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兩會提案 | 全國人大代表李寅:生物質能行業系列建議

2021-03-08 09:52:13 生物質能觀察

“關于著力解決生物質發電行業生存問題的建議”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我國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綱領性文件,是激勵各地各部門加快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對“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35年建成美麗中國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占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90%,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已經成為非水可再生能源的“三駕馬車”,成為能源向低碳轉型的十分重要手段。生物質能不僅能實現碳中和,還可以實現負碳排放(BECCS),“30˙60”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生物質能。我國發展生物質能解決了我國城鄉各類有機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問題,還實現了資源化和能源化利用,生物質能的環境、民生、零碳等社會價值更大于其能源價值。中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自然循環、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之路。

《意見》中對生物質能領域發展也提出了具體要求:1、推進工業綠色升級。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促進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2、加快農業綠色發展。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3、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增加農村清潔能源供應,推動農村發展生物質能。在北方地區縣城積極發展清潔熱電聯產集中供暖,穩步推進生物質耦合供熱。4、推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升級。加快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減少生活垃圾填埋處理。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3060”碳目標的制定,為我國生物質能產業本應迎來的第二個發展“窗口期”,給深陷困局的生物質能產業帶來了希望。當前,我國生物質能產業還沒有達到預期規模,產業還不夠成熟,仍需的政策繼續支持,談退坡還為時過早。相對于蓬勃發展的風電、光伏產業,生物質能產業投資熱情日漸衰退,這與技術、原料收集等問題關系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支持的穩定性和力度不夠。2020年以來,出臺的有關非水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質能有關的政策,引起了本行業及其上下游、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作為行業的從業者,為生物質能行業能夠健康發展,就相關政策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懇請即全面恢復農林生物發電補貼的優先支付

(一)截至2018 年年底,我國農林生物質發電裝機803 萬千瓦,僅占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2%;當年我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的總發電量為6700 億千瓦時,其中農林生物質發電量為356 億千瓦時,僅占5%。當年補貼總需求量約為130 億,不到補貼總需求量的7%。

(二)農林生物發電補貼在2019 年5 月之前一直都是優先支付的。因為農林生物質發電是唯一需要購買燃料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且燃料款需向農民即時支付。因此農林生物質發電恢復優先級是行業屬性決定,這才能體現公平。

(三)去年取消優先支付后,全國超過2/3 的生物質電廠己出現現金流斷裂,將導致企業債務違約及面臨倒閉的風險!因此,能否恢復農林生物質發電補貼優先級己關系到該行業的生死存亡!

(四)全國人大代表大會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實施情況的報告中指出:“生物質能開發利用對于改善民生、助力脫貧攻堅、保護生態環境等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應統籌考慮其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因而,恢復農林生物發電補貼的優先支付符合我國的政策導向。

二、保持農林生物質發電上網電價的長期穩定

為保持農林生物質發電上網電價的長期穩定,應對存量(含增量)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統一繼續執行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0.75 元(含稅),補貼年限不低于30 年。

(一)與光伏、風電不同,農林生物質發電不會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而實現單位造價有大幅度的下降,且燃料成本會隨著收購規模的增加而上升。

(二)正是因為上述原因,《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農林生物質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2010]1579 號)文件明確了:“對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實行標桿上網電價政策。未采用招標確定投資人的新建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統一執行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0.75 元(含稅)。”

(三)農業秸稈是數量巨大的、每年都必須處理的廢棄物!至目前為止,除生物質發電之外,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大規模消納秸稈的方式,且其作為燃料在電價中占比60%以上,若沒有補貼,生物質電廠將只能關閉,勢必造成大量的農業廢棄物無處可去!為建立農林廢棄物的長效利用機制,穩定產業預期,特此建議保持對農林生物質發電補貼政策的長期性,補貼年限不低于30 年。

三、保持上網電量全額收購

為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根據《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發改能源[2016]625號第二章第八條的規定,應繼續實施生物質發電項目上網電量由電網企業全額收購的既定做法。

四、緩收未收到補貼電價部分的所得稅

由于目前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嚴重,且拖欠最長的已超過五年。去年曾出臺政策允許電廠項目最長緩交三個月,但三個月后仍需正常繳稅,這等于被國家欠款遠超三個月但卻要先向國家交稅,讓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難以為繼。懇請貴委協調國家財政部對未收到補貼電價的部分帳面利潤,可緩交所得稅至收到對應的補貼電費時才繳交。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一條納稅人因有特殊困難,不能按期繳納稅款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批準,可以延期繳納稅款,但是最長不得超過三個月。

