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中國經濟重要的轉折時期,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開啟了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從上中等到高收入水平、從快速富裕到共同富裕的進程。為順應經濟發展的新要求,能源行業也堅定不移的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道路。
對于國家能源集團而言,過去的五年更是意義非凡。五年間,原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原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并重組,誕生了一個集電力、煤炭、新能源、煤化工、鐵路為一體的,多項指標全球第一的綜合性能源集團。
新集團自覺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落實全國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會議精神,研究確立“一個目標、三型五化、七個一流”企業發展戰略,持續鞏固煤炭、火電、風電、煤制油化工的專業化領先優勢,持續強化煤電路港航化一體化運營優勢,扎實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和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創建工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穩定器”“壓艙石”作用充分發揮,企業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開創新局面。
回顧“十三五”,國家能源集團大力推進發展改革各項工作,著力優化布局、調整結構,不僅能源供應保障能力不斷增加、安全環保水平持續提高,而且科技創新、黨的建設和社會責任履行都得到了全面加強。
來源:國資報告
文 · 國家能源集團
《國資報告》雜志2021年第2期
增強保障 優化布局
我國當前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能源的保障能力和能源安全供應,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保障。“十三五”期間,國家能源集團資源保障能力獲得大幅提高。按可比口徑,國家能源集團煤炭銷量由5.47億噸增長至6.55億噸,增長了19.6%。電力裝機由21352萬千瓦增長至25236萬千瓦,年發電量由8008億千瓦時增長至9672億千瓦時,分別增長18.2%和20.8%。運輸產業發揮西煤東運第二大通道朔黃鐵路區位優勢,鐵路運量由3.64億噸增至4.63億噸,增長27.2%。煤炭深加工試驗示范扎實推進,油化產品產量由1047萬噸增長至1580萬噸,增長50.9%。
加強資源保障能力的同時,國家能源集團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十三五”以來,煤炭核增釋放先進產能1500萬噸,核減資源枯竭型產能1040萬噸,淘汰落后產能556萬噸,期末千萬噸級礦井20處,產能3.66億噸,占總產能比重65.5%,規劃期提高了2個百分點。煤電60萬千瓦及以上等級容量占比63%,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容量占比58.3%,百萬千瓦機組由15臺增長至35臺,關停落后煤電機組537.95萬千瓦。
另一方面,國家能源集團清潔可再生能源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十三五”期間,可再生裝機占比由21.7%提高到24.7%,提高了3個百分點,發電量占比由12.1%提高到16.3%,提高了4.2個百分點。風電裝機由2883萬千瓦增長至4145萬千瓦,規模保持全球首位;水電新增裝機252萬千瓦。運輸集疏運體系建設持續深化,黃大鐵路、黃羊城偉華及燕家塔凱悅專用線鋪通,鐵路輻射范圍擴大,年裝車能力提升2000萬噸。化工積極延伸拓展產業鏈,航空、航天和煤制油精細化學品、煤基新材料等高端煤基產品開發取得新進展。
創新科技 注重環保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習近平總書記曾不止一次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對于國家能源集團而言,科技創新一直是企業發展的基因,一直貫穿了整個“十三五”期間。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建設并成功運營400萬噸級煤間接液化、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60萬噸級煤制烯烴等多個國家級示范工程;寧夏煤業400萬噸煤間接液化項目是世界上單體規模最大的煤制油工程,習近平總書記一年內兩次對該項目作出重要批示,并在項目現場發出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偉大號召。節能環保及高科技產業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擁有電科院、低碳院、新能源院、技經院4家科研機構,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9個國家級研發平臺。“十三五”累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省部級科技獎376項,獲得中國專利金獎2項、銀獎1項,優秀獎4項。
技術應用成果也頗為豐碩。世界首套8.8米超大采高成套裝備順利生產,創造單日產煤6.02萬噸新紀錄。宿遷熱電、東勝熱電、高安屯燃機等智能發電領域重大技術研發和集中攻關成效顯著。泰州電廠百萬千瓦二次再熱超超臨界機組建成投產指標全球最優。大渡河公司智慧化建設行業領先。龍源電力取得新型無過渡段單樁技術、大直徑嵌巖單樁技術等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成果和全球首創技術。神朔線成功開行智能駕駛重載列車,標志我國重載鐵路發展邁入智能化新階段。煤化工技術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大部分主要設備實現了國產化。
