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全球零碳與數字經濟大潮下,企業的戰略判斷、定力與執行力尤為關鍵。
4月25日,通威股份發布了一份《關于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業務發展規劃實施進展及后續規劃的公告》:截止2021年底,通威已累計建成18萬噸高純晶硅產能和 45GW太陽能電池產能,均順利完成2020—2021年階段性目標。
而根據規劃,這家光伏龍頭將2024—2026年高純晶硅、太陽能電池的累計產能規模分別提升到80—100萬噸、130—150GW。
事實上,對于通威而言,如此手筆、如此規模、如此速度與戰略達成早已不是第一次,數年來,這家企業創造的各種“速度”和“第一”讓人目不暇接。
不管產業處于“滯緩期”、上升期、困惑期,還是“531”后的冰凍期,乃至疫情兩年,這家企業在戰略上的定力與執行都從來沒有打絲毫的“折扣”,甚至是加速實現,提前達成目標。
特別是在實現“雙碳”成為國家意志后,通威在光伏領域的進擊更為猛烈,由此在光伏產業鏈核心環節實現持續引領的同時,亦在深刻改變全球光伏的競爭格局。
完成2020—2021階段性目標
兩年前,立春過后,通威股份一位管理人士曾向黑鷹光伏表示,公司未來將持續打造高純硅料世界龍頭地位,與第二名拉開差距。同時,擬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電池片的世界龍頭地位。此外,公司將堅持專業化、差異化、成本領先原則,形成系統的綜合競爭能力。
而在此前一天,也即2020年2月11日晚間,通威股份的一份《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業務2020-2023年發展規劃》,一份《關于投資建設年產30GW高效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的公告》,震驚業界。
這兩份公告,簡言之,投資200億元分期擴產30GW高效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中期規劃,到2023年,通威股份高純晶硅業務和電池片產能,將分別達到29萬噸和100GW。
彼時國內疫情蔓延,通威在新能源領域的進擊雄心卻一如既往,戰略意志堅如磐石。
根據當時公告,通威中期發展規劃明確:高純晶硅業務的累計產能目標分別為2020年8萬噸,2021年11.5至15萬噸,2022年15至22萬噸,2023年22至29萬噸。其中,單晶料占比85%以上,N型料占比40%-80%,生產成本3-4萬元/噸,現金成本2-3萬元/噸,相比彼時的產能成本進一步大幅下降。
此外,太陽能電池業務的累計產能目標分別為:2020年30至40GW, 2021年40至60GW,2022年60至80GW,2023年80至100GW。同時重點布局Perc+、Topcon、HJT等新型產品技術且兼容210及以下所有系列,Perc非硅成本0.18元/w以下。
在第二份公告中,通威股份及下屬通威太陽能擬與成都市金堂縣人民政府簽訂《光伏產業基地投資協議》,在成都市金堂縣投資建設年產30GW高效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項目將分期實施,總投資預計200億元。該項目一期7.5GW項目將于今年3月前啟動,在2021年內建成投產,后續項目將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在未來3至5年內逐步建成投產。
若以當時市場主流電池價格測算,30GW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將為公司新增營業收入達300億元/年。
公告發出后,業內亦有質疑之聲:如此大手筆,真能實現嗎?如此規模的項目建設,錢從哪里來?通威在技術與成本上是否能保證持續的領先?
不過,也不乏更為宏闊的時代解讀,有資深觀察人士這樣評述當時的兩份“公告”:在2020年的歷史性時點上,通威全面提出大規模擴產計劃,順應了歷史的大趨勢;不僅打響了多晶硅及電池片兩大制造業環節集中度提升的發令槍,打響了新型電池技術對Perc全面替代的發令槍,更是全面打響了100年能源革命的發令槍。
及至2022年夏天,通威兩份雄心勃勃的規劃提出已經兩年,其實施進展到底如何?當年是“夸下海口”,還是“擼起袖子加油干”,實實在在去完成了?