(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一條納稅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稅收征管法第三十一條所稱特殊困難:

1、因不可抗力,導致納稅人發生較大損失,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的;

2、當期貨幣資金在扣除應付職工工資、社會保險費后,不足以繳納稅款的。

五、生物質清潔供熱實行同煤改氣、煤改電同等政策支持

“加速實施發行政府債券方式解決可再生能源附加資金缺口的建議”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也在聯合國大會上向全世界鄭重承諾中國將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基本實現碳中和。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我國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綱領性文件,激勵各地各部門加快落實新發展理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全面向綠色轉型,這是解決我國社會發展、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美麗中國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可再生能源法》確立的補貼政策支持下,我國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成本大幅下降,過去10年間,我國風電成本下降了40%,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70%,基本達到平價水平。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實力不斷壯大,不僅為我國提早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可再生能源產業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019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吸引超過6000億元投資,創造出400多萬個就業崗位,貢獻稅收2000多億元,取得巨大經濟社會效益。

但近年來,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持續擴大,可再生能源補貼長期拖欠問題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不可承受之重。據估算,截至2019年底,補貼缺口累計超過2600億元,預計2020年底缺口將突破3000億元。當前已經到了補貼拖欠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這個時候也被視為是解決補貼滯后問題的最佳時機,有利條件是以收定支政策開始實施,全生命周期利用小時數已經確定,補貼需求總盤子已經封口,2021年起陸上風電和光伏將不再有新增補貼項目,2022年起海上風電國家補貼也相繼退出,因此,這個時候發行債券是解決可再生能源附加資金缺口是十分必要也是可行的。

一、補貼拖欠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

據財政部數據,2020年可安排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預算為923.55億元。以此為基數,根據社會用電量預計增長幅度5.5%測算未來年度補貼資金收入,按現行支付政策,優先撥付光伏扶貧項目、50kW及以下自然人分布式項目、公共可再生能源獨立系統、2019年采取競價方式確定的光伏項目及領跑者項目所需補貼,其他發電項目,不分年份和批次,統一按照等比例進行撥付。在上述前提下,2031年之前,風電、光伏項目,將只能拿到補貼總額的15%-20%。按這樣的支付比例,項目的電費收入難以支付貸款本息。

加之申報撥付流程繁瑣,補貼資金的發放周期較長。很多可再生能源企業陷入現金流枯竭的危險境地,特別是民營企業處境更加艱難,部分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因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償還貸款,出現了違約現象。一些金融機構因此收緊風電、光伏行業的信貸規模,進一步加劇了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系統性風險。拖欠補貼超過10億元的民企不在少數,最多的民企被拖欠金額超過百億元,累計拖欠民企補貼資金超過千億元。即便是央企也不堪重負。許多企業收賬款均超過了當期的營業收入,這部分欠款還都繳納了企業所得稅。

可再生能源補貼支付滯后,不僅將導致企業經營難以為繼,逐漸失去“供血”和“造血”機能,更有損政府信譽,使市場喪失投資信心。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健康發展,亦會影響到就業和社會經濟發展,不利于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六穩”和“六保”目標和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因此,這一問題必須在“十四五”之初得到解決,企業才能輕裝上陣,真正實現可再生能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當前是解決補貼拖欠問題的最佳時機

第一個有利條件是,自去年以來,多部委出臺系列有關可再生能源補貼發放辦法管理辦法、實施意見和操作方案,相應管理辦法和規定已經基本完善,今后的操作與執行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2019年5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2019〕882號);2020年1月20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財建〔2020〕4號)(簡稱4號文);同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20〕5號)(簡稱5號文);2020年9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印發了《完善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運行的實施方案》(發改能源〔2020〕1421號)(簡稱1421號文);2020年10月21日,財政部 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財建〔2020〕426號)(簡稱426號文);2020年12月31日,生態環境部頒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 (試行),并從2021年2月1日起開始執行。第一個有利條件是:需要補貼的項目數量已經收口,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準的陸上風電新備案的光伏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2022年開始,新核準海上風電項目,國家不再補貼。二是單個項目補貼資金也采取了收口辦法,按照4號文。426號文管理辦法,改變了之前按照實際發電量核算補貼的辦法,按“合理利用小時數”給與年度補貼資金,明確了各類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項目全生命周期內“合理利用小時數”的電量。這樣,每年需要的補貼資金和未來項目壽命周期內所需要的全部補貼資金量基本明確。所以說,補貼需求的總盤子已經封口。同時明確,全生命周期結束后,風電。光伏、生物質可以參與“碳排放權交易”,來彌補新能源企業收入的降低。