在不斷加快科技創新的同時,國家能源集團在安全環保方面也保持領先地位。2019年61家煤礦安全生產超過1000天,16家井工單位和4家化工單位安全生產超過10年,運輸產業安全生產周期達1420天。集團被國資委評為“節能減排突出貢獻企業”。所屬30家煤礦獲得國家標準化一級煤礦稱號,6支專業隊伍被列為國家級應急救援隊,29家煤礦列入國家或省級綠色礦山名錄,79臺機組在全國火電機組能效對標中獲獎。
穩步改革 強身健體
改革可以增強企業活力。“十三五”期間,國家能源集團綜合改革蹄疾步穩。加快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持續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改革,大力推進企業整合融合,完成運輸、銷售、物資、置業等同質化公司重組整合,新疆、福建、江蘇、浙江等省(區)公司管理整合,積極推進包神鐵路、龍源環保、聯合動力“雙百企業改革”,對包神集團在運輸市場化方面給予10項授權,對龍源環保在自主經營方面給予35項授權放權,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所屬科環集團入選國資委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示范企業,神耀科技通過深化員工持股試點改革,激發了員工創造力,實現利潤的持續增長。
國家能源集團認真落實國資委改革專項任務,扎實推進“處僵治困”、廠辦大集體改革、“三供一業”剝離等工作,經營困難企業員工進行內部分流安置,未出現批量辭退員工、增加社會負擔情況。2017-2019年,累計減少法人企業267家,管理層級4級,法人層級5級,圓滿完成國資委“壓減”任務。至2019年,“僵尸特困”70家企業全部達到處置標準,“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正式協議簽訂率100%。
強根固魂 助力抗疫脫貧
國家能源集團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四強化六提升”推動黨建與生產經營融合促進,以一流黨建引領世界一流企業建設。
“十三五”期間,制定實施加強黨的政治建設21條措施,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和戰斗性。建立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長效機制、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重大事項督辦落實制度、各級黨組織工作制度、“三重一大”決策機制以及干部選拔任用等制度。堅持“兩個一以貫之”,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所屬78家子分公司完成“三重一大”制度修訂。
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自2019年6月起,自上而下高質量完成兩批主題教育。集團所屬6287個黨組織12萬余名黨員參加主題教育,集團黨組組織集中學習8次,各級黨委開展集中學習33093次,所屬各單位檢視問題101525項,完成問題整改76950項,10個巡回指導組對804家三四級公司2700余個基層黨組織精準指導。主題教育使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有力增強了運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自覺性堅定性,深入調查研究,推動解決了一批職工群眾關切的突出問題,得到中央指導組、巡回督導組的充分肯定。
在加強黨的建設的同時,國家能源集團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助力脫貧攻堅。集團公司承擔7個定點扶貧縣、2個對口支援縣的幫扶任務,累計選派扶貧干部47名,創新幫扶思路,強化內外聯動,開展民生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黨建扶貧和消費扶貧等一系列幫扶舉措,目前9個縣均已成功脫貧摘帽。根據地方政府和部門的安排,所屬子分公司還承擔了全國23個省(區、市)約200個縣(鄉、村)的幫扶任務,成績斐然,得到各方高度評價。集團入選中國企業精準扶貧50佳案例,在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成效考核中連續取得“好”的最高等次評價。
針對西部煤礦區生態環境脆弱,煤炭開發引起的生態環境損傷問題,國家能源集團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東部草原區大型煤電基地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技術及示范”,研究礦區采動破壞巖層的自修復及其環境效應、煤炭現代開采損傷監測、生態修復與生態穩定性提升等關鍵技術,支撐集團煤炭開發產業綠色發展。在露天礦生態復墾區和采煤沉陷區、黃河沿岸地區、現有廠礦周邊區域、新疆等扶貧地區以及內蒙古毛烏素沙漠和庫布齊沙漠等地,推進“國家能源集團生態林” 建設,至2020年8月底,累計完成造林2萬畝。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后,集團黨組以防控疫情擴散、保安全生產、保職工健康、保能源供應“一防三保”為重點,有力有效推進疫情防控及生產經營各項工作。迅速組織實施“聚丙烯裝置紡絲料S2040轉產”攻關項目,生產口罩、防護服等醫用防護品原料,成為生產防疫物資的“生力軍”。制定實施支持湖北經濟社會發展10項措施,累計向湖北省捐贈專項資金、物資近1.2億元,堅定發展信心,推動精準復工復產。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建設、兩集團重組改革“三項試點”唯一央企,“十四五”時期,國家能源集團將著力處理好傳統產業和新能源產業的關系,處理好低碳發展和經濟效益的關系,處理好補齊短板和鞏固優勢的關系,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清潔能源跨越式發展,努力在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發揮主力軍和排頭兵作用;充分發揮一體化產業鏈的比較優勢,持續保障能源安全、民生用能用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