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現在”是《重新思考人類》的第3部分[1]。題目就“別有新意”:現世界正處于“工業文明”向“自由時代”過渡期,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應當說,這是《重新思考人類》敘事最難的部分,在做最敏感、最引人關注的觀察與思考。特別是就眼下“兩個時代之間”面對的最棘手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怎么說都有點“火藥味”……
1. 新時代:從采掘轉向創造
“采掘時代”,始于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在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收割”一小塊土地。現在有幾十億人,足跡遍全球。
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現以色列、西岸、黎巴嫩、約旦部分地區、敘利亞,以及伊拉克和土耳其的東南部,在地圖上似一彎新月,曾是一大片肥美的土地。
從地理上看,擴張的空間很小。這個時代,即工業文明的最后繁榮,見證了社會能力的非凡增長,但正開始達到文明的極限,進入“緩沖區”。“崩潰”的早期跡象很明顯,表現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社會、治理和環境問題上。
我們的文明對地球生物物理系統的影響,已經超出了可持續支持的極限。就像以前的文明一樣,我們優先考慮短期增長而不是長期生存[2], 結果是氣候變化、土壤退化、森林砍伐和生態系統日益不穩定。我們竭力從有限的土地開采更多的食品,同時將環境退化和致病病毒的社會成本“外部化”,我們的食品系統已達到極限。隨著地理擴張的停滯和新競爭對手的出現(見下“中國專欄”),通過擴張階段流入美國及其盟友的順差正在減少。強大的“現任者”變得越來越要牢固和保護他們的地位,從社會的各個部分收取租金。本應代表人民“監管”公司的政府,現在卻在代表公司“監管”人民,加劇的不平等、醒悟,對制度信任減退的趨勢也“被”放大了。
然而,新的生產系統正在出現,有可能突破我們當前文明的能力“邊界”,解決我們正在經歷問題的根本原因。地域擴張不再可能,技術能力數量級提升成為突破的“唯一途徑”。這正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許多技術正以指數級速度改進,正在“顛覆”工業生產系統的每個部門。這種技術進步有可能極大地提高我們的社會能力。一種全新的生產系統正在出現,它將大大減少我們對資源和環境的依賴,甚至在更大程度上,增加接受這種社會的強健性和穩定性。因此,氣候變化、不平等以及當今社會面臨的許多其他嚴重問題,都可得到解決。
技術融合與中國崛起
像以前的文明一樣,隨著美國主導的工業文明傳遍世界,也從其控制或影響的地區攫取了巨大的財富。20世紀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其生產和銷售的產品和服務到達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國家,由此產生的利潤流回了美國[3]。這一系統(體系)正在達到它的極限,幾乎不可能進行進一步地理擴張了。 事實上,在過去30年里,隨著新的競爭對手(尤其是中國)的出現,形勢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集裝箱、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匯聚,顛覆了發達經濟體的制造業供應鏈,將貨物運輸的成本降低了90%,以至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橫跨大西洋的運輸成本從20世紀50年代的420美元/噸下降到今天的不到50美元/噸,而運輸時間從幾個月縮短到幾天[4]。事實上,集裝箱運輸的成本已經降到這么低的水平,以至于“研究國際貿易的經濟學家經常假設運輸成本為零[5]。”分布式計算和即時通信相結合,即時制造供應鏈已經成為可能。制造業產品現在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打包,就像互聯網通信數據包一樣,重新“路由”,然后重新編組。隨著相對于商品成本,運輸成本下降到接近零,現在汽車、電子產品甚至食品裝配線也可設在世界各地。上?;蛏钲诘墓炭梢耘c密歇根州或加利福尼亞州的制造商競爭,為底特律的汽車行業或硅谷的計算機行業提供汽車或電子部件。
中國“崛起”恰逢這種技術融合。為了趕上美國,中國“復制、粘貼”美國的組織系統,只做了很小的改動。經濟特區(SEZ)以及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導向的勞動力、管理和貿易結構的實驗,使中國從其巨大的、未開發的低成本勞動力市場獲益。今天,世界十大集裝箱運輸港口,七個在中國;中國的電子產品、汽車和消費品的生產已經居世界領先地位[6]?;亓鞯矫绹墓ぷ骱筒糠重敻滑F仍留在中國。一開始是企業對企業的制造業供應鏈的顛覆,現在已經轉向新階段,企業-消費者商務也遭到顛覆。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制造商從未涉足美國,現就在直接向美國的消費者銷售產品[7]。美國以傳統方式做出回應,補貼利率,增加杠桿,印刷鈔票以保持增長的假象,使其經濟更加脆弱和不穩定。
這個過程導致現今美國出現許多社會和經濟問題。與此同時,中國抓住機遇,提高社會能力,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
2. 基于創造的生產系統
自工業化伊始,我們就取得巨大的技術進步。但就可能性,即物理學定律所設定的極限而言,我們才剛剛開始。
我們現正進入非凡的“技術顛覆期”,變革的速度和規模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文明的經歷。盡管在歷史上,顛覆是相對緩慢和孤立的,但就本世紀20年代所見,會同時影響到經濟的每個部門。