第二個有利條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各國都在呼吁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為疫情后時代的綠色復蘇計劃提供了契機。為應對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世界各國紛紛出臺經濟刺激計劃。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鄭重承諾的“30˙60”碳目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都為我國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綱領性意見。聯合國與相關國際機構一直呼吁全球推動綠色低碳復蘇,中國作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引擎,也提出了規模龐大的財政刺激方案。已明確表示對推動全球綠色低碳復蘇的支持。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綠色金融”政策穩步推進,在信貸、債券、基金等領域都有長足發展,資金使用成本也會大幅降低。

我國向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轉型的大政方針已定,需要補貼的項目和單個項目所需補貼資金基本框定,未來每年所需補貼資金就定死了,不存在“無底洞”,不存在“不確定性”。加上“綠色金融”政策穩步推進,為采取金融手段解決問題提供了絕佳時機。

三、發行債券解決可再生能源附加資金缺口是可行方式

發行“政府支持債券”或“政府支持機構債券”,通過市場化融資方式募集長期限、低成本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是解決目前可再生能源附加資金缺口的可行手段。這兩種債券具有政府支持屬性,有利于提振市場對于所發行債券的信心,有利于支撐較大的債券發行規模,而且我國也有類似的先例,比如“鐵道債,”以及“匯金債”。

根據目前補貼資金缺口匡算,2020年年底缺口將達到3000億元(有待進行精確統計)。建議先期發行3000億元規模,一次性兌付截止到2020年年底累計拖欠的全部補貼資金。作為“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和債券綠色屬性,參考同期國債利率,以及當前資金寬松狀況,發行利率有希望做到3%以下,甚至到2%。債券采取期滿償還的方式。每年只需要從“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拿出60億-90 億元支付債券利息,剩余資金支付當年補貼需求。等到所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補貼額度兌付結束,一次性全部償還債券本金。根據 “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的征收辦法,考慮到今后全社會用電量的增長,以及實現應收盡收,樂觀測算需要20年完成債券的償還。所以,債券的發行期限可定為20年。

一次性發行3000億債券,可以解決歷史拖欠問題。但未來一段時間內,每年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相對補貼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為徹底解決,可針對新增補貼缺口,滾動發行短期債券,如10年期500億元,則可保證每年足額支付補貼資金。這樣的話,初步測算,到2041年也可完成所有債券的還本付息。

“大力支持生物質能清潔能源供暖基礎設施升級的建議”

利用可再生能源供暖是我國調整能源結構、實現節能減排、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迫切需要,是完成非化石能源利用目標、建設清潔低碳社會、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質能不僅能實現碳中和,還可以實現負碳排放(BECCS),實現“30˙60”碳目標的離不開生物質能,發展生物質能事關我國環境安全、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隨著當前這個“小產業”的規模不斷發展,未來“巨人”將有力促進縣域、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形成縣域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新業態,將大力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和碳中和目標盡早實現。

一、我國當前生物質可利用量和生物質發電現狀

我國城鄉每年產生各類有機廢棄物(含農林剩余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泥、畜禽糞污、果蔬剩余物和工業有機廢渣廢液等)大約在63億噸左右,折合標煤約8億噸。其中,林業剩余物1.6億噸,農業剩余物9.8億噸,生活垃圾5億噸,生活污泥8000萬噸,畜禽糞污38億噸,工業有機廢渣廢液8億噸。

我國生物質發電領域裝機容量達到約2952萬千瓦,提供的可再生綠色電能約1326億千瓦時,可為1.3億城鄉居民提供一年綠色電力;處理農林廢棄物約9700萬噸,近147億元惠農支出惠及3000萬農村人口;生物質清潔供熱面積將近2.1億平方米,工業供熱約達到20億吉焦;處理城鄉生活垃圾達到60萬噸的日處理能力,1.3億噸的年垃圾處理量,可節約210萬畝土地資源;生物質能的發展已經可替代約7260萬噸標煤,減排CO2達1.9億噸;同時實現替代化石天然氣約1.3億立方米,替代約360萬噸化石燃料,可處理約200萬噸畜禽糞污。

