術的應用。開展兆瓦級風力、光伏等新能源電解水制氫集成及應用示范。
(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各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深耕減碳能力建設
(二十三)強化綠色低碳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批節能診斷服務隊伍,分行業實施管家式一對一技術支撐和專業服務。培養一批從事低碳零碳負碳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的雙碳工作人才。分層次對本市各區領導干部,各重點用能單位領導、能源管理員開展培訓。
(二十四)完善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本市能源標準體系架構設計,積極謀劃本市工業和通信業碳排放管理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一批能耗限額標準,提升重點產品能耗限額要求,擴大能耗限額標準覆蓋范圍,定期更新產業能效指南。鼓勵相關行業協會研究制定發布和推動實施高于國家和地方標準的團體標準。
(二十五)發揮金融降碳潛能。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擴大綠色信貸規模,服務制造業綠色低碳改造,在鋼鐵、石化化工、汽車、裝備、電子等行業支持一批低碳技改項目。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產品,有序推進碳回購、碳遠期等碳金融產品創新。鼓勵發展重大節能低碳環保裝備融資租賃業務。積極參與國際碳市場交易標準的研究制定,建立和完善碳交易標準規則體系。
(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各區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保障措施
(二十六)強化統籌協調。市區聯動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扎實推進相關工作。各區、各有關單位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加強目標指標管理,明確企業責任,督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
(二十七)鼓勵政策支持。落實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構建支持本市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體系,綜合運用財政、金融、投資、土地等政策,充分利用國家和本市節能減排、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專項資金,支持本市綠色低碳技術突破、支持企業低碳升級。
(二十八)加強綠色低碳引導。以全國節能宣傳周、低碳日、碳博會等為契機,傳播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通過專題論壇、技術展示、交流會等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二十九)加大國際國內交流合作。持續加大在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力度,積極參與國際城市間合作對話,共同推進綠色低碳和應對氣候變化技術創新攻關和制度規則制定,不斷深化與長三角區域、其他省市的科研合作和技術交流,加強國內外技術交流、產品展示與成果宣傳。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