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2021全國兩會開幕,全國政協委員、光匯石油創始人薛光林提交了關于促進大灣區能源保障體系建設的提案,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全面開放油氣市場的進出口,促進大灣區能源保障體系建設,以及大灣區經濟的融合發展,也為國內能源行業的全面市場化改革提供試點經驗。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新的轉型發展時期,黨中央戰略決策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能源和化工行業來看,能源化工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除了油氣資源生產能力較為薄弱外,中國的煉化、煤化、化工產業規模已雄踞世界第一,同時中國還擁有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油氣需求位居世界前列,保障市場的效率以及要素資源的安全穩定供應至關重要。
近些年,國家油氣資源供應的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對國家油氣資源的安全穩定供應產生一定的影響,短期來看,國內油氣資源的生產供應能力離經濟發展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油氣資源的自主供應能力作為薄弱環節,是當前急需要補的“短板”。
薛光林委員介紹,以單純國內需求以及國內經濟大循環的角度而言,油氣資源不能受制于人,必須達到自主供應的長遠目標。從雙循環的角度來看,要確保能源供應安全,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必不可少。除了國內油氣資源繼續“增儲上量”,增加供應能力“補短板”之外,有必要構建以中國市場為中心的能源 “國際大循環”,通過油氣市場供給側改革,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暢通油氣能源領域“雙循環”,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能源領域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為國民經濟升級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實際上,國內油氣能源市場雖然經過多年改革,但包括上下游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依然存在“有形之手”的控制,國內油氣資源從生產到流通還不能以市場價值規律的標準去衡量,資源的流動更是談不上效率與公平。先不論國有主體的壟斷地位,單是成品油零售價格來看,依舊還是存在國家調控,雖然國內成品油的供過于求很明顯,但加油站的零售價格還是漲多跌少。中央及地方國企已經牢牢把控油氣電等能源領域的基礎設施,離市場化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么多年現行體制機制下形成的自然壟斷,要一下子全盤改革又談何容易。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三大制高點之一,經濟發達而且總量較大,能源消費也高。大灣區包含粵、港、澳三地不同的制度體系和市場運行體系,大灣區內的能源消費需求遠遠大于供應能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大灣區本身的市場化程度比起內地其他地區都要高,全面落實要素流動市場化改革具備非常良好的基礎。
縱觀我國油氣市場的現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契機,光匯石油創始人薛光林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全面放開油氣能源產品的進出口,促進大灣區能源保障體系建設,以及大灣區經濟的融合發展,也為國內能源行業的全面市場化改革提供試點經驗。
首先,必須要建立起統一的能源保障供應體系,要提高油氣儲備和供應能力,要實現灣區內以及周邊地區油氣儲運、管網設施的互聯互通,實現灣區內水路、陸路運輸的暢通,以及灣區與國內外油氣資源進出路徑的暢通,這需要三地政府協調統一互聯互通的運行機制。
其次,三地政府應在統一資源消費市場標準上有所作為,對能源消費產品的使用標準盡可能實現統一,比如燃氣使用、加油站銷售車用油等等,這樣可以優化產品供應鏈體系,實現成本最優和價值最大化。如現有標準不一致,應向其中最高標準靠攏。
第三,在大灣區試點油氣產品的全面放開進出口,實現油氣等能源資源在大灣區內的自由流通,利用香港、澳門國際化優勢,依托國內消費大市場,搭建油氣等大宗商品跨境期、現貨交易平臺,對接國際和國內資源,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充分利用國際國內油氣資源,保障大灣區能源安全供應,也為國內油氣市場開放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