一如既往,顛覆的催化劑是一系列關鍵技術的非凡改進(見圖9),每項技術都有可能影響經濟的多個部門。就像在智能手機和汽車上看到的那樣,任何行業的投資和改進都會改善基礎技術的成本和能力,并有助于顛覆其他行業。例如,隨著電動汽車需求和投資的增加,電池的改進,它們在儲能市場上變得有競爭力,推進了太陽能和風能市場,增加了更多電網儲能的需求,催化電池技術成本和容量進一步改善,提高了電動汽車相對于化石燃料動力汽車的競爭力。這些技術正在不同的部門以不同的組合匯聚在一起,從而使新產品和服務的成本和能力得到顯著改善。隨著顛覆展開和相互強化,它們的影響將波及整個社會,深刻地改變我們的世界。
在引發這種非凡轉變的五個基礎部門中,信息最先進,就像“工業文明”出現時一樣。
圖9. 關鍵技術、行業融合與互動
信息和通信:信息處理和通信方面的巨大進步,已經導致成本直線下降,隨著數十億人連接起來并賦予能力,成本已降至零。而這些工具,10年前負擔不起,20年前不可想象。正如我們看到的,智能手機是個關鍵推動者,在經濟的所有部門都創造了新的、非凡的潛力。
20年前,讓很大一部分人口遠程工作、學習和社交的想法,只是科幻小說和硅谷未來主義者的想法。最近的2019新冠病毒大流行危機表明,實現這一目標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已經基本到位。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在“家”完成。例如,工廠或倉儲工作就需要有人在現場。然而,許多關鍵技術的成本和能力,如傳感器、通信、計算、3D可視化以及機器人技術,預計會在未來十年內提高幾個數量級。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體力工作可以遙控完成(通過虛擬、增強或混合現實),這些勞動力可以來自世界任何地方,最終被自動化取代。在過去20年里,我們看到白領勞動力的數字化(所謂的業務流程外包)和制造業的實體外包給低成本的勞動力市場。在未來十年,會看到藍領勞動力(工廠流程外包)的類似趨勢:實體生產在本地進行,勞動力在遠程執行。這對整個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幾乎可以完全脫鉤。這對移民、邊境控制、稅收制度、勞動法規,甚至對民族主義等概念的影響是巨大的。
圖10. 食物:從覓食到采掘,再到創造
食品:通過精密發酵(PF),利用生物學,導致畜牧業“終結”,代表植物和動物的第二次馴化(詳見《重新思考2020-2030年糧食與農業》)。營養食品,最初復制牲畜蛋白質(牛奶和肉類)很便宜,但所有可能方式的優勝者即食物本身(口味、香氣、質地、口感、營養和種類)、質量、價格、供應、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動物的福利和環境的可預見性,不會只便宜一個數量級。食品生產將從提取模式(種植植物、飼養動物,把它們分解成我們需要的東西)轉變為創造模式(食物由經過精確設計的分子和細胞構成)。一株大豆植物或一只雞的DNA足以產生無限量的大豆或雞肉蛋白質。因此,擁有巨大生物多樣性的小型生物保護區會比擁有少量生物多樣性的大片土地更有價值。例如,哥斯達黎加在食物、材料和藥品方面的價值,將超過整個美國中西部地區,而巴西和印度尼西亞為短期利益砍伐森林,正在摧毀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
這種新興的食品系統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因為目前70%用于動物的農業土地和水,大部分被騰出來用于其他用途。這不是“一對一”的替代幾十個動物蛋白質,目前在我們的食品供應中使用精確生物學,可以設計幾乎無限的各種蛋白質(和其他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包括脂質、維生素和生物制品),有精確的規格,包括營養、味道、質地、顏色和對健康的影響。食品即軟件(Food-as-Software)[A]的模式,允許科學家、食品設計師和分子廚師,就像開發智能手機應用程序一樣地開發食品。個性化的營養、特定的蛋白質、按需開發的纖維和維生素,以匹配我們特定的基因、表觀遺傳[B]、代謝組成和生活方式,將成為常態。許多用于食品生產的生物技術也將應用于保健、化妝品和材料生產。
能源:太陽能、電池、傳感器和人工智能將使分布式新能源系統成為可能,需求可預測地與供應相匹配。能源將主要通過太陽能光伏發電(輔以風能)產生,這已經是成本最低的能源形式,并正在顛覆新建的、電網規模的、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發電市場[8]。事實上,在許多市場,太陽能光伏的總成本已經低于化石燃料和核能的邊際成本。分布式發電與分布式電池儲能相結合,將取代集中式電力系統,因為本地化生產的成本最終將低于集中式能源系統的傳輸和分配成本。隨著零邊際成本的太陽能、風能和電池容量的增長,現有的化石燃料發電廠的利用率會下降,這些能源實際上只能用于填補不斷縮小的需求缺口。幾年內,這些傳統電廠的經濟效益會進一步惡化,將基本上陷入困境,因此我們可能需要有選擇性地、暫時補貼其中一些電廠,同時加速建設新的清潔能源基礎設施,以滿足需求。
這種更加分散的系統,允許在任何地方、任何規模的生產能源,并以接近1美分/度電的總成本和微不足道的邊際成本提供電力。隨著電池儲能使需求曲線和發電曲線變“平”(摧毀基于波動的定價能力),并提供更可預測、更高質量和更有彈性的電力,峰期發電機組將遭淘汰。隨著集中式發電遭智能、按需發電和儲能電網取代,甚至基荷發電概念也將消失。通用電氣公司(GE)電力部門的崩潰就是未來的“趨勢”,該部門押注化石燃料和集中發電,鑄就了這種未來[9]。現有的集中式系統正面臨成本上升、需求下降,以及利用率下降和需求脫離電網而破產的“死亡螺旋”。
隨著清潔顛覆的良性循環獲得動力,化石燃料和化石燃料技術將進入惡性循環,也會影響供暖市場。化石燃料行業規模萎縮,會使采暖變得更加昂貴,導致企業用更便宜、更可預測的太陽能和電池技術“取而代之”。這會使化石燃料市場進一步遭侵蝕,工業和空間采暖更加昂貴,企業和消費者會完全放棄使用化石燃料供熱。
圖11. 個人內燃機汽車(ICE)、個人電動汽車(EV)和運輸即服務(TaaS)的成本($/英里)
交通運輸:交通運輸將以多種方式遭顛覆(詳見《反思2020-2030年交通運輸》)。運輸即服務(TaaS,共享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將迅速取代個人汽車,并隨之取代內燃機汽車。電動汽車(卡車、貨車、公交車和轎車)可以行駛50萬英里(很快就會達到100萬英里),而內燃機汽車只能行駛約14萬英里。這意味著車隊也將不得不使用電動汽車,因為它每英里的成本是高利用率車型內燃機運輸成本的三分之一(很快將是六分之一)。亞馬遜(Amazon)和聯邦快遞(Fedex)等公司將別無選擇,只能出于純粹的經濟原因,迅速用電動卡車和貨車取代整個車隊。
