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電力
  • 綜合
  • 夏清:“雙碳”目標下,以互聯網平臺經濟思維打造“售電 +”業務

夏清:“雙碳”目標下,以互聯網平臺經濟思維打造“售電 +”業務

2021-11-22 09:46:57 能研慧道   作者: 陳敏曦  

編者按

自2015年3月中發9號文發布以來,以“管住中間,放開兩邊”為主旨的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拉開序幕。六年來的風雨兼程,不僅推動了電源側逐步走向全面競價時代,售電側的經營性電力用戶、售電公司也紛紛跑步入場。截止目前,全國電力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全社會用電量已超30%,8個省級現貨試點分別結合自身特點作出了有益探索,試點地區范圍也在今年進一步拓維。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電力交易中心陸續組建,并先后推進股份制改造,為我國電力市場塑造“多買多賣”的競爭格局和利益的公平分配不斷筑牢體制基礎。

在此輪電力市場化改革中,發電企業在發售兩端適時的角色轉變,無疑將成為關系市場化改革進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力量。面對洶涌的改革浪潮和交易體系的巨變,發電企業的營銷策略應該作出怎樣的調整,才能適應市場的最新變化?在已經確立的“雙碳”目標中,國有大型發電企業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戰略應該如何轉變,才能以此有效承接變革時代的發展需求?

在曾經參與國家能源局“十三五”電力規劃,并完成21個省(區、市)電力市場方案設計的夏清教授看來,“帶曲線”交易是此輪市場化改革的根本“紅利”所在——只有按照發用雙方達成的交易曲線進行中長期結算意義的交割,才能喚醒“沉睡”的用戶資源,通過發輸配用各個環節資產利用效率的提升,實現更低社會成本的低碳轉型。發電企業在電力系統中的角色轉換和賽道切換,特別是售電領域的模式創新,不僅事關企業的長遠發展,更關系到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電力領域的低碳化變革。

當前,我國能源電力行業正值碳達峰的“窗口期”和低碳轉型的關鍵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處理好電量與電力之間的協同關系,同時,通過外部體制機制改革倒逼企業內部管理創新,實則成為碳中和語境中更加值得關注的路徑。

“只有通過機制重塑價值,通過市場創造價值,才能最終實現和釋放‘互動’創造的改革紅利。”夏清說。

通過價格機制引導電力電量平衡,是實現“雙碳”目標、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強大助推力。您如何看待現階段的電力市場化改革?

夏清:以“管住中間、放開兩邊”為改革總方略的電力市場化改革,旨在通過競爭性環節的電量與電價放開,激勵發售電買賣雙方的直接互動;同時,通過具有時變性的節點電價信號,引導電網負荷在時空尺度的轉移,實現源網荷的有效互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無論是國外較為成熟的電力市場運行模式,還是適應我國國情發展需要的中國特色電力市場,通過價格反映供需,并通過價格反向調節供需,應是市場經濟中的底層邏輯和首要遵循。但是從我國8個現貨試點地區長周期試運行結算的結果來看,現貨市場已經淪落成為了僅具有電量偏差調節功能的定價機制——現貨價格的峰谷價差比目錄電價下的峰谷價差來得還要小,就是價格信號失靈最直觀的表現。隱藏在表象背后的,還遠不止現貨市場與中長期市場的銜接問題。

首先,在我國開展電力現貨交易的省份中,由于中長期電量交易占比過高、“外來電”壓縮市場競價空間等原因,由部分電量競爭產生的節點電價并不是市場供需關系的全面體現,本應反映電能量時間價值的峰谷價差被不斷弱化,引導需求轉移的空間不斷收窄;同時,普遍偏低的現貨市場價格使不同地區間的節點電價差異被不斷彌合,電能量在時空兩個維度的價值均無法有效通過節點電價得以反映,由此也導致了儲能、需求響應等圍繞價格信號的商業模式難以為繼。

