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近年來,寧夏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打造工業發展新引擎,不斷推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為代表的產業園區,不斷夯實產業基礎,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正向著煤炭利用更高效、技術路線更豐富、產業鏈條更完善的方向前行。
東風漸起,氣溫回升,在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境內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以下簡稱寧東基地),巨型裝置高聳林立,盤旋半空的乳白色管道布滿廠區,在蒸汽氤氳間積蓄著熱力。
作為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寧東基地在戈壁灘上從無到有。如今,這里的工業總產值超過1300億元,煤化工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經濟比重達48%,現代能源體系建設與煤炭的綠色轉化已成為發展主題。
探索轉型,打造工業新引擎
走進寧東基地一家新材料公司的展覽室,各類芳綸、氨綸制品讓人目不暇接。指尖輕捻雪白的氨綸線,手感像棉花一樣柔軟,拉扯一下,又極具韌性。“日用內衣,甚至高級的手提包,都可以用氨綸來制作。”公司產品部主任李海生介紹。
煤炭液化生產出甲醇,再經過數次化學反應,便成為生產氨綸的主材料。一噸400元左右的原料煤,加工成氨綸絲,每噸市場價約3萬元。用李海生的話來說:“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寧夏是典型的富煤省份,煤炭占能源比重超過90%。多年來,當地“靠煤吃煤”、粗放發展,隨著產能過剩、盈利下滑,煤炭產業一度成了“燙手山芋”。
本世紀初,寧夏東部的戈壁上,發現了探明儲量331億噸的煤海。如何有效開發這片煤海?如何打造屬于自己的工業引擎?2003年,寧夏作出決定,舉全區之力建設寧東基地,并將其確立為自治區的重大工程。
這是一次全新的轉型。2006年,現任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烯烴一分公司車間主任的張智敏剛剛大學畢業。當他來到寧東時,只見茫茫戈壁僅有一座孤零零的工廠。“當時全國的煤炭化工也才剛起步,在煤制烯烴領域,大家都在黑暗中摸索。”
煤制烯烴市場前景廣闊,可公司在投產的第一步就遇到了困難。“數百名工人不間斷地對設備進行調試,在最艱難的時候,頻繁的實驗消耗大量原料,拖延一天就多損失一天。”烯烴一分公司氣化爐負責人田彥俊還記得當時的情景——氣化爐合成器里有一段200米長的管道,實驗時經常會積攢灰塵,管道直徑只有1米多,只能靠人工清理,效率很低。
黑暗中摸索4年,在2010年的一個冬夜,煤炭通過1300攝氏度的氣化爐,實現了第一次出產,世界首套年產50萬噸煤制烯烴裝置研制成功。成功投產后,公司當年就有了收益。“投資大,轉型困難,但實實在在提高了利潤。”田彥俊說。
煤制烯烴領域的首次探索成功,開啟了寧夏現代煤化工產業的發展之路。
積極創新,提高原料利用率
之后的幾年,寧東基地的各類廠房拔地而起,又建成8個大型煤化工項目。然而,隨著國內多地煤化工產業項目快速發展,扎堆的投入讓煤制烯烴的價格一降再降。
怎么讓煤化工產業確保持續競爭力?
“走多種技術路線,豐富中間產品,是抵抗市場波動的好方法。”中國石化長城能源化工(寧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夏能化)總調室負責人魏學科告訴記者。
2014年9月,公司的煤基多聯產一體化項目正式投產。所謂煤基多聯產,就是用煤炭作為基礎原料,走多種垂直的技術路線,通過多種物質與煤化工產品結合,制造出更多具有差異性的工業品。
“同樣來自一種煤炭原料,既可以生產洗面奶、洗發水的原料——丁二醇,又可以生產聚四氫呋喃,這是生產氨綸、芳綸的原材料。”魏學科介紹,“技術路線豐富了,就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靈活配置產品產量。目前,公司每年60萬噸的煤制甲醇,已經派生出180萬噸的化工產品總量,年均產值達到了44億元。”
和寧夏能化不同,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選擇了打破能源領域行業壁壘,用新能源提高煤化工的生產效率,在煤制烯烴上走出新路。
“我們利用光伏發電矩陣產生綠色電能,通過電解槽裝置制取氫氣,每年能生產1億立方米。”寶豐能源總裁劉元管介紹。
在煤制烯烴的過程中,這些氫氣被加入,與一氧化碳反應,生成甲醇,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以60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估算,當補入足夠的氫氣后,不但每噸產品的煤耗下降近一半,經濟效益也很顯著。”劉元管說,“生產效率的提高,增強了企業的行業競爭力。”
“傳統煤炭行業粗放式的發展不可持續,只有不斷創新,提高原料利用率,才能發揮現代煤化工業的優勢。”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產業處處長李航說。
布局聯動,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走進寧東基地的寧夏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園區,廠房蒸汽升騰。站在生產線的出口,只見一些黑黝黝的粉末。捏起一撮,輕輕一揉,粉末竟毫無顆粒感,如液體一般從手中滑落。“從煤炭中提取的瀝青,在高溫下煅燒,最終變成這種小分子石墨,這是制作鋰電池負極的材料。”公司總經理曹圣平介紹。
這家總部在江蘇的企業,主要生產鋰電池,選擇來寧東投資,看重的是這里的配套原材料產業鏈。企業生產小分子石墨所需要的瀝青,很大比例由寶豐能源提供。“同一個園區內,兩個廠房通過建立原料輸送管道,節省了大量運輸、倉儲和損耗成本。”曹圣平說。
漫步寧東基地,記者看到一家家企業旁,銀白色管道交錯圍繞,既有蒸汽、輸水管道,也有原料輸送通道。正是這樣的管道,讓企業之間實現互通。
“產業集聚讓結構性效益更加凸顯,以前按噸賣煤炭,現在按克賣工業產品。”曹圣平說,“有了穩定的供貨渠道,企業能夠進一步延伸產業鏈,繼續生產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
2021年12月,曉星氨綸(寧夏)有限公司年產36萬噸氨綸項目在寧東基地建成投產。作為世界最大的氨綸制造商,“來寧東投資,不僅因為這里有優惠的政策,更因為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有足夠規模的產業集群。”公司負責人趙維家表示。
為進一步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寧東基地利用成熟的基礎化工原料生產能力吸引下游企業,變規模效益為結構效益。“如今,寧東基地的煤化工業體系已經比較健全,具備一定規模后,將向更深處發展。”寧東管委會經濟發展局負責人田彥虎說。
2022年1月,寧東管委會印發《寧東基地九大細分產業鏈和高端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規劃在未來3到5年內,根據寧東基地的現有基礎,發展高性能纖維、鋰離子電池材料等九大細分產業,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程度。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