隨著駕駛員遭“取代”,交通擁堵會得到緩解,其他電動交通工具(摩托車、無人機和自行車)也可能出現“融合”)。這些顛覆加在一起,提供的新系統比原來的便宜90%,效率也高很多。擁擠地區通行暢順,新系統有可能改變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改變城鎮的布局。它的影響將波及火車、物流、航空、石油、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就像100年前的內燃機汽車做的那樣,新交通方式將重組文化、娛樂和商業。
材料:材料的生產會像食品生產一樣的轉變,從崩潰轉向累積模式。就像化學和石化工業顛覆植物和動物為基礎的材料那樣,創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這樣新技術能創造出迄今“聞所未聞”、近乎無窮無盡的材料系列,以很少的成本和資源利用率,使采掘資源和化學合成陷于崩潰。的確,21世紀的精確生物學和PF,就像20世紀的化學和石化工業。它們與CRISPR[C]、增材制造和納米技術一起,將使我們能夠在更小的尺度上以更高的效率操縱物質、能量和信息,以更強、更輕、更靈活的屬性組合建造材料,而所有這些都會使廢物量最小。隨著這些技術在成本和效率上的提高,資源稀缺可能成為“過去”。
圖12. 隨著成本下降,PF顛覆更多行業
這些物質的顛覆不是用新材料簡單地替代舊材料。現代材料將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瓦解”各個行業,改變社會。例如,太陽能光伏的成本低于建筑材料(如結構膠合板)的成本時,建筑和能源之間的界線會變得模糊[10]。由于建筑商使用光伏作為建筑材料(因為它更便宜),電力的有效成本將為零,甚至為負。
現代技術成本和能力顯著改善,意味著這些行業的顛覆是不可避免的。在強大的反饋機制推動下,這些部門和所有其他部門將在本世紀20-30年代發生變革,其速度和規模,現在的分析幾乎無法“預測”。它們共同代表新的生產系統,最終可能帶來一個“新時代”。
3. 人類3.0:自由時代
新興的、以創造為基礎的生產系統開啟全新時代的可能性——自由時代。
這并不是主流敘事暗示的第三次或第四次工業革命。新興的生產系統以及由此產生的文明,所依據的驅動因素和屬性,與“采掘時代”截然不同,這種差異就像從“覓食”到農業和城市的轉變一樣深刻,但只“濃縮”在很短的時間內。
以創造為基礎的生產系統,不同于人類歷史上的任何其他系統。當前的大規模集中式的系統將被完全分布式的系統“取代”,這個系統基于資源創建而不是資源采掘模式。這是一種積累,不是崩潰模式。我們將從分子水平開始構建需要的東西,并在成本和效率方面做數量級的改進。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是比特(和量子比特)、光子、電子、分子和DNA(或基因),它們隨處可得,而且數量眾多,可以無限的方式重組,以基本零成本創造出新的產品和服務。
這種新的生產系統,基于不斷增長的回報和近乎無限的供應,不是采掘時代“回報遞減”和稀缺、受地理限制的供應。一旦基礎設施建成,一個以創造為基礎的系統,可以產生近乎無限的產出,從單個細胞中保存的遺傳信息和從太陽產生的豐富能量流,產生無限數量的有機材料(食品、衣服和材料),只需要再輸入幾次。這種系統只生產需要的東西,不需要種植(飼養)完整的植物或動物,也不需要采掘大量的原材料,分解出有用的產品。非有機材料(例如金屬)和資本的儲備需要為這個該系統提供“種子”,但其他一切都可在當地創建和尋求。
網絡和節點
隨著社區、鄉鎮和城市變得自給自足,能夠生產許多滿足當地基本需要的產品,生產系統將由獨立節點組成,連接到無標度、復雜的信息網絡上。這種結構很可能反映在成功的組織系統中,在各個“層次”上進行治理。
數十億生產者-消費者(producer-consumers)將自己生產能源,開發新的食品、材料和產品,并在全球范圍內交流“藍圖和理念”,而實際生產和分銷就在當地進行。跨境物質資源的大規模流動將用信息流替代,從而改變貿易關系和地緣政治。例如,新的電力運輸系統面臨的地緣政治和安全風險將大大減少。鋰、鎳和鈷是當今電池的關鍵原料,它們是“庫存”,而石油是“流動”。沒有鋰,現有的車隊可以繼續運轉,但沒有石油,就會停止運轉。食品、能源和材料也是如此。隨著實體資本流動減少,經濟中的資本流動也將直線下降,這將對投資者、信貸和貨幣體系產生深遠影響。因此,隨著從基于采掘的生產體系轉向基于創造的生產體系,對稀缺資源的競爭將不可避免地減少,而這種資源正是推動增長的動力。
要創建的網絡化的結構,是遠比現有的集中式、分層結構更強健、更有彈性的系統,對系統一部分的沖擊,不再危及整個系統。正如在生物學中看到的,對模塊化、網絡化系統中的單個或多個節點的沖擊,不會波及整個系統。
在新興時代,供給側的規模、覆蓋范圍和集中化的增長趨勢將出現逆轉。隨著從“自上而下”、等級制、榨取性社會過渡到“自下而上”、相互聯系、具有創造性的社會,“規模”的優勢將消失。需求側網絡效應將取代規模競爭優勢。小社區、城鎮、地區和州郡,將與大小國家平等競爭。鑒于歷史上的先例,這應該“不足為奇”。英國和荷蘭就是使用工業“訂單”技術和組織系統統治世界的小國。今天的“不同之處”在于,新能力使即使是小的初創企業,也能成功地與大公司甚至政府競爭。
網絡“中心性”對于社區的繁榮和參與新興生產系統至關重要。基于網絡動態發展組織系統的社會,將會領先幾個步,而試圖將網絡與現有的指揮和控制、以及集中的、基于采掘的組織系統連接起來,則是“災難”的配方。獨立的治理結構需要圍繞這種“節點”協調地發展[11]。
隨著新興的、分布式的、網絡化的系統日益壓倒中心,采掘的中心將會崩潰。創造不僅是個非常優越的生產系統,網絡本身也很容易使信息武器化,從而使個人和體系有能力摧毀這個中心,加之后者又如此脆弱,以至于無法抵抗。
產業組織系統的不兼容性
這種新的、授權的、分布式的、有彈性的生產系統,正在與分層的、集中的、脆弱的工業文明組織系統相碰撞。就像圖書印刷的發明促成了中世紀組織體系崩潰一樣,信息技術的進步已經為工業秩序崩潰創造了條件。工業秩序組織系統與過去200年大規模、集中、采掘技術一起發展,也很好地適應這些技術。它很好地補充了采掘時代的驅動力:增長、規模和覆蓋范圍。然而,它與新的以創造為基礎的生產系統完全不兼容,將變得越來越無法治理、管理和控制社會。