其次,相較于全電量競價的結算意義交割方式,我國的發電市場主體則更加偏好于通過中長期物理交割來提前鎖定電量,以此規避可能出現的電量損失引發的考核風險。

當前,受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影響,降低企業用能成本已成為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導向之一。但降電價的前提,應是在用戶的用電行為更加友好的基礎上,對產生的紅利進行再分配。一味單純的降價只會令一個行業萎縮。電力行業作為一個重資產行業,只有通過價格信號把資產利用率提升,才能釋放出真正的改革紅利。

事實上,現貨市場產生的節點分時電價信號,可以引導電網負荷在時間尺度上轉移,實現用戶資源從“無序”到“有序”的重組,進而使用戶更加“友好地”利用發電資源的手段;另一方面,利用節點電價引導資源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將進一步激勵分布式、微電網等新型系統形態的多元化發展,并促進儲能、多能互補等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的迭代演進。

由此不難看出,如果沒有體現時變性價格信號的曲線交易,市場化改革還沒有走到真正意義上的電力平衡,資產利用效率的提升也無從談起。在現貨市場中,無論是交割方式,還是價格信號真實性的體現,都需要通過分解中長期合同曲線作為突破口,以化解市場化改革中面臨的重重難點。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由調度分解曲線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以成本導向形成的激勵相容的市場建設需求,因為分時電價對每個電廠的回報是不一樣的,對每個用戶的用電價格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從長遠來看,應該在現貨市場開市前明確基于中長期合約的交割曲線,讓用戶選擇適應自身電量對應的交割曲線,才能引導市場主體通過結算意義的交割獲得更多的激勵,進而釋放真正意義上的改革紅利。

當前,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方興未艾,“雙高”電力系統建設,更需要我們充分理解和處理好電力與電量之間的協同性問題,由此,才能通過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帶動,使電力系統更好地適應和對接低碳時代的轉型需求,實現對新技術、新產業的帶動和促進。

此外,通過需求響應等手段產生的容量效果,能否反饋、并通過什么方式反饋給用戶和其他市場主體,這些與機制相關的體制改革是否能夠及時跟進到位,都是值得所有改革“入局者”和“操刀者”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多買多賣”的市場格局中,發電企業如何順利實現角色轉換與賽道切換?

夏清:電力市場,尤其是電力現貨市場的核心邏輯,一方面是使電能量的價格與價值,實現從粗放到精準的發現;另一方面,是促使電力電量平衡與電力投資向成本端靠近。這除了對傳統調度模式和價格形成機制進行了“顛覆”,也為參與電力市場的發電企業打破既有營銷思路開辟了新的價值空間。互聯網經濟中的“平臺”思維,為售電業務的開展提供很好的借鑒,但同時,也意味著發電企業對市場的機理要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售電側作為本輪市場化改革的新興領域,不僅實現了供需的融合與直接交易,提高了電力商品的效用,同時還促使發電企業從“后臺”走向“前臺”——在被賦予了定價權的同時,也擁有了選擇用戶的權利。隨著我國售電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售電領域呈現出群雄逐鹿的新局面,“價低者勝、質優者勝”,已成為“多買多賣”競爭格局下,售電公司“爭奪”客戶資源的核心要領。但事實上,售電側放開的制度紅利還遠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釋放。

從售電市場的功能來看,根據不同用戶的用電特性制定不同的價格菜單,通過價格信號將電力用戶無序的用電行為組織成有序,并與電源側形成互動,以提高發輸配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改革紅利的再分配,售電公司的價值才得以發揮。

從售電側改革的制度安排來看,售電市場放開實際上形成了市場對輸配電價格的有效制衡。因為過高的輸配電價將激勵分布式電源發展,從而利用市場的力量制衡反饋壟斷環節的成本。有了這樣的制度基礎,分散式的自平衡與自調度,以及由“售電 +”衍生出的綜合能源服務和能源大數據服務商等業態,才有了發展與實踐的可能。

在日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裝機容量已經不再是發電企業市值單一維度的衡量標準——越靠近用戶,就占據了越多的競爭資源。因此,發電企業應該迅速建立起自己的營銷隊伍,以“互聯網 +”營銷平臺的思維開啟新型電商化電力營銷模式。