當前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率不足5%。未來,若我國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率提高到50%,每年則可增加100億吉焦熱能(若折合為取暖面積約200億平米)、1.2萬億千瓦時電能、660億方生物天然氣和6000萬噸高品質有機肥。每年可替代4億噸標煤、1200萬噸化肥。年減排二氧化碳10億噸、二氧化硫960萬噸、氮氧化物300萬噸。同時,生物質能產業可拉動縣域社會投資3.6萬億元,解決240萬勞動力就業問題。

二、發展生物質能供暖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生物質能利用主要是以發電為主,其他非電利用方面發展較為緩慢。從“十三五”治理霧霾、防治大氣污染經驗來看,最難的環節是散煤替代。中國每年7.5億噸散煤消費量中,約2億多噸集中在縣域和農村地區。從現有各類替代散煤(生活和冬季取暖)手段的經濟性來看,生物質能供暖成本是最接近燃煤的,在生物質富集地區,生物質能取暖成本甚至低于用煤成本。供熱是關系民生、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問題。縣域、農村供暖一直是難題,縣域、農村地區采用生物質能供暖可就地取材,利用秸稈、畜禽糞污和有機生活垃圾,以產業化項目為依托,通過生物質熱電聯產、厭氧發酵生產沼氣及生物天然氣,可以很好地解決解決縣域、農村清潔供暖難題。

三、政策保障措施建議

1、制定專項財政支持政策。支持生物質發電企業進行熱電聯產改造,對改造企業給予投資支持,將供熱管網建設納入中央預算投資,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優先列入可再生能源附加補貼目錄,全面恢復農林生物發電補貼的優先支付。

2、保障生物質熱電聯產企業的發電量補貼資金及時到位。給予生物質熱電聯產以及成型燃料生產和供熱等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將原料收集加工機械納入國家農機具補貼范圍。生物質清潔供熱實行同煤改氣、煤改電同等政策支持。

3、對生物質供熱項目建設用地,按照社會公益事業劃撥使用。通過取消公用事業附加費、免稅等方式,降低清潔供暖成本。出臺差別化獎補政策,對積極滿足地方民生供暖需求、改造任務重、改造成效明顯、嚴格遵守環保標準等的地區項目,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4、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發展綠色信貸和綠色直接融資,加大對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績評價考核力度,積極探索融模式。將生物質供熱等清潔供暖項目列為政策性低息貸款的重點支持項目,對于為實施生物質供熱項目貸款的企業,適當延長相應項目貸款年限,下調貸款利息。支持生物質供熱項目通過綠色債券、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投資清潔取暖項目的技術研發。

5、優化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市場的制度安排,支持符合條件的清潔供暖企業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鼓勵已上市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配股等方式進行再融資,支持已上市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并購重組實現整體上市。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及由證券交易所備案的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等多種債務融資工具,擴大融資規模。

“關于將生物質能納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改革范疇的建議”

2021年2月19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意見”)等系列改革意見和工作報告。會議強調,要圍繞推動全面綠色轉型深化改革,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統籌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使發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上,推動我國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意見,會議強調,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關鍵是要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徹底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意見的頂層設計,是繼“30碳達峰 60碳中和”目標之后,我國生物質能產業又迎來的第二個發展“窗口期”。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強烈建議,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實施過程中,懇請有關部門將生物質能納入“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范疇。

一、發展生物質能定位

我國發展生物質能首先是為了解決我國城鄉各類有機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問題,其次才是資源化和能源化利用。生物質能的環境、民生、零碳等社會價值,要遠大于其能源價值。未來中國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將會走一條“農業-環境-能源-農業”綠色低碳、自然循環、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之路。

二、我國生物質資源潛力

當前,我國城鄉每年產生各類有機廢棄物(含農林剩余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泥、畜禽糞污、果蔬剩余物和工業有機廢渣廢液等)大約在63億噸左右,折合標煤約8億噸。其中,林業剩余物1.6億噸,農業剩余物9.8億噸,生活垃圾5億噸,生活污泥8000萬噸,畜禽糞污38億噸,工業有機廢渣廢液8億噸。當前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率不足5%。未來,若我國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率提高到50%,每年則可增加100億吉焦熱能(若折合為取暖面積約200億平米)、1.2萬億千瓦時電能、660億方生物天然氣和6000萬噸高品質有機肥。每年可替代4億噸標煤、1200萬噸化肥。年減排二氧化碳10億噸、二氧化硫960萬噸、氮氧化物300萬噸。同時,生物質能產業可拉動縣域社會投資3.6萬億元,解決240萬勞動力就業問題。