的確,試圖通過這個工業遺跡來理解、管理和影響我們的經濟和社會,不僅會加劇我們已經面臨的問題,而且會產生新的問題,加速我們文明的崩潰。政治分歧、不平等和社會不穩定將在未來幾十年急劇惡化。同樣,治理和制定決策也將變得越來越無效。這種普遍的不滿、無法理解和領導結合,將推動更多的人走向簡單化、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解決方案,而如今這越來越盛行。
體制上沒有理解變革的過程,認為開放的可能性意味著我們正在拼命試圖修補我們的工業組織系統,而不是為新的系統創造條件來取代它。的確,變革的速度和規模以及它所帶來的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正在引發我們當前系統的“免疫反應”,人們要求加倍重視“過時”和不恰當的解決方案,它相當于現代社會中更多的祭祀、更多的牧師和更多的“墻”。這種解決方案只是個固有的、不穩定、脆弱和不可持續系統的“創可貼”(權宜之計)。
結構邏輯框7. 信息:從采掘到創造
正如所見,印刷機、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等關鍵技術創新,誕生了工業文明的信息系統。采掘時代的稀缺和經濟推動了系統的集中化,即“自上而下”的單向流受控模型,信息和知識通過集中渠道收集并分發給“被動的”消費者。構建的基礎設施、治理和監管結構是它的反映,導致“壟斷”的自然分布。
但個人電腦、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發展,改變了這種模式。突然之間,任何連接到網絡上的人,任何地方,都可以與任何人通信。“規模經濟”消失了,隨之而來的“壁壘”也消失。出現了一種“自下而上”、分布式、授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全球信息網絡連接的無限供應模式。信息經濟、網絡效應和收益遞增已取代采掘經濟、規模經濟和收益遞減,成為競爭優勢的關鍵驅動因素。溝通與獲取信息的成本降至接近零,為我們如何看待知識產權的所有權以及如何溝通思想,創造了新的可能性。進入的屏障也消失了:如今,在“車庫”(Google)、“宿舍”(Facebook)或“公寓”(Uber)的企業家,可以創建一家公司,能立即接觸全球數十億消費者和生產商,顛覆整個行業甚至是政府,而且在短短20年的時間里,這種公司的估值達到一萬億美元。
基于創造的生產系統vs基于采掘的組織系統
臉譜網(Facebook)有25億網民,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人口都多。它有能力發動“信息戰”,改變國家的敘事規則(原先是民族政府和之前國王、皇帝和教會的角色),無需發射一顆子彈就能引發管理體制更迭。
我們可再一次從歷史吸取教訓,因為Facebook就是現代版的“英國東印度公司”(EIC)。有兩家公司都發展了組織能力,以抓住技術融合所創造的機會,其能力不僅超過了它們的私人競爭對手(如微信[WeChat[D]]或荷蘭東印度公司),也超過了某些領先的國家。EIC就是一家股份公司(當時是個新概念),在工業革命開始時從貿易和商品轉向政治和領土。EIC用自己的軍隊推翻了政府,并從地球上某些最大的國家榨取勞動力、商品和稅收。在其鼎盛時期,還鑄造了自己的貨幣,負責世界上一半的貿易,擁有一支兩倍于英國規模的軍隊[12]。如果英國政府決定停止供養倫敦,它會把槍口轉向英國而不是亞洲,很可能推翻英國政府。
就像英國政府和EIC一樣,今天的立法者并不了解臉譜網(Facebook)。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他們一直在“問”同樣的問題,這是一個出版商還是一個“技術平臺”? 他們說要分拆這個公司,但是怎么分拆一個自由時代的信息網絡,就用為采掘時代設計的法律、金融和監管框架? 除非我們制定新的組織原則,包括法律架構、新的數字資產類別和所有權結構,否則我們無法管理和治理這個信息系統。我們是否應該創建一種新的“法律實體”(例如,信息網絡公司,IN-corp[E]),并制定一套全新的法律、金融和知識產權規則?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目前已私有化、平臺擁有的個人數據的所有權? IN-corp是否應該屬新的資產類別,為了網絡的利益而擁有和運營? 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
新的信息系統也在“顛覆”政治,具有深遠的影響。特朗普總統來自政治體制之外(邊緣),擊敗了兩大政黨的候選人,成為美國的最高統帥。舊的信息機構可以過濾掉他的信息,但每一個中央機構(報紙、廣播電視、政黨和司法系統)都無法阻止他熟練地使用社交媒體及其直接參與的規則。新規則和成功衡量標準讓特朗普得以繞過既定的工業秩序文明的規則,直接與他的基層選民溝通。并不認為這些規則是常量,但就像個“組織系統”的每個方面一樣,它們實際上是變量。這并非首次技術顛覆在影響政治,正如所見,印刷術使信息從中央集權的宗教機構的邊緣直接流動,從而制造了一種席卷歐洲數百年的政治顛覆。
時代的結構
4. 工業文明的“創可貼”和創造時代的可能性
試圖用古老的、采掘時代的規則、結構和信仰,解釋、理解和管理世界是“徒勞”的。
如今,幾乎所有關于解決社會問題的對話,都植根于某種“線性思維”。就像醫生治療個體癥狀,導致各種各樣的副作用,卻忽視了疾病的根本原因一樣,各種政治派別提出的解決方案,無論是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還是環境的,都旨在修補當前“工業文明”的組織系統。在它不再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里,找個方法讓它有效地發揮作用。
在采掘范式中,問題是相互沖突的。在采掘系統中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必然有巨大的負面社會沖擊。解決不平等扼殺了技術進步的動力。解決營養危機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畜牧業和更多的森林砍伐,這將導致更多人畜共患病毒流行病,而這個系統已將人類推向“極限”。
解決之道,不是像某些極端組織和民粹主義運動希望的那樣,幻想時光倒流,重現神話般的過去;也不是像民粹主義運動建議的那樣,使用工業文明的監管措施(稅收、再分配或行為改變)解決這些問題。問題要深刻得多,我們的文明正到達其極限,目前的組織系統正在崩潰,越來越不適應正在出現的生產系統,無法理解或管理社會,結果就像一件束縛我們個人和集體潛力的“緊身衣”。它缺乏靈活性,意味著不能足夠迅速地適應;對根本性變革日益抵制,意味著有被困在一個系統中的風險;這個系統在社會、政治、經濟和環境方面,停止了持續的技術進步,變得越來越不可持續。這是不可避免崩潰的“前奏”。
