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啟航的關鍵歷史節點,中國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影響是巨大深遠和前所未有的。“雙碳目標”不僅直接涉及到能源、制造、建筑、金融等行業,而且將于潤物細無聲中重塑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也將影響無數普通人的生活。
“十四五”規劃綱要里提出的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綠色發展,其中一個話題就是低碳發展。為什么國家要把低碳發展、綠色發展提到如此之高的重要地位?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為,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不斷發展的國家,在國際上一定要為全球其他國家,乃至整個人類作貢獻,這才是得到了真正的發展。
“換句話來講,我們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獲得世界的尊重和認可,你如果不對減碳的問題作貢獻的話,全球怎么能夠真正的尊重你呢?我們對減碳問題作出了承諾,在全球會贏得更多朋友,中國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能夠相對順利一點,因為我們能夠得到其他國家、其他企業、朋友們的理解,所以要綠色發展。”他認為,創新、安全、綠色這三個理念是“十四五”規劃重中之重的新理念。
對于經濟生活中的各行各業和無數企業來說,進軍零碳時代,機遇和挑戰并存。
能源格局重構
“從建筑、汽車等碳排放大戶,到餐飲、服裝各行各業,都提出了備戰碳中和的思路,我們認為碳中和必然將深刻影響產業體系和消費方式的變革。”晶科能源CEO陳康平這樣說。
備戰碳中和,碳排放大戶能源行業首當其沖。業內專家分析,全國能源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國總量的88%左右,而電力行業在能源行業中占42.5%左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能否實現,電力行業是關鍵領域和主攻方向。
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就要大幅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構必然是大勢所趨。國內外各大企業紛紛制定了自己的碳減排時間表和路線圖。
目前,中國的光伏、風電、水電裝機量均已占到全球總裝機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無論在投入還是規模上都領跑全球。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到了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核能的裝機容量是現在的5倍多,風能的裝機容量是現在的12倍多,而太陽能會是現在的70多倍。巨大的產業發展空間將會被打開,而在產業鏈的細分領域,將產生眾多的新興產業,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現在幾乎所有人都在說不確定性,的確當今世界充滿著不確定性,但是我們堅定地認為,光伏的未來是確定的,碳中和是時代賦予的重大機會和挑戰,在邁向零碳的進程中,光伏是少有的兼具長期高成長性和高景氣度的行業。”陳康平認為,可再生能源是碳中和真正的主戰場,光伏將成為能源轉型的主力軍。
他透露,晶科將持續拓展光伏應用場景,其中工業建筑、交通、氫能等領域將是著力重點。
李稻葵堅信,“十四五”期間綠色產業會進一步發展。他用兩句話高度概括了低碳經濟:終端電氣化、發電綠色化。
他認為,太陽能和風電結合,中國已經是世界領先的,而且成本已經能做到和煤電類似或者低于煤電。“以后我們用的產品越來越多是電氣的。現在取暖可能是利用暖氣片,開車用的是內燃機加油,以后都是電氣化,因為電非常容易轉換,存儲、使用、上網、下網非常容易。另外,操控性非常強,大家開過電動車就知道,加速減速非常快。這是終端電氣化。”
“其實,所有的能源,包括化石能源,只要能夠做到零排放,也都是可以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認為,“燃煤發電如果用碳捕捉技術實現零排放,也有市場競爭力,那是沒問題的。”
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盛宴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首當其沖就是碳排放大戶能源行業,但絕不僅僅限于能源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重大轉型必然孕育重大機遇。在全球碳減排背景下,企業又該做些什么?傳統產業出路在哪里?
