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昆明滇池西岸的螳螂川河畔,一群躊躇滿志的中國人在物資匱乏、交通閉塞的條件下,以人挑馬馱雙肩扛的無畏精神,開始建造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
從西門子引進的兩臺發電機組自德國海運至越南,經滇越鐵路到昆明,再由300多人的運輸隊靠牛拉人推一步步挪移,艱難運達荊棘叢生的廠區。隨后,工匠們在西門子工程師的幫助下夜以繼日地勞作,連發電機組的輪轉也是一片片手工安裝而成。
總容量480千瓦的水電站終于在兩年后建成。它不僅照亮了昆明的夜空,更開創了引進世界尖端技術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先河,成為中國能源史上的一盞"明燈"。讓人驚嘆的是,最初的西門子發電機組至今仍能運轉!
石龍壩是中國的驕傲,也是西門子的驕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西門子支持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初心歷久彌堅。身處當下、回首來路,我們似乎更能觸摸到歷史的脈絡:可持續發展的征途需要開拓者的堅毅篤行,而科技創新則讓這種開拓成為可能。
在全球生態深陷重圍的今天,中國堅定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不僅為經濟轉型設立了目標,也將點燃高質量發展新的引擎,更為全球經濟綠色復蘇注入新的活力。但要在未來40年內走完發達國家約60年的減排之路,不僅要有攻堅的信心,更要有克難的決心。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在我看來,由于現代產業鏈條高度融合,各個環節交叉關聯,因此未來真正的碳中和應當是整個產業鏈都要實現凈零排放,而科技創新則將是打造端到端零碳產業鏈的關鍵所在。
打造零碳產業鏈需要先行者
中國人常說,不破不立。實現產業鏈的碳中和意味著一場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它將深刻影響企業的成功,乃至產業的前途。
對于企業而言,打造零碳產業鏈既是面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也是提升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實現這一愿景無法一蹴而就,需要龍頭企業引領,與生態圈伙伴并肩前行。在西門子,我們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不馳于空想、不騖于噓聲,堅定地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
針對自身的運營,西門子早在《巴黎協定》簽署之前,就已成為全球首家承諾至2030年實現碳中和的大型工業企業。屆時,我們將實現100%使用電動汽車,只擁有或租賃凈零排放的建筑,并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在中國,我們已在14個辦公園區和制造工廠實施了分布式屋頂光伏系統,并不斷加強精益和數字化生產,加速減碳步伐。據估算,通過各項舉措,2015至2020年,西門子(含西門子能源)在中國自身運營的碳足跡減少高達80%。
西門子北京院區的分布式屋頂光伏系統接入西門子數字化光伏運維平臺,預計能幫助院區在未來25年間減少超過8700噸碳排放。
面向供應鏈,我們加強對供應商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評估,并對供應商實行嚴格的準入機制。目前,我們已建立起覆蓋近9000家在華供應商的減排信息管理系統,并在提高能源效率、現場發熱和供電、購買綠色電力、實施節能流程、優化物流、減少商務出行,以及應用再生/可回收材料等7大領域幫助重點供應商推進綠色轉型。我們的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全球供應鏈減排20%,到2050年達成供應鏈碳中和。
對于廣大客戶,我們以先進的節能環保業務組合,幫助不同領域、不同規模的企業取得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截至2020財年,西門子為各行各業提供的節能環保業務組合已幫助全球客戶減少約1.5億公噸碳排放。
從行業角度看,中國的碳排放主要來自電力、工業、建筑和交通運輸,這些行業高度耦合,需要通過供需協同優化,實現整合效率。西門子深耕工業、基礎設施、交通和醫療等經濟支柱產業,掌握跨行業的技術平臺和跨領域的知識經驗,是"全盤整合"的技術專家。
讓我尤為自豪的是,在西門子,可持續發展并未停留在節能減排的一串串數據,而是已融入公司對誠信與正直的堅持、對開放與包容的推動,乃至對社會責任的堅守。這也正是西門子全新"DEGREE"可持續發展框架的內涵:去碳化(Decarbonization)、道德規范(Ethics)、治理(Governance)、資源效率(Resource efficiency)、平等(Equity)和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我們的公司創始人維爾納·馮·西門子聞名于世的一句名言是:"我不會為短期利益出賣未來"。攜手中國近150年,歷經風雨而基業長青,這不僅是我們的成功之道,更是我們的堅定承諾。
