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業績增長背書下,風機制造企業明陽智能(SH:601615)的大股東再度開啟新一輪百億級別的減持行動。
3月29日,明陽智能公告稱,靖安洪大招昆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靖安洪大”)擬在本減持計劃公開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的6個月通過集中競價及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不超過1.17億股,即公司當前總股本的6%。按照當天收盤價18.55元/股測算,合計擬減持金額超過21.7億元。
事實上,自2020年1月限售期滿后,明陽智能多位原始股東就曾蜂擁拋出“清倉式”減持計劃。在滾燙的海上風電浪潮下,素有“海上風電第一股”美譽的明陽智能,為何遭到重要股東的“拋棄”?這背后,究竟是海水還是火焰?
大股東套現金額或超60億
根據公告,本次減持計劃實施前,靖安洪大持有公司股份1.58億股,占公司當前總股本的比例為8.10%,股份來源為首次公開發行前取得的股份。明陽智能稱,靖安洪大此次減持股份,是因該公司經營業務發展需要。
天眼查APP顯示,靖安洪大成立于2017年3月,江西知名企業江西洪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洪大集團”)間接持有靖安洪大50.94%股權,安徽省國資委間接持有靖安洪大43.54%股權。
2016年5月,明陽風電從紐交所私有化前夕,由洪大集團控制、安徽國資委間接持股的安徽中安,與有廣州國資委背景的蕙富凱樂以及上海大鈞簽署協議,將共同參與明陽風電的私有化及重組。根據協議,上述股東擬分兩輪向明陽風電提供投資款共14億元。
同年12月,安徽中安以3.38億元的價格,從明陽風電投資控股(天津)有限公司處受讓6871.11萬元的出資額,約合17.06%股權。經歷增資后,2017年3月,安徽中安再度將所持明陽風電20.86%股權對應的出資額,以11.47億元的價格轉讓給靖安洪大。幾乎同一時期,明陽風電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更名為明陽智能。
兩年后,2019年1月,明陽智能順利登陸上交所,參與明陽智能私有化的投資者靖安洪大、蕙富凱樂分別以16.69%、11.99%的持股比例位列公司第一、第二大股東。
得益于陸上風電“搶裝潮”導致的在手訂單增加及風機交付規模上升,明陽智能業績表現亮眼。上市當年公司營收凈利增幅均超過50%。同時,公司發布分紅預案,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0.78元(含稅),擬分配現金紅利1.08億元(含稅)。
然而,業績大增的同時,明陽智能的大股東卻紛紛選擇套現離場。
2020年2月,一年限售股解禁期剛滿,明陽智能連續發布兩次股東減持公告,靖安洪大、蕙富凱樂擬減持不超過8278萬股,占明陽智能總股本的6%。此外,公司第五大股東Joint Hero擬減持不超過1379.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該公司的實控人李媛系明陽智能子公司天津瑞能董事侯立軍的配偶。
減持屆滿,2020年9月,明陽智能再度宣布股東靖安洪大擬減持不超過8419.1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6%。蕙富凱樂、Joint Hero也接連發布減持計劃。
財經網注意到,2020年4月-2021年3月期間,靖安洪大、蕙富凱樂、Joint Hero已經合計減持公司20159.27萬股,減持金額約30.96億元。其中,靖安洪大、蕙富凱樂的減持金額分別為12.02億元、13.61億元。
據最新業績預告,2020年,明陽智能預計歸母凈利潤為11.8億元-13.8億元,同比增長65.6%-93.67%。而這并未影響公司股東退出的意向。
