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光伏企業來講,對于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做好企業本身,這是本分。在這個基礎上,要去回饋社會,要盡量多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對于正在努力推動的光伏事業,唐周敏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堅持做的。
農村,每當提到這個詞,我們首先聯想到的是幾畝地、幾只家禽、一對老人的一輩子。
光伏在中國發展雖有20多年,但要在老百姓“靠天收”的清單上再加一個光伏,這會讓他們覺得匪夷所思。
有媒體早前指出,我國農村屋頂可安裝面積約119.10億㎡,光伏裝機潛力約3.57億kW,發電潛力約3573億kWh。但實際上,這些屋頂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老百姓只有在秋收的時候用它曬曬糧食、蔬菜,這已經是能發揮的最大價值。
成熟的戶用光伏技術,大量閑置的屋頂,老百姓的守舊,讓許多像唐周敏這樣的光伏創業者不得不從長計議,思考農村戶用光伏如何破局。
破局:
改變可以改變的
2014年,唐周敏在“中國光伏第一城”合肥開始了他的光伏破局探索之路,“四縣一市”都是他的目標版圖。但現實很骨感,在家里,他的創業受到父母極力反對;在外,他們的業務廣受朋友、鄉親的質疑。
面對眼前的一道道阻力,他的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接受已經發生的,改變可以改變的。
他和他的團隊潛心分析了造成阻力的幾點原因:一是當地沒有可參考的成功案例;二是老百姓對光伏不了解;再者,黑心商以光伏名義設局圈錢,擾亂市場。據此,他們也制定了相應的“清障”計劃。
首先,唐周敏從無到有,在自己父母老宅的屋頂上建起一座3kW光伏電站,并網后第一天發了18度電,加上當時0.42元/度的補貼,這筆新增收入讓他的父母又驚又喜,也讓裝光伏能賺錢的消息在鄉鄰間不脛而走。甚至還有十里八鄉的人上門來看,以確定這是真事。
其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唐周敏和他的團隊定期入鄉搭臺科普,入村入戶交流,將企業元素與光伏科普的公益行動結合起來,既實現了光伏掃盲,避免老鄉再被欺騙,又能給有條件的農戶裝上高品質的光伏系統。
行得正,才能走得遠。唐周敏樹立品牌和品質意識,始終堅持誠信為本的質量管控原則,用一點一滴的行動影響老百姓對光伏設備品質的重視。“這一點少不了供應商陽光電源給予的支持,他們經常派駐專業人員給我們進行技術知識培訓,隨同我們入鄉科普,在業務范圍之外為我們和老鄉出方案、出主意。”
開拓:
陽光下的財富
5年間,伴隨著持之以恒的行動,有些農戶陸續開始接受這一新事物,從鄉村的上空俯瞰,一棟棟黑瓦屋頂上多了一抹抹藍色。
當一系列開拓行為成為習慣,則其不知不覺就成為撬動社會進步的泉源,尤其是面對突如其來的難題。
2020年上半年,一場疫情打亂了復工復產計劃,讓農村多了許多在家待業的青壯年人。與此同時,這場疫情也催生了人們對穩定收入的渴望。
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最新戶用補貼政策,建設規模達6GW,度電補貼為0.08元/kWh。
一邊需要開源增收,一邊是國家許諾的政策保障,讓“裝光伏”成為人們一拍即合的選擇。
此前在唐周敏的開拓下,一批先嘗到甜頭的老鄉,自發成為光伏代言人,接待鄉鄰鄉親到自家屋頂上看光伏電站的發電和運行情況。很快,光伏像香餑餑一樣在農村成為一種風尚。
采訪期間,筆者在唐周敏的帶領下,就近來到老吳家。
“小唐人不錯,如果要在屋頂上裝光伏,一定要讓他們來做!” 老吳對唐周敏安裝的光伏系統非常滿意,所以逢人就推薦。
“我家這5kW電站運行4年多了,年發電量最多時達5900多度,自己用不完還可以賣給電網。除了師傅常規巡檢,系統設備從未出現過任何故障,像這臺陽光電源的戶用逆變器運行穩定的很,平時我們都不管它,省心的很。”
基于良好的口碑,唐周敏的烈陽光伏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安徽區域最大的光伏貿易商,業務范圍從合肥的“四縣一市”輻射到全國,今年疫情下的業務銷量是去年的10倍之多。這些發展及數字的背后,是越來越多的閑置屋頂被利用起來,越來越多的家庭裝上光伏,用上清潔電力。
堅持:
未來任重道遠
走在鄉間小道上,唐周敏不時迎來老鄉的熱情招呼,“小唐,來我家坐坐,喝口茶”。而在六年前,這一幕是截然相反的。
曾經守著田畝和家禽的老百姓,如今又多了光伏這條生財之路,不僅日子好了,心情好了,眼界也被打開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一個正在崛起之大國領袖的初心,也是每個光伏人的決心。
“未來任重道遠,我們不僅要讓光伏進入百姓家,更要讓它進入千家萬戶!”唐周敏說道。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