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建華今天的一篇專訪文章,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4月15日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圍繞統籌能源安全保障和綠色轉型發展,章建華在接受專訪時,引用了一組到2060年的我國能源結構預測數據。
他在文章中說,根據有關研究機構初步測算,到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由目前的16%左右提升到80%以上,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將由目前的34%左右提高到90%以上,建成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安全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系,實現能源領域深度脫碳和本質安全。
章建華每次公開講話或在媒體上的觀點,記者都會認真學習。作為國家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章建華在公開渠道引用到2060年的能源預測數據,還是第一次。
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表態。當前國家能源局正在做“十四五”及碳達峰、碳中和能源發展規劃。到2030年和2060年,我國能源應該如何發展,尤其是新能源占比,眾說風云,評論不一,許多機構或多或少都給出了一些預測值,但是也僅限于業內進行探討,政府部門一直未予表態。
雖然章建華引用上述研究觀點未能代表政策意見,但這畢竟是一種態度,某種程度上也釋放了一種信號,未來我國能源發展規劃很大可能就會按照上述目標推進。
那么這組數據意味著什么?如何拆解這些數據?雖然章建華未透露數據源頭,但據記者了解,這與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的研究高度一致。
3月份,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公布了三份重磅報告,分別是《中國2030年前碳達峰研究報告》、《中國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報告》、《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在眾多圍繞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研究中,這三份報告是最為深入的系統性研究成果,據說已經得到相關部委的高度認可。
在這三份報告中,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預測:
到2025年,我國電源總裝機將達到29.5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17億千瓦、占比57.5%,清潔能源發電量3.9萬億千瓦時、占比41.9%。煤電達到峰值11億千瓦,風、光裝機分別達到5.4億、5.6億千瓦。2025~2030年新增電力需求全部由清潔能源滿足。
2030年,我國電源總裝機38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25.7億千瓦、占比67.5%,清潔能源發電量5.8萬億千瓦時、占比52.5%。煤電裝機10.5億千瓦,風、光裝機分別為8億、10.25億千瓦。
2050年,我國電源總裝機75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68.7億千瓦,占比92%;風光發電裝機成為電源裝機增量主體,風電、太陽能裝機占比超過75%,發電量超過65%,風光裝機分別為22億千瓦、34.5億千瓦。煤電裝機降至3億千瓦,燃氫機組1億千瓦,儲能規模6億千瓦。
2060年,我國電源總裝機80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77億千瓦,占比96%;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近80%,發電量超過70%,風光裝機分別為25億千瓦、38億千瓦。煤電裝機退出,燃氫機組2億千瓦,儲能規模7.5億千瓦。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新能源出力具有間歇性、波動性,新能源的大規模接入給電力系統穩定和能源安全帶來了新挑戰。如此之高的非化石能源占比,怎么解決安全性問題?
圍繞這個重大問題,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也給出了解決方案,與章建華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高度一致。
章建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按照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明確的“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戰略方向,能源局研究擬訂相關政策措施,計劃重點在以下幾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強系統靈活調節電源建設。系統消納能力是新能源發展的必要條件。12億千瓦以上的新能源并網對電力系統調峰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全面實施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因地制宜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和新型儲能研發應用,增強系統靈活調節能力,提高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
二是大力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需求側響應是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的另一個重要途徑。要重點加快完善電價機制,引導用戶優化用電模式,釋放居民、商業和一般工業負荷的用電彈性。同時,面向終端用能新模式新業態,探索開展電動汽車靈活充電及V2G、大數據中心智能調度等虛擬電廠示范。
三是加快配電網改造和智能化升級。為適應分布式電源廣泛接入和電動汽車、數據中心等新型負荷發展需求,要推進配電網改造升級,發展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微電網、局域網,提高配電網的承載力和靈活性。
四是加快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新型電力系統要以新的電力技術為有力支撐,要著力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先進信息通信等與電力系統深度融合,加快柔性直流輸配電、新能源主動支撐、大規模儲能電站、新型電力系統仿真和調度運行等技術的研發、示范和推廣應用,形成與我國能源低碳轉型發展相適應的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體系。
雖然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行動方案尚在制定中,但是從章建華的采訪中,基本上可以看出下一步發展重點已經非常明晰。
伴隨新能源的大發展,儲能必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儲能應用場景,以及市場前景毋庸置疑,只是一直以來成本是其最大掣肘。雖然過去幾年成本已經有所下降,但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儲能的度電成本依然高達0.4-0.6元。這是電力系統無法承受的代價。
圍繞這一問題,儲能行業一直在努力創新。他們對儲能成本下降非常樂觀。比如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去年10月份就預計,行業發電側儲能目前的度電成本為0.2-0.3元/度,到2023年我國發電側儲能的度電成本將達到0.1元。
在昨天召開的第十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理學博士李泓也認為,“十四五”儲能的度電成本有望降至0.1-0.2元,降本幅度超過三倍!儲能安全性也會大幅提高。
具體方式是,通過顯著提高循環性、日歷壽命、能量效率以及提高能量密度,發展低成本儲能技術,降低初次采購成本,儲能的預期服務壽命從‘十三五’的8-10年,提高到‘十四五’的超過20年,整個儲能的壽命延長1倍。儲能電站的循環次數也將從之前的0.5萬-1萬次,提高到1.5萬次以上。力爭實現儲能的本質安全,同時通過發展智能傳感、智能預測、預警、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控制等關鍵支撐技術,儲能的智能化程度將大幅提高。
如此,儲能的發展瓶頸將基本被解決,許多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