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貢獻就是能夠通過動態分析,在智能制造產業鏈當中的信息流、能源流、物質流建立全業鏈生態模式,以此降低能源強度、排放強度和物流成本,使得我們的智能制造也能夠助推碳中和,助推從第四次工業革命向第五次工業革命演化。”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10月19日表示。
當天,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在湖南長沙繼續舉行,以“從‘制’造到‘智’造”為主題的論壇是本屆大會的重要分論壇之一。陳清泉以視頻方式出席論壇并提出了上述觀點。
陳清泉認為,智能制造貫穿于產品、制造、服務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系統地優化集成,實現制造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不斷提升企業的產品質量、效益、服務水平,可推動制造業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發展。
“智能制造在長期的世界演化中有不同的方式,包括精密生產、柔性制造、數字化制造、計算機制造、網絡化制造、云制造、智能化制造等。”陳清泉說,這些方式在不同程度、不同視角上反映出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制造業轉型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智能制造和傳統制造有什么不同?陳清泉介紹,最根本的不同是傳統制造僅僅是物理系統,智能制造是物理系統、信息系統和人文系統的深度融合。深度融合要從數據變信息,從信息變成知識,從知識變成智能,助推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第四次工業革命走向第五次。
在“雙碳”壓力、能源壓力之下,智能制造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陳清泉表示,中國已經提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任務較為艱巨,因此一定要創新。智能制造就是一種創新,它將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人文網深度融合,助推碳中和。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