最新減持公告發出前,3月1日,蕙富凱樂也再度拋出新一輪減持計劃,擬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股份不超過3796.7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按當天收盤價20.71元/股測算,合計擬減持規模將超7.8億元。加上本次靖安洪大的減持計劃以及近一年來已經減持的金額,明陽智能合計將遭股東減持3.56億股,涉及金額或超60億元。
押注海上風電,喜中有憂
公開資料顯示,明陽智能成立于2006年,主營業務包括新能源高端裝備、兆瓦級風機及核心部件的開發設計、產品制造、運維服務、新能源投資運營。2010年,這家總部位于廣東中山的本土企業曾成功赴美IPO,募集資金3.5億美元,成為國內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風機制造商。
好景不長,由于三北地區風電消納能力有限,出現棄風限電,中東部地區施工難度較高,導致風電場建設項目周期拉長,國內風電新增裝機容量2016、2017年連續兩年下降。此外,自2014年起,國家發改委連續三次下調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影響風電投資意愿。
受此影響,2016-2017年,明陽智能風機業務收入分別同比下降6.53%、20.34%。加之股價在美股表現不佳,明陽智能于2016年7月選擇私有化退市。
盡管作為國內第三大風電整機制造商,“A+H”兩地上市的金風科技牢牢把握“頭號玩家”地位,遠景能源也以“黑馬”姿勢沖上第二名。據風能協會統計數據,2017-2019年,金風科技新增裝機市場占比分別為26.6%、31.7%、29.9%;遠景能源市場份額分別為15.4%、19.8%、19.2%;明陽智能則分別為12.5%、12.4%、13.5%。
陸上風電不占優勢、與前兩名差距拉大的情況下,扎根廣東的明陽智能借助政策優勢押寶海上風電,欲通過海上風電實現“彎道超車”。
2019年4月,明陽智能披露,其預中標“中廣核汕尾海上風電項目風力發電機組”兩個標段的機組項目,中標金額高達86.02億元。反映到財報上,2019年明陽智能新增訂單規模11.1GW,其中新增海上風電訂單規模4.2GW,同比增長169.7%;截至2019年底,公司海上風電在手訂單合計5.88GW,同比增長183%。
在海上風電“大兆瓦”潮流下,2020年7月,明陽智能發布11 MW海上風機,刷新了東方風電三峽集團聯合開發的10 MW海上風機容量記錄,引發業內廣泛關注。公司股價也從9元/股一路攀升,最高漲至今年1月的24.16元/股,實現翻倍。
不過,伴隨著明陽智能“出海”速度的不斷加快,政策鎖定的的并網時間的也日益臨近。2020年1月23日,國家財政部明確從2022年開始不再對新建海上風電項目進行補貼。海上風電目前0.85元/度的核準電價,約核每度電補貼0.4元左右,2022年后,上網電價將腰斬至0.39元/度。
“國補”退坡的同時,去年12月,廣東省率先發聲,計劃“十四五”期間新增海上風電裝機14GW,2022-2023年最多將投入61.5億元來扶持海上風電發展。其他省份暫未明確補貼態度。
海上風電平價風暴將至,業內企業尚存一定壓力。此前,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曾表示,到2025年,我國海上風電才能完全實現平價。在此期間,東方風電、湘電風能也加快其搶占海上風電市場席位的步伐。補貼退坡引發“搶裝潮”的同時,將一定程度上透支產業未來需求。
此外,“搶裝潮”也再度激起行業供應鏈之間的矛盾。據央視財經報道,目前,中國境內可以用于海上風電吊裝和基礎施工的船只有30余艘,據測算,全年最大吊裝容量僅為6GW,施工資源嚴重不足。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明陽智能斬獲2.7GW新增訂單,海上風機訂單占比40%,在手訂單躍居行業第一。然而,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其吊裝規模為5.64GW,仍排在第三位,市場占有率為10%,下滑6個百分點,或與海上施工資源緊張有關。
海上風電的發展距離平價仍有一段路要走。2021年海上風電有補貼時代徹底結束之后,押注“海上”的明陽智能前景幾何,仍是一個未知數;眾多大股東紛紛減持離席,對于明陽來說,也并不是一件好事。站在海上風電風口的明陽智能,仍有一段長路要走。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