企業和投資機構已經紛紛把目光對準了碳減排技術和商業模式領域的創新和應用。
實際上,低碳技術可分為3個類型:第一類是減碳技術,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技術等。第二類是無碳技術,比如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第三類就是去碳技術,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CCS)。
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CCS)是指將大型發電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來,并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被認為是未來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變暖最經濟、可行的方法。
其實這項技術已經問世多年,一直不溫不火。但現在風向顯然已經改變。一個值得注意的消息是,世界最大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公司近日被荷蘭海牙法院裁定須在2030年將公司碳排放量較2019年減少45%,這比殼牌自己制定的目標提前了五年。
國內外巨頭已經聞風而動。
2021年1月21日,國內最大規模15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CCS示范工程)在國家能源集團國華錦界電廠進入調試階段。
多年來一直對投資使碳捕集項目商業化持悲觀態度的埃克森美孚,之前一直表示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政府激勵措施,這些項目經濟意義不大。但埃克森美孚近期的表態卻發生180度大轉變,表示現在是時候把碳捕集轉變成一項真正的業務了。
埃克森美孚目前正指望將碳捕集與封存作為實現減排目標的主要方式,該公司3月3日宣布成立一個新業務部門,旨在將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商業化,并表示政策變化和其他進展相結合使該技術更具可行性。
中國石化4月9日宣布,其旗下華東石油局與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示范基地,年捕集二氧化碳超10萬噸。這是中國石化將于2025年建成百萬噸級CCUS示范項目計劃的第一步。
能源行業之外,很多企業也已經因地制宜進行碳減排的探索。
“我們從事養殖業,養了數億只的雞、鴨和數以千萬的豬,怎么樣讓我們的品種更好,怎么樣讓它少消耗糧食,換句話說,每產一斤豬肉減少對糧食的消耗做得好,就是對碳排放最大的貢獻,因為這是巨大的需求,生產糧食需要很多碳排放,因為生產肥料需要電力,發電里面又有天然氣發電,也有煤發電,這些都是減排的重要環節”,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怎樣在碳減排目標下有所作為,其實已經有考量。
他透露,減少糧食消耗,提升產能,要靠育種技術,新希望已經在育種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努力。“長肉比較好,飼料消耗比較少,料肉比很好,這其實就是對減排的貢獻”。
“碳排放不單單是發電廠的事,煉鋼廠的事,建筑行業的事,對農業領域也是極端的重要,”劉永好表示,希望通過生物科技、數字科技、育種科技能力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來對碳排放達標做農業企業應有的貢獻。
“碳中和實際上也是一個商業運作再塑的過程。”李稻葵也談到,低碳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這個機遇抓好了,未來30年,你的企業就會長盛不衰。”
破壁“十四五”
“實現碳中和的本質是推動發展轉型,就是要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作為國內長期關注能源轉型與氣候治理研究,并推動碳中和決策出臺的專家,李俊峰這樣說。
他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已經低于1%,中國已經出現了碳達峰的趨勢。全國31個省市區,基本上20%已經實現碳達峰,60%做到了基本達峰,20%的地區還有一些挑戰。因此,“十四五”將是碳達峰的關鍵時期,全國70%以上的地區、行業要在“十四五”末期實現碳達峰,“十五五”時期做好收尾工作。
雙碳目標下的經濟發展轉型,也必然需要配套的政策環境和金融支持。
“未來五年我堅信我們的長期債務會出來”,李稻葵認為,未來的金融市場也會發生改變。“為了發展綠色、減碳,建設綠色基礎設施,例如要在沙漠里面修電廠、儲能,這類項目是長期的,20年、30年的投資周期。我們的問題是金融領域很少有長期債,只有國開行能發一些債,那遠遠不夠。”
他還談到,企業可以真正用一些很好的低碳生產流程,生產出一些低耗能產品,“可以在金融市場上講,我的融資是低碳的,我發一個低碳債,這樣的話融資成本會降很多很多。”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從經濟政策的角度思考了減排問題。他認為,碳減排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產業政策。“我們要汲取過去去產能、去杠桿的教訓,政策一定得一視同仁,拿一個標準來衡量。”
“比方說,可能要關停一些火電廠,那這個標準在哪里?是把任務分解下去,說每個省都得關停百分之多少,還是給一個技術標準,沒達到標準的關?”他認為,第二種辦法更加有效率。
姚洋提出,產業政策要遵循“無歧視原則”,“不是政府直接去挑選企業,說哪家應該存在,哪家應該不存在,哪家得補貼,哪家不得補貼。是給一個標準,全行業大家都是一樣的標準,這樣不會產生很大的市場扭曲。如果讓政府去挑,那就會產生很大的市場扭曲。”
對于未來,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為,電將非常便宜,但儲能非常貴,“未來重大的發展方向是儲能。”
他判斷,“電動汽車馬上進入紅海,利潤很難掙,競爭過分激烈,接下來電池技術可能是一個藍海,這很快又將變成一個紅海,再往下可能是鋰、銅、鎳、鈷等原材料,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獲利點。儲能,能源的儲備、能源管理這是一個重大的行當。”
企業未來五年應該做怎樣的調整呢?李稻葵提醒,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減碳。“減碳在‘十四五’規劃中專門提出來,而且很可能‘十四五’規劃還沒有寫夠,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國家還會加碼,各種各樣的信號已經表明這一點。”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