社會不穩定
采掘時代的不平等,基于開發稀缺資源的生產系統和用于集中財富的“規模經濟”。工業文明中生產體系和稀缺資源的所有者,可以犧牲社會其他階層為代價,收取租金。當我們的文明達到極限,這些“現任”的精英們攫取了更多的剩余;工資增長停滯不前、不平等加劇、民粹主義、不滿和混亂上升。隨著我們用勞動力換取資本和社會穩定的社會契約在日益加劇的技術顛覆面前崩潰,這些問題也在加劇。證據是顯而易見的,世界上四個最大的政治民主國家(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和巴西)都由民粹主義領導人統治,而極端主義的集中重新出現,無論是政治、宗教還是經濟,都在世界各地繼續加速。這些運動阻礙了進步,因為當把問題歸咎于別人時,對新思想和人的開放程度就會降低。種族主義和仇外情緒的抬頭就是這一進程的跡象。
不平等和不穩定只會在21世紀20-30年代初加劇,因為經濟的每個部門都遭到顛覆。我們從以往的顛覆中看到,現有行業的崩潰和隨之而來的混亂還發生在早期,而新行業和就業機會的創造以及隨之而來的利益是隨后的事情。隨著現有行業在未來十年崩潰,領導層無法理解原因,更不用說預測和減輕影響了,我們將在世界各地面臨更多的動蕩和社會失序,導致更極端、中央集權的、民粹主義的運動。
事實在于,如果我們繼續我們目前的所有權結構,極端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因為“贏者通吃”動態驅動的網絡效應將取代規模經濟,成為競爭優勢的主要驅動因素(見下《自由時代的所有權》專欄)。所有權(資本)將以犧牲勞動者為代價,在經濟中占有更大的份額,導致財富和影響力日益集中??刂菩畔⒕W絡及其平臺的人將擁有生產系統。
自由時代的所有權
在工業秩序中,信息網絡的致命弱點是網絡本身的所有權。就像我們在Facebook及其同類網站上看到的那樣,網絡的所有權帶來巨大的力量,遠遠超過供給側的規模經濟。隨著它在信息網絡和生產平臺上運行帶來日益增多的經濟活動,生產系統變得越來越數字化,繼續通過當前的規則管理我們的經濟體系,很可能會導致一種新的“采掘”不平等,比我們現在看到的還要嚴重。擁有信息網絡的人,將同時擁有生產系統和組織系統,這是個危險的組合。
關于網絡所有權及其核心平臺的決定,關于知識產權、個人數據和信息公開的決定,將決定結果是善意的還是反烏托邦的。例如,在我們的食品和農業報告中,我們解釋了如何使用基于創造的生產方法的蛋白質成本,會比目前的采掘方法便宜90%。但成本不是價格。如果我們允許食品作為軟件的現代生產網絡為醫療保健式的壟斷企業主宰,那么現代食品在成本、質量和種類方面巨大改善所帶來的好處,不一定能惠及人類,而可能惠及少數生物技術公司。一個透明、合作、開源的系統更像軟件開發,而不是目前的藥物開發和營銷,這不僅是更好的選擇,而且可能是人類生存的選擇。
因此,我們需要新的網絡思維模式,包括新的組織原則、所有權和管理模式的新概念,以及新的資產類別。股份公司和衍生公司法律實體的原則,幫助歐洲組織其殖民擴張和采掘,需要重新思考基于創造的生產系統。對英國的EIC和荷蘭的VOC起作用的,不是我們在自由時代所需要的。
“創可貼”(工業文明)解決方案
今天提出的解決方案,如增加稅收和再分配、保護就業、再培訓、限制消費或設置保護主義壁壘,只是用“采掘時代”的方法解決“自由時代”的問題。僅僅依靠再分配抵消不平等和失業,會變得越來越無效。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所謂的解決辦法,特別是限制消費,會產生反效果和危險:妨礙經濟增長,摧毀建立新的生產制度所需的資本,導致進一步的社會動蕩,最終導致社會崩潰。
新的可能性
以創造為基礎的生產體系,將見證我們的基本需求,即能源、食品、水、通信、運輸、教育、住房和醫療等的成本降至零。在10年或20年之內,一項新的社會契約有可能使我們有權獲得所有的基本需求,而且負擔得起, 這是通往普遍基本收入概念的一步(線性思維模式永遠負擔不起)。因此,我們的工作、職業、收入和激勵的概念將發生巨大變化。我們將不必再為工作而生存,因此對“工作”的需求也將消失。隨著我們越來越自由地從事其他活動,對工作需要做“重新設想”。我們對中央政府的依賴與關系,將發生巨大變化。
擺脫經濟匱乏,擺脫對生存的恐懼,不僅成為一種可能性,而是一種選擇。歷史表明,工業文明中狹隘的”投票自由”并不意味著免于饑餓、恐懼、暴力、不穩定或無家可歸。真正的自由是創造性的,在精神上、有目的地度過我們時間的自由,擺脫養活自己的苦差事,還將取代政治民主的不完全自由。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花費時間,在新時代找到目標和成就感。
這將徹底重塑政治辯論。在許多方面,采掘時代的政治,是刺激增長的需要與確保采掘成果公平分享愿望之間的斗爭。事實上,為了刺激增長,我們容忍了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全面的再分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意味著激勵增長動機的消失,社會落后。(不受約束的自由市場)再分配太少,就會產生不平等和社會動蕩。
但如我們所有的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滿足,而成本“微不足道”,那么不平等就不再是增長的代價。社會暴力和極端浪費就不再適合成功的生產體系。難題會得到解決。增長和穩定之間的緊張關系,有利于工業文明中最成功的社會經濟體系,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加上某些再分配和安全網,將變得“過時”。在最大限度地發揮競爭優勢的同時,我們將有可能充分參與、利用我們的經濟盈余,并共同擁有網絡。
新的社會契約、新的所有權和市場模式,提高而不阻礙競爭力,也帶來其他可能性。在人人都有潛力輕松滿足自己需求的世界里,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以自己選擇的方式創造性地參與其中,人人都可以在沒有恐懼和絕望的情況下度過一生,囤積行為重要嗎? 如果“地板”能提升所有人的繁榮水平,我們會在乎“天花板”嗎?
治理