科技創新是邁向產業鏈碳中和的最佳路徑
面對無處不在的變化與顛覆,今天的我們似乎已然身處"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氣候危機或許將比新冠疫情更為致命。但同時,科技創新正釋放無限契機,使我們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美。
從中國國情出發,推動低碳轉型有三大抓手:能源生產的清潔化、能源消費的電氣化,以及能效的提升。在從供電到用電的全產業鏈上,數字化技術可實現各個環節的互聯互通,賦能企業顯著提升"速度、質量、效率和靈活性",推進有序減碳。
從進程上看,中國將經歷"達峰"、"減碳"和"中和"三大階段。隨著減排潛力的挖掘,越往后難度越大。而要沖刺碳中和終點線尤其需要突破性的技術支撐。
實踐證明,西門子"數字孿生"結合其他先進技術可使企業在產品設計階段節省50%的原材料,在制造執行階段降低40%的能耗。工業邊緣計算可提升信息透明度、優化流程,節能達45%。西門子MindSphere平臺支持智慧能源管理,可幫助減排20%。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能源領域,我們正與國家電網合作,將上海連民村打造為"智慧能源第一村"。西門子本地研發的能源管控平臺融合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光伏、風電、地熱、儲能以及綜合能源供應進行智能管理,并協調供需、優化運行。通過多能互補,連民村能耗預計將減少10%,碳排放預計將減少50%。
西門子與太古可口可樂達成數字化戰略合作,共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在食品飲料行業,我們為太古可口可樂量身打造了制造信息系統,并將在兩年內推廣至其18家工廠的近100條產線。該系統與產線其他系統聯動,可實現太古可口可樂所有工廠年節電約1000萬千瓦時,減少7500噸碳排放。
在交通領域,深圳地鐵4號線使用我們本地定制研發的大數據平臺Railigent? on Premise,實現信號系統的狀態檢測和預防性維護,顯著提高能效,節約運營成本,提升資產管理能力,可用性達100%。
對于未來產業鏈的碳中和,工業產品碳足跡的精算至關重要。在這一未知的領域,我們已先人一步,在德國安貝格工廠成功試點,并正在成都數字化工廠落地生根。我們通過工業邊緣計算,精確追蹤控制器產品生產過程的碳足跡。針對產品供應鏈產生的碳排放,我們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一個加密的信任網絡,各級供應商都能將其排放數據連同相關證明可靠共享,并避免數據被篡改。
我相信,這一前所未有的解決方案將使更多企業受益,顯著提升產業碳足跡的透明度,釋放巨大的減碳潛力。
在這一項項突破的背后,既有我們對創新的熱忱,對數字化的追求,更有與生態合作伙伴對于綠色未來共同的憧憬、共同的信念。我想,這一信念的核心便是"科技有為"(Technology with purpose),傾注科技的力量,以今天的奮發有為,共赴明天的萬千美好。
產業鏈碳中和行動方案需量身定制基于西門子的實踐,我們愿與廣大中國企業分享在碳中和之路上的心得與經驗。
首先,與產業鏈上下游伙伴結成聯盟,共創綠色生態。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各方伙伴應凝心聚力,確立清晰的減排目標。
其次,充分進行可行性研究,制定企業碳中和的戰略與規劃。碳中和之路需要全局思維和長遠規劃,這并不僅僅關乎技術,還要登高望遠,在組織、管理、商業模式及企業文化等方面推動轉型。
第三,落實個性化的行動方案,從燈塔項目走向規?;瘜嵤?。企業需因地制宜,在"高碳"上做減法,在"低碳"上做加法,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迭代優化。
我很高興告訴大家,就在不久前,西門子已與九牧集團啟動戰略合作,我們將為九牧實現"2026年碳達峰,2036年碳中和"目標提供路徑規劃,助其打造全球行業綠色標桿。
誠然,實現碳中和需要政策引導、產業聯動、市場發力、技術賦能,乃至每一個人的身體力行。企業尤其需要突破邊界、大膽創新,依托全球合作,持之以恒地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對于西門子而言,作為知行合一的零碳先鋒,我們將以科技創新和跨領域知識與經驗,攜手各方伙伴共創綠色生態,賦能打造端到端的零碳產業鏈,助力中國實現"雙碳"目標。
今天的我們正站在新的起點之上,面臨著把一個怎樣的地球留給下一代的歷史抉擇。從2020到2060,光陰無法快進,時間沒有倍速。高遠之志在上,腳踏實地為先。只有不斷出發,才能行穩以致遠。只有奮楫爭先,才能共創每一天。
(作者系西門子中國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