三、發展生物質能重大意義

發展生物質能事關我國環境安全、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隨著當前這個“小產業”的規模不斷發展,未來“巨人”將有力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縣域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新業態,將大力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和碳中和目標盡早實現。

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保障國家環境安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居住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優美的生態環境已成為城鄉居民安居樂業的最基本要求。對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各類廢棄物進行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從源頭根治廢棄物“五亂”(亂堆、亂扔、亂排、亂燒、亂埋),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剛性需求和基本著力點,也是各級政府向當地廣大民眾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之一。增加縣域清潔能源供應,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從“十三五”治理霧霾、防治大氣污染經驗來看,最難的環節是散煤替代。中國每年7.5億噸散煤消費量中,約2億多噸集中在農村地區。從現有各類替代散煤(生活和冬季取暖)手段的經濟性來看,生物質能取暖成本是最接近燃煤的,在生物質富集地區,生物質能取暖成本甚至低于用煤成本。同時,農村地區還可就地取材,利用秸稈、畜禽糞污和有機生活垃圾,以產業化項目為依托,通過厭氧發酵生產沼氣及生物天然氣,解決農村生產生活中氣源不足和用氣成本高昂問題。以山東省陽信縣農村四口之家,120平米磚混結構平房,冬季4個月取暖期為例,不含取暖設施建設成本和政府補貼費用,僅計算燃料成本:用散煤(約4500大卡)1.5噸、成本約1300元;用天然氣1800方,約4680元;用電1.2萬度,約6000元;用生物質成型燃料1.6噸,約1500元。治理農村面源污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國耕地由于長期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和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生活垃圾、畜禽糞污,造成了地下水體污染,土壤嚴重板結,有機質大量減少和糧食質量下降。以東北黑土地為例:解放初期,黑龍江黑土地黑土平均深度100厘米,有機質含量8%,經過近幾十年的過量施用化肥農藥,目前黑土深度只有30-40厘米,有機質含量2%,相對于黑土厚度減少了60厘米,有機質減少了6個百分點。土壤面源污染若不加以防治,將會對我國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構成嚴重威脅,還會造成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當中。而有機廢棄物(秸稈、畜禽糞污、廚余果蔬垃圾等)厭氧發酵后的沼渣、沼液是天然優質有機肥,沼渣沼液返田后,將增加土地養分,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固水、固氮、固碳能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三農”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關鍵還是要促進農村地區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對海量農林剩余物、畜禽糞污、有機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不僅使廢物變廢為寶,解決了農村環境、清潔用能和農民收入問題,而且可改變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形成新時代農村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模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不斷注入綠色動能。促進碳中和目標率先在縣域實現。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長期存在且發展不平衡,城市人均綜合用能強度是農村居民的3倍。城市基礎設施、生產生活配套設施相比農村更趨于成熟和完善。在實現碳中和難度上,農村要遠小于城市。生物質能的可再生、零碳屬性和沼渣沼液改良土壤后的固碳優勢(據有關文獻,完全施用有機肥的耕地,其固碳能力可達0.586噸/畝/年。若土壤有機質提高一個百分點,每畝地相當于從大氣中凈吸收17噸二氧化碳),將使縣域率先進入碳中和時代。

四、問題與挑戰

生物質能現有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近十五年,我國生物質能發展主要以發電利用為主,非電利用為輔。以發電為主的生物質能利用方式,需要國家每年給予一定電價補貼支持,且短期內補貼無法大幅退坡。加上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缺口越來越大,補貼拖欠已成為常態。當前,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累計拖欠生物質發電行業補貼達470億元。另外,單純生物質發電利用方式由于受到能源利用效率、電能附加值、可再生能源電價退坡和電力市場交易等諸多因素限制,以發售電為主要盈利模式的發展方式,在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形勢下面臨巨大挑戰,“十四五”亟需探索生物質能新的發展模式。

生物質能的環境、社會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我國發展生物質能主要是為了解決各類城鄉有機廢物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能源化利用問題。同時,也是為了給農林剩余物資源化利用找條出路,通過變廢為寶,適當增加農村居民收入。除了生物質發電,國家在電價中給予了一定補貼支持(對于生活垃圾,根據垃圾處理量,地方政府支付一定的垃圾處理費),在生物質能非電利用領域,無論在前端(廢棄物處理端),還是在后端(資源化利用端),沒有建立生物質能社會價值(環境、民生、扶貧和公共服務)普遍補償機制。這也是導致生物質能非電利用沒有形成規模,發展速度嚴重滯后的一個重要因素。

