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習近平主席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世界領導人峰會發表書面致辭,提出了維護多邊共識、聚焦務實行動、加速綠色轉型三點建議,表明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中國態度。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事關國際社會共同利益,也關系地球未來。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加劇、極端天氣頻發,人類生存和發展遭遇嚴重威脅。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嚴重沖擊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國際能源市場近期波動也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復蘇步伐。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世界經濟復蘇,是全世界面臨的時代課題。世界各國亟需摒棄意識形態偏見和地緣政治思維,以務實的共同行動代替拙劣的政治作秀,全面有效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巴黎協定》,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匯聚可持續發展合力。
中國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著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一系列艱巨任務。盡管如此,中國一直主動承擔與國情相符合的國際責任,積極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法規、政策、標準與行動,積極推進經濟綠色轉型,不斷自主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力度,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目標,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
與此同時,中國注重能源結構調整與節能提效。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5.9%,光伏和風電裝機容量較2005年分別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德國之聲近日發文發稱,“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那樣在可再生能源上投入如此之多。”
2020年,中國宣布國家自主貢獻新目標舉措,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并提出一系列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的具體舉措。當前,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中后期,對未來經濟增速仍有較高預期,能源總需求一定時期內還會持續增長。從全球范圍來看,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歐盟將用71年,美國用43年,日本用37年。而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給自己規定的時間只有30年。這意味著,中國將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碳排放強度全球最大降幅。實現這一目標絕非易事,需要中國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充分體現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誠意和決心。
中國確定的國家自主貢獻新目標并不是一句空言,而是落實在具體行動上。2021年7月,中國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2012年9月,中國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近期,中國發布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還將陸續發布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煤炭、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的實施方案,出臺科技、碳匯、財稅、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這些都是中國履行《巴黎協定》的具體舉措,也將有力推動全球行動。
地球是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面對全球氣候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面對氣候變化嚴峻挑戰,中國愿與各方根據國情盡己所能,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舉措落地實施,讓人類生活的地球家園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