一方面,發電企業的售電公司可以憑借企業自身優勢,利用物聯網、“互聯網 +”等信息技術手段,打造電力“拼多多”模式——通過更為貼近用戶用電特性制定的差異化服務,如提供靈活的電力價格菜單,以“誰創造價值誰分享”的方式吸引更多用戶的參與。值得注意的是,菜單電價并非是某一種具體的電價類型,而是目前適用于電力營銷各主流類型的電價組合。科學合理的菜單電價能最大程度地創造不同類型用戶的消費者剩余,同時,還可以激發用戶潛能,成為源網荷互動的有效資源。

值得關注的是,在電力零售市場中,電量的分配與使用依然遵循“二八”定律——20%的用戶消費了近80%的電量。同時,根據廣東省2017年長協電量交易結果來看,省內1746家直購電大用戶中有1739家電力大用戶選擇售電公司代理長協電量,占到交易電量的96.92%,售電公司代理大用戶在廣東省已經成為主流。因此,發電企業在從事電力營銷工作時,除了建立以用戶為導向的營銷理念,積極下沉并融入市場外,還應建立“大用戶俱樂部”商業圈,通過提供更貼近用戶的個性化服務和信息共享,促進用戶用能成本降低,并鑄造以“共生、共贏、共榮”為價值導向的能源生態圈。

另一方面,發電企業在由傳統能源企業向能源消費領域轉型的過程中,依托分布式電源的發展,圍繞微網等分布式能源系統研究增值服務的拓展與延伸,將用電咨詢、用戶節能服務等非核心技術、產品或運維服務,借用互聯網思維等新方式加以修正改善,憑借深層次的電力增值服務延伸出的更高價值,成為能源價值鏈的“頂流”。畢竟在未來的發展中,電量將僅僅作為“互聯網 +”營銷平臺的流量入口存在。

發電企業作為實現“雙碳”目標和推動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應以何種主動策略贏得發展先機?

夏清:“雙碳”目標的確立,確實給能源電力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如何將壓力轉化成為企業發展的動力,不僅需要企業在商業模式上作出大膽創新,同時還需要企業根據宏觀政策導向和經濟形勢樹立明確的轉型目標。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充分競爭的電力市場格局和有效監管體系的構建完善,在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將不再有行政壟斷的存在,未來,唯有掌握能源生產、消費核心技術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中占據壟斷地位。企業需要通過融資、并購等手段,在產業鏈中進行高新科技的布局與孵化,并通過強大的產業鏈優勢和創新機制的培育,進行技術價值的拓展延伸。

比如,在國家“光伏扶貧”等政策支持下,我國配電網中,以分布式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穿透率將持續提高;隨著配電網在未來電網架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農村也將成為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其中,光伏綜合能源系統將成為實現多能互補、高效低碳能源發展目標的重要依托。

圍繞著新一代光伏產業衍生出的可再生能源轉氣、制氫,以及基于分布式電源與微電網發展的儲能產業,在投資成本和運行效率等方面都表現出了良好的前景。相關產業技術的布局,都應是發電企業在下好轉型這盤大棋中的應有之義。

再比如,從國際能源企業的轉型路徑觀察,發電企業在綜合能源供應服務的業務模式突破中,通過與產業鏈外的建筑材料、裝備設備、軟件開發等企業合作“聯姻”,開拓了建筑能效評估與節能改造、智能家電與智慧社區的發展模式實踐。這些經驗不僅為我國智慧城市的打造,以及綠色產業的數字化發展提供了經驗參考,同時也為發電企業向綠色能源“引領者”的邁進,提供了具有價值依據的發展模式。

當然,企業與外部形勢變化的積極對接和主動擁抱,離不開企業內部的機制創新與突破。在電力市場化改革這一外部環境倒逼下,以國企為主的市場主體能否根據市場變化,確立市場化法人地位、孕育出現代化企業制度,并通過混合所有制匯聚社會優質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都是企業保持長久活力、實現在改革中引領、在市場中發展的根基所在。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雙碳,目標,互聯網平臺,經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