隨著選舉受到利益集團甚至外國政府的影響,民主進程正在遭受“劫持”,它們通過社交媒體,用虛假或誤導性的信息,歪曲事實并把“選民作為目標”。假新聞、假分析、偽科學,以及無法管理信息的流量和準確性,削弱人們對民主進程的信任。信息技術和社交媒體的分散,特別能使公民把自己關在“回音室”[F]里,導致社會分裂和意見兩極化,使實現變革所需的協議更難以達成。
正如我們需要有能力做出大膽決定并對快速變化作出反應時,我們的決策過程也因狹隘的利益集團和政治分歧陷入停頓。在日益不穩定的時代,對確定性的渴望正在制造變革的阻力。在我們的憲法和決策過程中,為創造工業文明中取得成功所需的穩定,這種制衡機制已經根深蒂固,現在卻成了我們集體脖子上的“磨盤”,扼殺了最需要的變革。
隨著公民能夠獲得的信息,而且專業知識比政府本身多很多,基于中央集權等級制度的政治機構正變得越來越“過時”。事實上,許多政府現在只是“名義上的民主”(democracies in name only,DINO)。當初設計讓人們選出代表的選舉程序,現在卻變成了政客們選出他們的選民[13]。
除了民主和決策方面的問題之外,這些進程所依據的治理單位即民族國家,變得越來越無關緊要。在新興的網絡第一的世界[G]中,等級森嚴,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變得越來越不相關[14]。隨著地方性自給自足“取代”規模和范圍的需求,將面臨更適合新興時代治理結構(即網絡和節點)超越“民族國家”的局面。
因為信任轉向網絡和節點,部落的忠誠必然會隨之從中心轉移開去。忠誠可能歸結為我們身邊的那些人,無論是實體、精神,還是智力上有共同的信仰、興趣和價值觀方面。事實上,比起居住在同一街區的人,許多人已經和散布在地球上的其他人有“更多的共同點”[15]。
“創可貼”方案
面對這些多重的威脅,世界各地的政府都通過加強對個人、公司和州郡的控制,尋求鞏固權力。成熟的民主國家正在加大力度推行一種已不再適用的中央集權模式,聯邦政府越來越多地試圖阻止加州在清潔能源、交通和污染等領域取得進步,就是其縮影。同樣,政府對黑客試圖干預選舉過程的反應,一直是打壓社交媒體公司,并沒有其他的資助和管理信息的武器。
使用工業文明組織系統的國家,無法理解、更不用說使用基于創造的生產和組織系統的能力來管理、征稅或控制一個公司(或國民)了。這可從監管谷歌、Facebook、亞馬遜(Amazon)等公司的嘗試中看出。正如我們所見,一個國家,尤其是一個不了解網絡動態的國家,怎么能監管像Facebook這樣的公司? 當它們比國家更善于傳遞信息時(畢竟錢就是信息),政府如何能有效地對他們征稅? 拆分這些信息平臺并不是解決辦法。這是在用工業文明的方案,解決“自由時代”世界里的問題。
我們看到了這種不匹配的進一步證據:阻止少數黑客用少量預算歪曲民主,使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發生政權更迭的嘗試失敗了。生活在地下室或車庫里的個人,正在獲得制造混亂的工具,他們有能力侵入電網和金融機構,制造病毒,或摧毀信息網絡。
新的可能性
受政治民主管控的民族國家,理應為社會提供高效的決策,但如今的政府卻陷入線性、基于直覺的決策體系。最近的技術發展,首次意味著有了可行的替代選擇。例如,今天的棒球隊正在使用計算機模擬數百萬場有或沒有潛在球員的比賽,以衡量他們對球隊的潛在影響。正是這種知識讓波士頓紅襪隊(Boston Red Sox)從20世紀的常年失敗者,變成了本世紀可以說是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中最好的球隊?,F在,甚至個人也可以用開放的數據和開源軟件,模擬數百萬場棒球比賽[16]。
通過利用人工智能,首先幫助、然后越來越多地領導決策,出現了一個能夠做出更好決策的組織系統的“前景”。自由時代的治理可以運行數十億次模擬和情景,繪制出整個社會的復雜互動,以及決策的短期和長期影響,而不受政治或既得利益、抵制變革和教條的影響。這樣的治理系統,可以幫助實現我們所希望的結果,消除存在于短期和長期利益之間的緊張關系。最初,這可能會導致“去中心化”,以網絡為基礎的直接民主,通過告知公民新的交通法案或城市分區法,或能源、污染和租金價格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幫助公民做出決定。這些場景可以在公開、透明的網絡中運行,公民可以在其中改變各種試驗的假設,并重新運行模擬,以學習如何將它們應用到自己的家庭和社區。當公民能夠使用數據和技術,分析這片土地上的每一項法案或法律時,他們可能會決定,他們不需要我們今天擁有的工業文明的政治架構。民主可能會在選擇我們想要的結果和堅持的原則方面發揮作用,讓人工智能解決如何最好地實現這些結果。
地球系統
我們面臨許多重要的環境問題,是工業文明日益破壞地球的自然系統的極限,即溫室氣體(GHG)排放上升到閾值,會引發失控的氣候變化:為了燃料和農業,正在砍伐森林,物種被推向滅絕;所有的城市窒息了,我們的河流和水道遭污染,我們的土壤在退化。我們的食品系統正努力隨著人口的增長而擴張,隨著效率的提高開始趨于穩定,我們已經在盡可能多地利用經濟可行的土地,需要越來越多的投入,以維持生產,也在污染更廣泛的生態系統。同樣,能源和資源生產也在努力跟上經濟增長的步伐,從越來越難以獲取的資源中開采資源,同時承受著采掘時代經濟帶來的“收益遞減”的痛苦。
正如以前文明發現的,這是我們當前的生產體系的一個根本缺陷。增長的必要性鼓勵有限世界的指數增長。這是一種固有的、不可持續的模式,隨著我們活動影響的擴大,崩潰是不可避免的??v觀歷史,唯一有效的解決方案是利用新土地,在全球可達和有影響的文明中,這是不可能的;或者突破性的技術進步,能使我們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
“創可貼”方案
我們不理解、不欣賞新興的、以創造為基礎生產系統的可能性,導致診斷出錯,因此開錯了藥方。例如,氣候變化的敘事假設脫碳是有代價的,而不知何故,新興系統比舊系統更昂貴。據說,各種解決辦法都要改變人的行為和政府的行動。
這種謬論的基礎是不理解技術顛覆的過程。未來十年,隨著新的食品、材料、運輸和能源技術,在成本和能力方面超過工業文明的技術,診斷結果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市場不再是阻礙新體系出現的逆風,而是支持新體系出現的“順風”。我們面臨的挑戰不是“戰勝”市場的力量,而是“加速”并使之成為可能,至少要為市場“讓路”。
例如,環境故事認為,能源或肉類消費是“不好的”。鑒于這個診斷,針對氣候變化提出的解決方案要求我們做出犧牲,大幅減少能源使用和肉類消費,以避免氣候轉折點,同時開發污染更少的技術。這是我們工業生產系統的社會結果和環境結果之間的內在沖突。為解決氣候變化所需的規模,減少消費會導致經濟混亂,導致無法獲得開發和部署所需技術需要的資本,會把我們“鎖定”在當前不可持續的系統中。在我們突破氣候變化導致失控的門檻之前,這可能為我們爭取幾年的時間,但我們一定會突破這些門檻。此外,將消費減少到所需的程度,帶來的痛苦是不合理的。
