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八省養全國”,沒你想得那么糟

2022-08-24 09:06:22 秦朔朋友圈   作者: 土哥涅夫  

8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深圳主持召開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點名”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六省。

李克強說,6個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占全國的45%,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頂梁柱”。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發揮穩經濟關鍵支撐作用。并表示,穩經濟也是穩財源。6省里4個沿海省在地方對中央財政凈上繳中貢獻超過6成,要完成財政上繳任務。

這已經是兩個月內,總理第二次召集經濟大省開小會了。

7月7日,李克強在福建主持召開福建、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東南5省市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

會上總理指出,東南沿海5省市經濟占全國1/3以上,財政收入占近四成,在地方對中央財政凈上繳中貢獻近八成,有力支撐了國家財力和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要繼續挑起國家發展、穩經濟、保障國家財力的大梁。

古人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能臣。”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經濟大省的壓艙石作用便越凸顯。以兩次會議總理都念及的“凈上繳中央財政”一項為例,2021年全國僅有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天津、福建等八省市為正,其余20多個省市區或多或少都依賴中央轉移支付,所以這些年網上一直有“八省(市)養全國”之說。

乍一看,好像區域發展很不平衡,但如果我們將其置于大歷史的緯度,那么現在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區域發展最均衡、中央財政最有保障的時期了。

江南兩省養全國

和如今的“八省養全國”格局不同,自隋唐以降直至晚清,中國歷史上曾有一千多年的時間,是“江南兩省養全國”。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自然跟永嘉、安史、靖康年間的幾次大規模南渡有關。之前,北方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中心。區域之間雖然也有競爭,但主要是“東(洛陽)西(長安)PK”。此后,政治中心雖然仍留在北方,甚至隨著帝國的擴大,進一步北移,而經濟重心卻逐步南移。曾經北強南弱的格局,徹底顛倒過來,變為南強北弱。

但當時的“南強”,并不是泛指長江以南地區都強,而專指江南強。

早在兩宋年間,就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到明清時期,隨著江南工商業的崛起,進一步變成了“蘇松稅賦半天下”。可以說,江南一直是朝廷的錢糧命脈。這也是為何從隋到清,歷代都如此重視漕運。甚至伴隨帝都搬遷,運河都得跟著改道,目的無非是便于獲取江南財富,以供養朝廷及全國。

以明朝為例,按照萬壽堂本《大明一統志》的記載,萬歷年間,當時蘇州一府的稅糧就達到250萬2900石,相當于全國稅糧總額(2656萬220石)的將近十分之一。蘇松常嘉湖杭六府的稅糧,更是占到全國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而轄區范圍包含了如今珠三角兩岸廣佛深莞珠中江,甚至北部清遠等地的廣州府,稅糧總額僅僅排名全國22位,遠低于常州、嘉興、湖州、紹興等江南諸府,更別說跟蘇松相比了。

至于北直隸,也就是今天的京津冀,索性一個能排進前40的府都沒有。萬歷六年(1578年),南北直隸夏稅麥、秋糧米征繳量占全國之比分別為:20.49%對3.88%,和23%對1.91%,差距之懸殊令人瞠目。

到了清代,無論是地丁錢糧、鹽稅還是關稅,江浙兩省都遙遙領先他處。尤其是江蘇,一省稅賦(923萬4141兩)竟占到全國的19.3%(乾隆十八年數據),遠高于如今第一大省廣東的13.2%。

跟江南相比,當時無論是南方的江西廣東,還是北方的山西河南,其稅收規模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唯一略微接近浙江(474萬982兩)的山東(419萬8948兩),主要靠的也是地丁錢糧。至于鹽稅、關稅等非農業稅,則只有江浙的一個零頭。

可以說,自唐宋起,整個中國都處于依靠一個經濟中心、兩個富裕省份供養的狀態。所以我們看那個時期的小說文章,無論是《水滸傳》里楊志賣刀前“赴太湖搬運花石綱”,還是《五人墓碑記》中所載的蘇州反抗太監征稅的市民暴動,事件背景都發生在江南。

這種情況,一直要到廣州十三行興起,才有所改變。

廣東的兩次崛起

就在上面所舉清朝數據統計的4年后,也就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全皇帝宣布撤銷原設的沿海各關,僅留廣東的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

在此之前,乾隆的爺爺康熙帝曾延續明代隆慶開關以來,對于海外貿易相對開放的做法,于江浙閩粵四省設立海關。其中在廣東,政府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關征繳關稅。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貿專業團體———廣州十三行應運而生。

而“一口通商”體制的確定,標志著清朝重新走回到了閉關鎖國的老路。

就進步主義的視角而言,這無疑是歷史的倒退。但對于廣州來說,卻因此獲得了難得的特許發展機會。在此之前,廣州雖然一直是華南重要的對外港口和貿易中心,但整個廣東在帝國內部,卻只能算是一個中等省份。從乾隆十八年的數據來看,廣東的稅賦僅僅排名全國第九,哪怕是粵海關的關稅(65萬2485兩),也只有江海關(122萬9721兩)的一半。