4月25日,通威股份發布的《關于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業務發展規劃實施進展及后續規劃的公告》對上述疑問有了明確解答:無論是高純晶硅產能,還是太陽能電池產能,均已順利完成了2020—2021年階段性目標。
具體到高純晶硅業務:根據公司實際施情況,2021年底公司已累計建成18萬噸高純晶硅產能,順利完成2020 —2021年階段性產能目標;在建的包頭二期 5萬噸以及樂山三期12萬噸項目預計將分別于2022年、2023年投產,屆時公司高純晶硅能規模達到35萬噸 ,綜合目前技術、成本指標情況,公司將超額完成四年中期規劃目標,情況如下:
具體到太陽能電池業務:根據公司實際施情況2022年底公司已累計建成45GW太陽能電池產能,順利完成2020—2021年階段性目標;目前在建的通合二期7.5GW、金堂二期 8GW及其他擬建項目預計將分別于2022年、2023年投產,屆時公司太陽能電池規模達到102GW,綜合目前技術、成本指標情況 綜合目前技術、成本指標情況,公司將超額完成四年中期規劃目標,具體情況如下表:
此外,根據《關于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業務發展規劃實施進展及后續規劃的公告》,通威目前產能單晶料占比達到了99%以上,且可實現90%以上N型料占比,2022年將投產1000噸電子級多晶硅。在生產成本方面基本控制住3-4萬元/噸,現金成本控制在2—3萬元/噸(剔除工業硅市場價格因素影響,以不變價計算)。
歷經數年的潛心耕耘,通威硅料業務目前已形成樂山、包頭、保山三大高純晶硅生產基地,2021年所有在產產能滿負荷運行,產能利用率約130%,全年實現銷量10.77萬噸,產銷率約100%。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和精細化管理的推進,產線持續穩定運行,產品品質及各項消耗指標進一步優化。
同時,高純晶硅單晶用料占比穩定在99%以上,并可實現90%以上的N型料生產;綜合電耗、蒸汽消耗、硅粉消耗等生產指標持續下降,剔除工業硅價格變動影響,生產成本已降至4萬/噸以內。
在電池技術路線以及先進性方面,通威產品尺寸兼容210mm及以下所有系列,P型產品轉換效率超過23.5%,TOPCon(N型)產品轉換效率在P型基礎上提升1 個百分點以上,HJT(N型)產品轉換效率超過25%,P型產品平均非硅成本降至0.18元/W以下。
通威目前已分別在成都、金堂、眉山、合肥等地布局太陽能電池業務,2021年所有在產產能滿負荷運行。新技術方面,公司不斷加大在HJT、TOPCon等各“后Perc”電池技術的研發力度,在產新技術產品的各項指標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雙碳風潮下的戰略進擊
今年是通威集團成立的第四十個年頭。
從1982年至今,這家總部位于成都的企業,穿越多次經濟與產業周期,順應改革開放與國民經濟發展大潮,一步步發展壯大。2006年,其通過外延業務進入光伏領域,而后長遠布局、潛心耕耘、強勢進擊,很快發展成為全球光伏新能源業務+農業業務“雙龍頭”的龍頭企業。
歷經40年的發展和磨礪,通威早已形成獨具特色的奮斗文化和分享文化。只要你和通威的不同團隊有過多次接觸,就會發現,通威人不戰則已,戰則必勝;不做則已,做就要爭取最好;不動則已,動就要雷厲風行。
這樣的文化和團隊,顯然可以披荊斬棘,有令必達!整個通威5萬人勠力同心,那將是一種怎樣的力量?
對于大型企業來講,企業要穿越各種發展迷霧、杜絕各種誘惑、應對各種質疑,戰略定力極為重要。對于企業的掌舵人和管理層而言,這無疑需要足夠的膽略、靜氣和韌勁。
過去五年時間,隨著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通威股份成為其中戰略意志和執行力最強,先進產能擴張與發展速度最快,整體布局最成功的企業之一。
而結合“雙碳”的時代趨勢與光伏新時期的競爭格局來看,對于通威而言,從2020年初至今,兩年時間,迅速達成宏大的階段性產能目標,無疑具有非常積極的戰略意義。
簡言之,雙碳風潮下,通威不僅要爭勝當下,更要贏取“雙碳”大趨勢中的長遠未來。
原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第七屆、第八屆理事長石定寰曾指出:通威從規模,技術水平,設備生產、產品質量、企業管理,員工素質等方面均體現了中國優秀企業的強大實力,是中國的驕傲,我們用我們自己的智慧,打造了戰略性產業的制高點,引領了全球發展。
如今,通威的太陽能電池出貨量已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一;其在高效晶硅業務上的布局也已實現從追趕到全球引領的轉變。
除卻規模上的領先,通威一如既往夯實管理、技術、成本,以及前瞻性創新等多方面的優勢。
根據4月25日發布的《關于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業務發展規劃實施進展及后續規劃的公告》,公司高純晶硅及太陽能電池業務擁有領先的技術、成本人才管理等綜合競爭力,通過與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長效機制,持續保持高純晶硅及太陽能電池產品的滿銷。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公告除了復盤呈現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業務發展規劃實施進展情況,通威還規劃2024—2026年高純晶硅、太陽能電池累計產能規模分別達到80—100萬噸、130—150GW。
如此規模,無疑又是一個大手筆!
有黑鷹光伏的讀者發問:“過去這五六年,通威持續的、強勢的布局光伏產業的底氣到底來自哪里?”
筆者認為,其一,這家企業始終篤信中國乃至全球清潔能源必將會獲得巨大的發展。其二,通威堅信國家在大政方針層面,對清潔能源的支持將是有力且長遠的。其三,除了大趨勢的判斷,通威顯然堅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簡言之,市場決定供需,市場決定價格,由此也更為考驗企業的綜合實力;特別是伴隨“平價上網時代”的到來,市場在新能源行業作用必將越發明顯。
此外,從另一個視角,以通威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的快速布局和擴張,也是產業龍頭在用市場的手段加速實現光伏市場化的最終實現問題。
如今,“3060”目標下,篤定要成為“世界級清潔能源企業”的通威集團,在未來的征途中到底有著怎樣的戰略布局與思考?在接受新浪財經、第一財經、財經網等聯合專訪時,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曾表示:
通威將始終在自身擁有核心競爭力和優勢的環節加速投資節奏和投資規模,以最短的物理路徑、最低的交易成本、最高效的產業鏈協作,提高產品含金量、降低產品成本、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持續鞏固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片領域的核心優勢和不可替代性,同時,將農業和光伏兩大主業有機融合,大力發展“漁光一體”創新模式,實現綠色農業和綠色能源的高效協同發展。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