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上、下調節功率1.2萬千瓦,用戶側負荷全程跟蹤調控指令,響應準確。”3月24日,全國首次萬千瓦級空氣源熱泵負荷動態調控試驗在威海順利完成。本次試驗對于加快電力系統向“源網荷儲”(發電、電網、用戶、儲能)協調互動模式轉變,提升新能源發電消納能力,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為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山東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和比重。因新能源發電具有波動大、“逆調峰”的特點,傳統“源隨荷動”模式難以滿足新能源發展需求,國網山東電力以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為目標,建設大規模源網荷儲互動管控平臺,推動實現“源隨荷動、源網互動、網荷互動、網儲互動”,不斷提升電網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
空氣源熱作為燃煤供熱有效替代,目前廣泛應用在熱電廠供熱區域以外的鄉鎮居民集中供熱,具備分鐘級快速調節能力,僅威海地區總規模達20萬千瓦,若能參與電網運行調節,其調節能力和社會經濟效益巨大。本次試驗,山東電網通過威海地區“源網荷儲”協同互動平臺,實現了對該類負荷資源的可觀、可測、可調、可控。
“在參與電網調節的過程中,我們利用峰谷電價差額安排生產用電,預計年節省成本10%左右,可以更加經濟、高效地滿足用戶供暖的需求。”參與本次試驗的企業負責人王洪偉說。
隨著空氣源熱泵、電動汽車(充電樁)等設施的快速發展,負荷側具備調節能力資源將逐步增大,國網山東電力將在自備電廠、儲能設施參與電網運行調節基礎上,利用市場化機制,引導負荷側可調節資源參與電網調控運行,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巨慧 通訊員 劉航航 牟金磊 報道)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