認識不到位。受傳統生物質能(土灶臺燃燒薪柴)“臟亂差”影響,整個社會,特別是各級政府對發展生物質能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個別地方認為生物質燃料是僅次于散煤的高污染燃料,采取限制政策。如:一線城市均把生物質成型燃料認定為高污染燃料,在所屬行政區域內禁止使用。生物質清潔供熱至今不能享受“煤改電”、“煤改氣”支持政策。之前廣東一些地方對合法合規生物質清潔供熱項目搞“一刀切”關停。

國家重視不夠,缺乏頂層設計。相比較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管理職能過于分散,農業、林草、發改、能源、住建、環境、財政等部委均有相關職能,是典型的“九龍治水”。這就帶來政出多門,部委間相互掣肘現象時有發生,政策執行效率低下,不能形成有效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的發展。如何在更高層級對生物質能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已成為“十四五”生物質能產業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例如:部分省份環保部門對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和生物質清潔供熱項目執行不合理的燃煤超低排放標準,使項目盈利水平大幅下滑,極大影響了能源主管部門對生物質能源的推廣利用。

五、建議

1、建議有關部門將生物質能納入“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范疇。

2、產業政策需處理好生物質能的社會價值與商品價值之間的關系。“十四五、十五五”在生物質能產業政策完善過程中,需要充分體現生物質能的環保、民生和公共服務等社會價值,這是生物質政策框架的核心和靈魂。

3、將“污染者付費,處理者收益”環境治理理念融入到生物質能產業支持政策中來。在有機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處理環節,向處理者支付廢棄物處理費,以充分體現生物質能的環境和社會價值。對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費用,統一納入當地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西部邊遠貧困地區,地方財政支出確實有困難的,可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

4、在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環節,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資源化利用項目只要符合當地環保和產業發展政策,生態產品供需關系和價格由市場決定。

5、各級政府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破除政策和市場壁壘,保證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后的生態產品(熱、電、冷、氣、有機肥等)能夠被市場平等消納。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提供)

“關于給予黑龍江省供熱老舊管網改造更大支持的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到心中的最高位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不僅是我們黨初心的體現,也是我們黨根本宗旨的體現。

城市供熱是關系民生、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問題,我國城市集中供熱事業迅速發展,供熱形勢總體良好,促進了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條件。但是,部分城市集中供熱管網仍存在管道老化、腐蝕嚴重、技術落后、浪費熱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等問題,影響了城市生產和生活秩序。

冬季供暖是我省冬季第一位民生,是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條件之一,黑龍江省地處高寒地區,冬季寒冷漫長,冬季平均氣溫-15℃至-20℃,最寒冷時達-40℃;供暖期為6至8個月,大興安嶺地區供暖期長達8個月,黑龍江省是15個北方采暖地區中最寒冷的省份。截至2019年底,我省集中供熱管網總長度25746公里,其中使用超過15年或不足15年但存在事故隱患的供熱管網6734公里,占全省管網總量的26.2%。這些管網早已過了更新改造期,腐蝕、破損嚴重,漏失率達到12%,造成供熱能源浪費,跑冒滴漏現象時有發生,經常發生供熱故障,造成停熱或低溫運行,嚴重影響居民供熱質量和正常生活。

2020年,黑龍江政府決定“利用3年時間改造完成全省現存供熱老舊管網”,黑龍江省啟動實施全省城鎮供熱老舊管網三年行動,省級財政安排抗疫特別國債20億元,全省完成供熱老舊管網改造2040公里,完成投資30億元。全省尚有4694公里老舊管網存量需要在2022年底前完成,資金壓力較大。

建議:明后兩年我省計劃改造剩余的供熱老舊管網4694公里,其中一級網約686公里,二級網約4008公里。按照一、二級網管網改造工程造價定額(一級網改造管徑DN500,每公里平均造價450萬元;二級網改造管徑DN200,每公里平均造價150萬元)計算,共需改造資金約91億元,其中一級網30.9億元,二級網60.1億元。我省自籌50%資金,建議國家財政、發改部門給予我省供熱老舊管網改造按每公里平均定額造價的50%予以資金補貼,即補貼資金46億元,有效解決黑龍江省供熱老舊管網改造資金緊張問題。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既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又有利于促消費穩投資、有效擴大內需,希望國家財政、發改部門全力以赴推進黑龍江供熱老舊管網改造工作,讓黑龍江的廣大百姓都能在寒冬里住上“暖房子”,真真切切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李寅,生物質能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