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20萬噸退役電池大量流入黑市”話題登上熱搜,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一環,退役蓄電池回收問題逐漸被關注到。
退役電池處置不當危害大
有專家表示,1塊20克質量的手機電池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更大更重的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含鎳、鈷、錳等重金屬,電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鋰在空氣環境中容易水解產生五氟化磷、氟化氫等有害物質,或對環境帶來更大威脅。
威脅公共安全
·觸電隱患。新能源汽車的動力蓄電池額定電壓較高,人員在缺乏防護措施情況下接觸易造成觸電事故。
·燃爆隱患。電池在出現內部或外部短路情況下,正負極會產生大電流導致高熱,引起正負極燃燒。
·腐蝕隱患。電解液為有機易揮發性液體,與空氣中水分反應產生白色有腐蝕性和刺激性的氟化氫煙霧。
造成環境污染
·重金屬污染。電池正極材料中含鎳、鈷等重金屬,不經專業回收處理會造成重金屬污染。
·電解液污染。電解液溶質LiPF6屬有毒物質且易潮解,會造成氟污染,溶劑會造成水污染。
浪費有價金屬資源
·鎳氫、鋰離子動力蓄電池因正極材料不同,分別含有鋰、鎳、鈷、錳及稀土等金屬,動力蓄電池產業對于鋰、鎳、鈷等資源需求旺盛。
退役電池有80%余能回收成難題
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的使用壽命一般是5~8年,大部分“退役”的電池雖不能滿足汽車的動力需求,但是依然保留著80%的余能。這些電池經過加工處理,完全可以在低速電動車等領域進行梯次利用,除此之外的報廢電池還可以通過拆解、分離、提純、冶煉等處理,進行再生利用。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動力蓄電池累計退役量約20萬噸,2025年累計退役量約為78萬噸。為保障電池回收,工信部2018年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要求汽車生產企業應承擔動力蓄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27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在江蘇省設置了698個回收網點,但當前動力蓄電池回收市場仍存在多重難題。
·消費者對電池回收渠道信息不了解,主動上繳退役電池的動力不足,導致大量退役電池未進入回收環節。
·正規企業的規范投入、環保投入占不少成本,而非規范企業、小作坊在這方面幾乎零投入,可以用更高的價格買走電池,形成行業的不公平競爭。
·廢舊電池統一收集存在難度,長途運輸的高成本,也給車企及回收企業回收廢舊電池帶來困難。
互聯網跨界造車 退役電池產業將超百億
新能源汽車作為我國未來發力的戰略重點,已經作為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寫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互聯網圈的造車“大戲”正在拉開帷幕。今年3月,百度宣布與吉利合作正式成立集度汽車有限公司。3月底,小米宣布投入100億美元造車。近日,媒體披露滴滴已啟動造車項目......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2021年至2022年將會是新能源汽車電池報廢爆發期的開始,退役電池的年產業規模將超過百億元。
△圖為浙江省金華市新能源汽車小鎮某車間里,質量人員在給新下線的新能源汽車做檢測工作。
要綠色出行 也要綠色更新
完善標準規范秩序。繼2018年《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加快建設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4月7日,工信部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2021年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將加快審查或者起草《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管理辦法、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修訂)等8個項目。
加強監管。加大廢鉛蓄電池產生和利用處置行業的環境監管力度,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國家級的動力電池管控信息系統,做到全程可追溯。
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梯次利用是指將退役的電池重新當作備用電源,用于對于電池的續航要求相對較低的領域,比如儲能、分布式光伏發電、家庭用電、低速電動車等。對于殘余價值無法滿足梯次利用的廢舊動力蓄電池,可通過拆解、破碎、分選、材料修復或冶煉等處理后進行資源化利用。
提升動力電池工藝。2020年,國務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要加大關鍵技術攻關,鼓勵車用操作系統、動力電池等開發創新。
探索多種商業模式。建立多方面的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商業合作機制,探索形成多樣化的回收利用商業模式。
△圖為工人對廢舊動力蓄電池進行梯次利用,生產低速電動車電池系統。(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