但“一口通商”政策實施后,廣州十三行成為清帝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全部聚集于此。直到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為止,這個洋貨行獨攬中國外貿長達85年。期間,每年有超過200艘海外商船到達廣州,稅銀突破180萬兩,十三行提供了全國40%的關稅收入,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南京條約》簽署后,十三行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外商轉而涌向長三角,以便就近采購所需的茶葉及生絲等大宗商品。伴隨著上海的崛起、香港的割讓,廣州的經濟地位一度下降。整個晚清民國時期,廣東雖然一直活躍在政治舞臺上,但在經濟方面并不十分突出。

有學者統計了1840年到1927年間中國城市近代工業的情況,上海無論是工廠數量(537家),還是資本金額(12億7579萬元)都遙遙領先。而廣州這兩項數據(40家,1億2847萬元)只有上海的十分之一,甚至還不及無錫(69家,1億3946萬元)。

更重要的是,跟長三角百花齊放的城市格局不同,直到近代,除了廣州,珠三角能拿得出手的城市,也就只有一個號稱“天下四聚”之一的佛山了。今天名震全國的深圳東莞珠海中山等城市,當時都還寂寂無聞甚至壓根不存在。

廣州的二次崛起,以及珠三角的全面爆發,其實要等到改革開放以后。借助鄰近港澳的地理優勢,以及比長三角早十年開發開放的時間差,1978年GDP還只有上海的68%、排名全國第五的廣東,到1989年便已躍上“第一省”寶座,并一直保持至今。

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也從1978年的區區39.46億——全國排名第七、僅為第一上海的23%,增長至2021年的14103億——排名全國第一、接近上海的兩倍。光是向中央財政就凈貢獻了8901.61億,比海南、山西、遼寧、重慶、寧夏、陜西、江西、湖北、安徽、青海等十省區從中央那里獲得的補助總和還要多。

曾經廣州一府獨大的珠三角,如今不僅擁有了深穗港三座一線城市,東莞、佛山、順德、珠海、中山等過去只是廣州府下面一個縣甚至一個鎮的地方,也一個個崛起為可以跟長三角諸雄比肩的龐然大物。

就像外媒說的,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珠三角正在重新融合為一座城市,一座超過東京灣區的世界最大“巨型城市”。它和長三角以及北京一道,構成了支撐中國經濟的金三角。相較傳統時代的江南一極獨大,這無疑是更穩固的結構。

不容小覷的川豫

不同于長珠三角洲的逢會必點,此次8·16座談會的出席名單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恐怕要數河南與四川了。

一直以來,這兩省給外界的印象是大而不強。一方面,兩者的GDP總量分別位列全國第五、第六。河南是僅次于山東的北方第二經濟大省,四川則是西部第一經濟大省。

另一方面,兩地財政又都高度依賴中央轉移支付,去年中央分別給了它們5077.14億和5485.82億,是全國唯二補助金額超過5000億的省份。

以至于每當成都人和杭州人就“誰才是中國第五城”發生爭執,浙江的網友總會拿此說事,嚷嚷著先財政斷奶了再說。

不過,單純以財政貢獻這一項指標,來衡量某個省份是否重要,顯然是片面的。畢竟,像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內部不同地區之間原本就是有分工的。比如江南的作用是保障國家財政安全,東北則是糧食安全,山陜是能源安全,疆藏則負責國防安全……對那些承擔著非經濟職能的地區進行轉移支付,是必須的。

即便是歐盟這樣的區域政經組織內部,都存在西歐富裕地區向東歐欠發達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情況。雖然也引發過一些國家民眾的不滿,甚至鬧出了英國脫歐事件,但總體說,此舉是有利于推進歐洲一體化和東西歐共同富裕的。

這次8·16座談會把四大財政奶牛,和最大的兩個受援省份叫到一起,顯然是有深意的。

事實上,川豫雖然拿得多,但不代表它倆自己不產奶。恰恰相反,從絕對值來看,兩地也是稅收大省。2021年,四川、河南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位列全國第七和第八,僅次于粵蘇浙滬魯京等六大奶牛,比福建、天津這兩個財政凈上繳省份還要多出一大截。

而且橫向來看,從1978年到2021年,川豫兩地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了127.9倍和128.9倍。增幅不僅高于北京、山東,在整個西部和北方省份中,也是位居前列。之所以還要從中央拿那么多,是有原因的。前者是為了扶貧,后者則是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而這兩項都是影響中國能否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變量,必須舍得花錢。

當然,這錢也沒有白花。除了扶貧和確保糧食安全外,河南、四川也是中國排名第三和第四的人口大省。隨著中國邁入人口負增長時代,人口正在成為最寶貴的戰略資源。誰家的人多,就意味著市場大、勞動力豐富、發展后勁足。加之陸權復興,河南、四川無疑是除了沿海三極外,內陸最有希望崛起的省份。這點在其省會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比如擁有近一億人口腹地的河南鄭州,就是北方第二城的有力競爭者。加之身旁還有一個GDP常年位居中西部地級市第一的洛陽助力,中原城市群未來大概率會成為僅次于京津冀的北方第二大城市群。

至于成都就更不得了。人口總量僅次于渝、京、滬,全國第四,GDP常年排名第七,綜合實力算不算“第五城”不好說,但它和重慶組成的成渝都市圈,反正已經官宣是“第四極”了。

從江南一極獨大,到長珠三角雙雄爭霸,外加一個北京三足鼎立,再到如今第四極的崛起,中國的經濟版圖其實正在變得越來越均衡。至少,相較當年“江南兩省養全國”,如今“八省養全國”,沒你想得那么糟。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經濟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