此外,目前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即改變行為、稅收和監管,正在制造政治兩極化和阻力,使實施更加困難。同樣,解決氣候變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如清潔柴油或碳捕俘與儲存(CCS),只是工業文明生產系統的“創可貼”。采掘技術已經被更強大、更分散、更廉價的技術取代,這種技術基本上可以利用無窮無盡的能源。
新的可能性
實際上,能源、交通和肉類消費都不“壞”,增長都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社會效益。它們產生的外部效應,包括溫室氣體排放和污染,是不好的。幸運的是,在能源、交通和農業部門,技術進步正在推動快速脫碳經濟,市場力量釋放了優越性,因為新興技術比舊的便宜一個數量級,而不是通過碳稅、改變行為和調節。解決環境問題與其說是技術進步的推動力,不如說是技術進步的結果[17]。新的生產體系成本更低,使得稅收和補貼成為多余。要想讓這個系統出現,需要政府了解新技術,避開阻礙,而不是參與能源、交通或食品業務。
把土地從農業中“解放”出來,為使目前食品生產系統不存在氣候變化問題提供了可能性。由于我們可以利用目前使用的“一小塊土地”生產豐富的食品供應,就出現了“如何利用這些土地”的其他可能性。相對低成本的大規模重新造林變得可行。此外,隨著技術能力不斷提高,應該期望在20年內有能力操控生物圈,達到能夠控制或影響氣候系統的程度,前提是在此期間不超過(氣候變化)臨界點。我們可以先停止采掘,然后開始填補溫室氣體排放的空洞。
運作新的、以創造為基礎的生產系統,會大大低于自然系統的限制。只有抵制變革會使我們“鎖”在不可持續的工業文明的體系中,環境問題才會成為威脅。不幸的是,我們善意的處方恰恰“冒有”這樣的風險。
結語
重新思考“現在”,重點是認識哪些是工業文明的“創可貼”,哪些是創造時代“新的可能性”。幾乎在所有方面,世界各國,不分西、東,都存在不同的認識和爭議,作者的“觀點”是:
社會不穩定,需要新的網絡思維模式,新的社會契約、新的所有權和市場模式。
社會治理,不要“用工業文明的方案,解決‘自由時代’世界里的問題”。
地球系統治理,“先停止采掘,然后開始填補溫室氣體排放的空洞”。
許多概念聞所未聞。需要學習、研究,重新思考并做出抉擇。廣泛的“言論自由”和社會公眾的“信任”是正確決策的基礎,即使出現某些挫折,也能獲得社會的諒解。
資料與注釋
1 James Arbib & Tony Seba,Rethinking Humanity—Five Foundational Sector Disruptions, the Lifecycle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Coming Age of Freedom,RethinkX,June 2020
2 Rockström, J., Steffen, W., Noone, K., Persson, Å., Chapin, F. S. I., Lambin, E. F., Lenton, T. M., … & Foley, J. (2009). Planetary Boundaries: Exploring the Safe Operating Space for Humanity. Ecol Soc, 14(2). Retrieved from here.
3 For example, Coca-Cola is available in every country except North Korea and Cuba. De Luce, I. (2019, August 13). Coca-Cola is sold in all but 2 countries on Earth. Here’s what their ads look like around the world. Business Insider Malaysia. Retrieved from here.
4 Levinson, M. (2008). The Box: How the Shipping Container Made the World Smaller and the World Economy Bigger.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 Ibid.
6 World Shipping Council. (2019, July). Top 50 World Container Ports. Retrieved from here.
7 In 2019, Amazon marketplace had three million active sellers with a gross merchandise value exceeding $200 billion. 42% of the active sellers across all sixteen global Amazon marketplaces are based in China, up from 26% in 2017. Marketplace Pulse. (2019, December 16). Marketplaces Year in Review 2019. Retrieved from here.
8 In 2019, new wind and solar installation made up around 64% of total annual power capacity expansion globally.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2020, March 31). Renewable Capacity Highlights. Retrieved from here.
9 Hansen, S. (2020, March 26). The Rise and Fall of General Electric (GE). Investopedia. Retrieved from here.
10 Iron Matrix. (2019). Why We’re Different. Retrieved from here.
