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跡象表明,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正摁下“加速鍵”。
由于當前各地土地價格普遍呈現上漲趨勢,造成垃圾填埋的成本走高。加之土地供應收縮、垃圾大量填埋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等因素,垃圾焚燒取代垃圾填埋成了多地應對“垃圾圍城”的主要方式。
實際上,“吃不完”的垃圾是垃圾焚燒廠不管垃圾分類還是不分類,都能從容面對的原因之一。清華大學垃圾分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梁立軍介紹,自1979年以來,我國的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8.98%的速度增長。僅是大、中城市的垃圾產生量已經超過2億噸,還有1500多個縣城產生接近0.7億噸的垃圾,以及暫無準確統計數據的村鎮垃圾。
垃圾焚燒發電有多火?來自國家統計局的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2017年,逐年增長的垃圾焚燒產能增長速率高達88%,衛生填埋無害化處理僅為12%。僅在2018年,全國共有超過80個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共開招標,全年新增垃圾焚燒發電處理規模近10萬噸/日。也就是,平均4.2天開標1個項目。
作為國內生活垃圾最主流的處理方式,焚燒發電也是鏈條最成熟、規模最大的環保產業之一。從垃圾焚燒產能分部來看,截至2018年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多集中于華東、華南板塊。其中浙江、江蘇、廣東三省垃圾焚燒產能超過3萬噸/日,而青海和西藏尚無垃圾焚燒項目。經濟相對發達的華東地區發展規模則占到全國垃圾發電總裝機容量半壁江山。
“吃飽”之后,行業能不能“吃得好”?依靠垃圾發電補貼和處理費補貼,焚燒廠早已走向資本化運營道路。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的盈利方式,一個是垃圾處理費,另一個是通過余熱發電產生的能源費用。按照此前印發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的通知》,每噸生活垃圾上網電量280度以內部分,執行全國統一垃圾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0.65元(含稅)。
在環保標準趨嚴的背景下,未來我國垃圾焚燒產業快速增長,將成為行業主流。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中提到,至2020年底,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將達到50%以上。這意味著,其規模較‘十二五’末期將實現翻番。經測算,如果每噸上網電量提升20度,焚燒企業凈利潤有望增長8%—12%。隨著焚燒技術的突破,對于焚燒廠來說,無論什么樣的垃圾都不會有太大的處理難度和成本變化。
預計到2020年,我國生活垃圾焚燒無害化處理產能將超過58.69萬噸/日。全國目前在建、擬建的垃圾發電項目超過400個,若按“十三五”規劃目標來算,這些項目將在今明兩年迎來集中落地。且每個項目都是經嚴密計算,結合當地垃圾產生情況而確定的,基本不存在“吃不飽”擔憂。這也讓越來越多的市場力量開始聚集在垃圾焚燒發電行業中,進行著“能者割據”的產業競爭。
也就在同一時期內,垃圾焚燒總市場規模將達到2400億元。其中,垃圾焚燒發電設備、工程及運營總市場規模將達到3120億元,投資建設端空間接近1000億。以鍋爐設備為例,原本主要服務于火電行業的發電鍋爐制造開始轉向為垃圾發電項目供應設備,鍋爐產能得到化解和轉移。包括上海電氣、東方鍋爐、華光股份、杭鍋集團在內的機械復式爐排爐以及循環流化床焚燒爐業務或將率先迎來利好。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