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氫能納入能源法征求意見稿,到氫燃料電池產業化示范應用提上日程,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鼓勵引導政策密集出臺,我國氫能發展呈現出新一輪熱潮,產業鏈發展不斷完善,利好消息頻傳。
2月22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兑庖姟防铮瑲淠芘c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列,再次助推了氫能相關產業鏈布局。
今年兩會上,“氫能”作為關鍵詞,繼續維持這幾年的熱度,被多名代表和委員提及。其中,不少議案和提案直擊當前行業痛點,為整個氫能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加強氫能頂層設計成為共同呼聲
“多地競相出臺氫能地方產業政策,在關鍵技術沒有突破、瓶頸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各地一哄而上容易造成資源浪費。”
“我國氫能產業尚存在缺乏國家氫能戰略、核心技術不足、氫能產品單一、技術標準與檢測體系滯后等問題。”
今年兩會上,關于氫能的聲音與去年相比更加務實與理性。如果說去年兩會代表委員主要建議的是加氫站建設,那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建議更多的則是氫能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
為了盡快形成統一的中國氫能戰略規劃,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建議,要從國家層面制定氫能戰略發展路線圖,明確階段性目標和分步實施的重點。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機制,明確牽頭主管部門,建立有力的跨部門協調機制,統籌氫能戰略落地實施。
目前,氫在中國仍被列為危險化學品,尚未納入能源管理體系,亟須在國家能源轉型藍圖中界定氫能的能源屬性,明確氫能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定位。
在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兼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看來,我國亟須建立氫能產業領導及協調機制,明確氫能發展的行業主管部門,研究發布國家氫能總體戰略及發展路線圖;建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國家能源局應盡快制定“國家氫能發展戰略規劃”,制定產業政策,完善相關監管法規與檢測體系,并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
加快核心技術突破實現自立自強
據調查,國內與氫能行業相關企業數量達2000余家,其中不乏部分央企。數據顯示,開展氫能相關業務或布局的中央企業已達26家,其中以電力、石油化工等能源類央企參與最多。
今年年初以來,國內主要石油公司紛紛定調新方向,規劃碳中和實現方案,加碼新能源產業布局,推進低碳轉型。
2019年,中國石油制定《綠色發展行動計劃2.0》,明確指出公司將致力于提高清潔低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加快發展新能源業務,布局全氫產業鏈。今年2月7日,中國石油首座加氫站——太子城服務區加氫站正式投用。據悉,今年有望再見證3座中國石油加氫站在河北和北京地區投運,未來還將在全國范圍投運加氫站50座;中國石化也將氫能全產業鏈作為公司新能源發展的核心業務,在氫能交通和氫基煉化兩大領域重點發力,推進氫能全產業鏈快速發展。
技術待突破,成本待降低。
我國現階段制氫、供氫等環節仍有許多技術挑戰,用氫成本也較高,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與日歐美相比,我國在氫能儲運和加注產業化整體滯后。壓縮氫氣與液態、固態和有機液體儲氫技術相對成熟,但產業化仍有距離。國內加氫站采用的氣氫拖車運輸方式,輸送效率較低。國外氫氣管道輸送技術相對成熟,日本、歐洲已分別建成2400公里、1500公里的輸氫管道。我國目前氫氣管網僅有400至500公里。與美國、日本等領先國家相比,我國氫能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馬永生建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氫能全產業鏈產學研聯合攻關,探索并推動氫能從制取、儲運到應用全產業鏈技術提升和突破,盡快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加大“綠氫”發展助推碳中和目標
當前我國面臨環境及能源安全雙重考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更是要求我國加快向清潔能源轉型。其中,氫能的發展正成為我國能源轉型的關鍵補充。
近年來,氫氣的環保倫理成為國際氫能產業的討論焦點——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獲得的“灰氫”并不“純凈”。
“灰氫”使用看似清潔,但只是將碳排放轉移到了上游,從汽車轉移到制氫工廠。數據顯示,每生產1噸“灰氫”,就會同時增加9至12噸二氧化碳排放。
目前,我國氫能生產主要依賴化石能源,消費主要作為工業原料,清潔能源制氫和氫能的能源化利用規模較小。國內由煤、天然氣、石油等化石燃料生產的氫氣占了將近70%,工業副產氣體制得的氫氣約占30%,電解水制氫約占不到1%。
實現碳中和路徑多樣,包括植樹造林、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等。其中最根本的必由之路,在于逐步減少化石能源比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使用可再生能源對水進行電解提取的氫,即“綠氫”,被視為解決資源問題和環境危機的途徑之一。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張明森建議,國家要研究制定相應政策,對于通過自建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作為企業主要電源的,以及自建光伏、風電并就地轉化成氫氣自用或外送的,可以適度放寬其準入門檻,并給予一定的稅收及政策優惠。如果是就地自產自用或是發電場與耗電裝置之間不超過一定距離的,還可以允許自建自營自發電場到用電生產裝置之間的專用輸電網。通過這些措施,推動這些高能耗、電耗企業率先使用可再生能源。
行業內專家認為,從地方實踐到頂層設計,需抓住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為“十四五”我國能源安全和新興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