11 Governance and communities may be able to operate in multiple dimensions. No longer constrained by the limitations of transport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e are already seeing virtual communities begin to develop globally in many dimensions, brought together by shared interests and values.
12 British Library. Overview. East India Company. Retrieved from here.
Blakemore, E. (2019, September 6) How the East India Company became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business. National Geographic. Retrieved from here.
13 Center for Responsible Politics. Elections Overview: Did Money Win? OpenSecrets.org. Retrieved from here.
14 This is not to say we will willingly abandon the concept of countries, but rather they will not be the most effective form of governance and risk being outcompeted by new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at better enable progress.
15 For example, Silicon Valley used to be geographically bound but has evolved into a worldwide network of people sharing similar beliefs and interests.
16 Rouleau, G. (2016, April 1). Simulating The 2016 Baseball Season. MathWorks. Retrieved from here.
17 Although in a complex system, of course, it will be both to some degree.
補注:
A 食品即軟件,Food-as-Software:詳見Alexandra E. Sexton, Food as Software: Place, Protein, and Feeding the World Silicon Valley–Style, Economic Geography,18 Nov 2020.
B 表觀遺傳,epi-genetic:表觀遺傳學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的可遺傳的變化的一門遺傳學分支學科。研究在沒有細胞核DNA序列改變的情況時,基因功能的可逆的、可遺傳的改變。也指生物發育過程中包含的程序的研究;
C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原核生物基因組內的一段重復序列。CRISPR是生物科學領域的游戲規則改變者,這種突破性的技術通過一種名叫Cas9的特殊編程的酶,發現、切除并取代DNA的特定部分。這種技術的影響極其深遠,從改變老鼠皮毛的顏色到設計不傳播瘧疾的蚊子和抗蟲害作物,再到修正鐮狀細胞性貧血等各類遺傳疾病等等。該技術具有非常精準、廉價、易于使用,并且非常強大的特點。
D WeChat,微信:中國騰訊公司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即時通訊軟件,超過十億人使用的手機應用支持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可以群聊,僅耗少量流量,適合大部分智能手機。
E IN-corp,INCORP: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open shop specialty contracting firms in the Midwest. Incorp has over a century of project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corp's workforce is crossed trained in multiple crafts in order to quickly respond to customer demands and reduce customers cost. Incorp also specializes in at risk projects, and has built its reputation on always finishing projects on time or ahead of schedule. Incorp's large multi-craft crew is always ready for emergency response.
F 回音室,echo chambers, 指在網絡空間、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某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復、并以夸張或其他扭曲的形式重復,以至無論該信息的真偽,處于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會認為這種已被扭曲的敘事就是事實的全部,而這個網絡外部的任何信息很難在這個網絡中傳播,甚至不會傳到這個網絡。
G 新興的網絡第一世界,the emerging network-first world:見附注17.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