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海岸線長,風能資源大部分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三北”區域(內蒙、山西、河北、新疆等內陸省份)及東南沿海地區。作為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規劃、項目管理、電價和補貼、并網運行等方面數十項政策的有效支持下,十余年來我國風電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截至2020年風電總裝機規模位居全球第一。2005年起我國先后規劃了蒙東、蒙西、甘肅、冀北等裝機規模在千萬千瓦左右的大型風電基地,自此風電大基地的概念應運而生,隨后經歷了野蠻生長、棄風困局、紅色預警、保障消納幾個階段,風電布局不斷優化,風電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經過多年探索我國已具備海上風電大規模開發條件,并建立了與之相適應的產業體系和制造能力,風電規模化發展再次成為我國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焦點。
大型風電基地起步,政策調控有序推進項目建設
“十一五”、“十二五”屬于我國大型風電基地的起步發展期。在此期間,我國陸續開始建設陸上風電基地,同時國內的風電發電裝備制造業無論是在技術研發還是應用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發展,產業鏈逐步健全壯大趨于完整。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九個大風電基地。
全國大型風電基地基本情況
伴隨著大型風電基地的建設,風電規模快速增長, "棄風"問題也越發凸顯。2016年全國平均棄風率17%,甘肅、新疆、吉林、內蒙古棄風率高達43%、38%、30%和21%。2017年起國家能源局每年年初定期發布上一年度風電投資監測預警信息,指導省級及以下地方政府能源主管部門和企業根據市場條件合理推進風電項目開發投資建設,已連續發布4年,在嚴格管控全國風電開發建設和統籌考慮市場消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受指標管理等約束,2016-2018年間風電年均新增裝機規模較2015年下降40%。根據最新的2019年風電投資監測預警結果,涉及多個風電大基地的地區除甘肅、新疆兩省預警結果為紅色、內蒙為橙色,其余均為綠色,“三北”地區陸續解禁。
特高壓外送及海上風電加持,風電基地進入新時代
棄鳳狀況得到改善后,五大發電集團及部分地方能源企業積極布局內蒙、甘肅、青海等省份的風電大基地,基地項目儲備豐富。根據現有風電基地核準情況統計,未來幾年內具有已投產外送通道的三北地區風電基地并網規模逐漸復蘇,江蘇、廣東等東南沿海的海上風電基地開發將成為行業新的增長點和動力源。從風電發展角度看,2020年前后我國風電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1)特高壓配套風電大基地項目;(2)已核準未并網的大型陸上、海上風電基地。
2010年江蘇東臺200MW海上風電場成為國家能源局海上風電第一批特許經營權招標項目,該項目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從小規模試驗示范向規模化發展邁進。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具有容量系數高、可大規模發展、消納能力強等優勢,據測算,海上風電年平均發電 3000 小時,且不占用陸地面積,開發海域廣,可建立風電基地形成規模效應。從消納角度看,東南沿海地區作為中國主要的電力負荷中心,電網結構成熟,具有明顯的消納優勢。江蘇、福建、廣東、浙江等沿海地區是海上風電開發的主要區域,上述各省制定了海上風電開發計劃,其中廣東規劃2020年建成投產20萬千瓦;到2030年底前建成海上風電約300萬千瓦。
在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的大背景下,風電行業再次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陸上大型風電基地及特高壓外送,海上風電集中連片開發是今后發展重點。從長期來看,能源結構低碳清潔轉型的大趨勢及風能獨特的優勢,風電產業繼續被看好,但近期能否快速發展,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與其相匹配的價格機制和市場機制;二是產業鏈成本下降的空間和速度。
作者:張晨雯 國家開發銀行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