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三型兩網,世界一流”的建設目標,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也提出了“數字南網”的戰略構想,“萬物互聯、人機交互”的新時代賦予設備企業新使命,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將為電力設備行業注入新動能。
“電網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領域也是技術和設備創新的重要領域。今年初,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在行業內率先提出了融合發展泛在電力物聯網和堅強智能電網,打造具有樞紐型、平臺型、共享型特征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聯網協同目標,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充分應用各種先進數字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個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推動電網功能、業務、管理全面升級。”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總信息師孫正運在近日召開的上海EP電力電工展上如是說。泛在互聯對能源電力裝備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給設備企業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將電力用戶及其設備、電網企業及其設備、發電企業及其設備、電工裝備企業及其設備連接起來,通過信息廣泛交互和充分共享,以數字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生產、能源消費和相關裝備制造的安全水平、質量水平、先進水平、效益效率水平。
深入挖掘數據價值培育新動能
“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核心是數據驅動,包含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四層結構。”孫正運介紹說,“感知層”主要解決數據采集問題,“網絡層”主要解決數據傳輸問題,“平臺層”主要解決數據管理問題,“應用層”主要解決數據價值創造問題。
為了加快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提出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即到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到2024年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包含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四層結構,充分應用“大、云、物、移、智”等等現代信息技術,全面實現業務協同、數據貫通和統一物聯管理,全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
具體來看,感知層,統一終端標準,推動跨專業數據同源采集,實現配電側、用電側采集監控深度覆蓋,提升終端智能化和邊緣計算水平;網絡層,推進電力無線專網和終端通信建設,增強帶寬,實現深度全覆蓋,滿足新興業務發展需要;平臺層,實現超大規模終端統一物聯管理,深化全業務統一數據中心建設,推廣“國網云”平臺建設和應用,提升數據高效處理和云霧協同能力;應用層,全面支撐核心業務智慧化運營,全面服務能源互聯網生態,促進管理提升和業務轉型。
“作為設備廠商,關鍵是要提出一些真正數字化、智慧化的產品,需要產品和設備在原有技術先進、質量可靠的基礎上更能適應‘三型兩網’的要求,包括先進的傳感器、通訊設備和管理層設備等。”西門子中國智能基礎設施集團配電設備與系統事業部總經理沈學軍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說。
中電科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力事業部總經理畢國春認為,泛在電力物聯網的提出,事實上是要實現電力系統發、輸、變、配、用各個環節的萬物互聯、人機交互,配電臺區是電網服務用戶的最后一公里,是實現深度感知、提升用戶體驗、優化運營的關鍵環節,更是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基石和關鍵所在。
電力設備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
“能源互聯網將重新定義電力行業,使得能源的需求更加多樣化,涵蓋電力、熱力、制冷、壓縮空氣、氫、可再生能源等多元要素,要求各種能源可以相互轉換、相互平衡、相互優化,并將大電網和微網有機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信息將作為一種新的要素,參與到能源生產和消費環節,通過統一存儲、調度、控制系統,實現風、光、熱、電、氣等各種分布式能源的多能互補,與公共電網靈活互動。”中國西電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寶林在11月15日召開的慶祝中國西電集團成立60周年大會——戰略與技術高峰論壇上表示,這些技術發展變革必將驅動產業發展不斷外延,為未來科技發展提出新的挑戰。
實際上,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為代表的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未來的電網將不再是單純的輸電載體,而將成為多能轉換利用的樞紐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平臺,成為友好開放、共建共享的能源互聯網。
一方面可以匯集各類資源參與電力系統調節,促進“源、網、荷、儲”協調互動,解決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帶來的系統運行難題;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能源供需精準對接和綜合優化,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服務需求,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同時可以深入挖掘海量數據價值,提高設備利用水平,催生新業務、新業態和新模式。
“未來對新一代電力系統具有全局影響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風能發電技術,高效低成本長壽命儲能技術,高可靠性低損耗電力電子和新型輸配電技術,新一代電力系統穩定分析與控制技術,安全高效低成本氫能生產儲運和應用技術,能源互聯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周孝信在11月16日召開的2019“東方電子杯”有獎征文活動頒獎典禮暨“泛在電力物聯網關鍵技術與應用”技術論壇上說。
新時代催生新科技,新征程呼喚新使命。在“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歷史背景下,“裝備制造+智能化+互聯網”讓電力設備不再是冷冰冰的機器,同時也為設備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