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匱乏,工業節水更有價值,除了認識要提高外,政策法律力度也要加強。節水領域的投資不能政府包辦,應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
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京津冀地區的水資源狀況更為嚴峻,長期處于嚴重超載狀態,是我國最缺水的區域之一。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科技部、財政部日前聯合發布《京津冀工業節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節水計劃》),要求力爭到2022年,鋼鐵、石化化工、食品、醫藥等京津冀重點高耗水行業用水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3%以上,年節水1.9億立方米。
水資源利用強度遠超安全警戒線
據統計,京津冀兩市一省以全國2.3%的國土面積、不足1%的水資源,承載了全國8%的人口、9.5%的工業增加值、近26%的鋼鐵產量。2018年,該區域用水總量為250.1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21.4%,工業用水占11.1%,農業用水占54.1%,人工生態環境補水占13.4%。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達到了106%,遠超過世界公認的安全警戒線40%,以至于大部分支流長期處于斷流狀態。
當地表水不足以支撐生產和生活用水時,地下水被大量開采。目前京津冀年均超采34.7億立方米,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已形成20多個下降漏斗區,超采面積達到5萬平方公里。而京津冀工業用水主要集中于地下水超采區,未來仍有剛性增長的需求。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呂軍帶領團隊長期關注工業園區的節水問題,并完成了工業用水管理創新的研究。陳呂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工業園區因進駐企業多、用水量和廢水產生量大,且廢水普遍具有污染物濃度高、組成復雜且波動較大、營養物質不平衡等特點,是工業節水和減排的重要載體。
京津冀工業用水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高耗水行業占比依然較大。據統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鋼鐵、石化化工、紡織、食品、造紙等高耗水行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為37.4%、39%和59.5%;河北的高耗水行業用水量占工業總用水量的70%以上。
陳呂軍說,調研發現,許多園區或企業管理者普遍認為用水成本在生產成本中占比很小,尚未控制從河湖、地下取水總量,對全過程水管理的認識也不到位,缺少從全生命周期角度來認識園區及企業工業用水的直接和間接成本,對潛在的水風險認識不到位。“因此,《節水計劃》將科學引導工業用水管理,推動一水多用,提高重復利用效率,將有效緩解園區和企業的用水壓力。”陳呂軍說。
技術普及、管理手段仍有提升空間
從整體看,京津冀地區的工業用水效率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2018年,京津冀工業用水量為27.8億立方米;全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41.3立方米,河北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13.9立方米,北京、天津的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均在8立方米以下。
隨著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工業節水技術進一步普及、節水管理手段日益完善,京津冀工業節水仍有一定的潛力可挖。于是,《節水計劃》在“主要任務”中,提出了調整優化高耗水行業結構和布局、促進節水技術推廣應用與創新集成、加強節水技術改造、強化企業用水管理、大力推進非常規水源利用等5大節水任務、13項具體措施,這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推進京津冀工業節水的主體工作內容。
陳呂軍說,對于用水企業,應引導企業開展取水、用水統計和三級計量的精細化管理,應用先進適用的節水技術,挖掘節水潛力;對于園區和流域,以綠色發展理念引導實踐創新,通過推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工業等措施,建設節水型園區,同時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園區經濟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特別是工業廢水具有排放集中,多源、多因子污染等特點,節水技術推廣應用與創新集成,應與污染物的統計監測、高效去除、污染溯源及精細化管理等相協調。這樣一來,在工業園區和企業中,節水協同治污的技術將具有廣闊的前景。
《節水計劃》在“保障措施”中提出,鼓勵金融機構為企業節水改造提供便捷、優惠的擔保、信貸等綠色金融服務支撐。對此,長沙市海綿城市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劉波表示,“應建立節水基金,引進社會資本,發行節水債券,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升級,解決好節水資本動力不足的問題,推動節水產業發展;鼓勵工業生產環節的水資源重復利用,不僅是一次循環利用,而要強調多次循環利用。”
為非常規水源利用提供科學參照
據初步統計,我國工業節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萬億元級別。不過,劉波說,目前,與工業生產緊密相關的地理空間,如園區、廠區、廠房、車間、生活區的雨水資產管理問題長期沒有得到重視,應建設海綿園區和廠區,充分利用雨水資源作為生產和生活用水。
《節水計劃》也提出“大力推進非常規水源利用”,鼓勵利用海水、雨水、礦井水和再生水等。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楊進懷說,目前,北京實現工業用新水零增長,全市再生水用量占總用水量比重超過四分之一。
“拓展非常規水源,具有增加供水、減少排污、提高用水效率、實現工業水資源循環利用等多重作用,特別是對建設節水型工業園區,意義重大且有較高的可行性。”陳呂軍說,這將有效緩解工業水資源短缺的狀況,優化工業水資源利用結構,減輕水資源壓力,是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抓手;加強非常規水源的開發利用還是實現節水優先、系統治理的重要手段。
“工業園區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基礎設施共享,通過充分利用園區的能源和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優勢,通過水能統籌,利用生產的余熱來干化處理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并能源化,同時,污水處理廠出水作為非常規水資源在園區拓展應用,有利于提高資源能源效率、污染治理能力和節水效率。”陳呂軍說。
但在實踐中,拓展非常規水源還面臨許多問題,如法規制度與激勵政策尚不完善,非常規水源利用的統一配置還較缺乏,園區資金投入不足、監管不到位、標準體系有待完善等。陳呂軍表示,《節水計劃》的發布為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法規制度與政策的完善提供了科學參照,為其開發利用的業務基礎及技術實力的形成提供了保障,推動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技術的集成與示范。
“京津冀地區水資源匱乏,工業節水更有價值,除了認識要提高外,政策法律力度也要加強。而且節水是全社會的事,不是政府一家的事,節水領域的投資也不能政府包辦,還得政府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劉波建議,應細化考核指標,分行業、分企業以及指定時間的考核和整改,并動用稅收、法律手段強制調控,獎懲到位;還應建立第三方以及公眾參與監督、評估、考核的監測平臺,實時發布行業、企業節水進展和考核排名情況,并納入企業綠色考評體系等。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