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沼化。泗陽縣臨河鎮王三莊村是江蘇省著名的“沼氣村”,說起沼氣的好處,村民王巧紅滔滔不絕:“俺家這個沼氣池,國家補貼將近3000塊錢,自己才拿200多塊錢,田里的麥草都在里面,產出來的沼氣足夠照明做飯,一年少說也能節約電費千把塊,沼渣還能用來下地,每年省下三五百塊買肥錢不成問題。”據該縣能源辦主任陳東林介紹,泗陽縣把發展沼氣列入全縣100項重點民生工程,積極推廣“一池三改”新技術,把沼氣建設與改廁、改廚、改圈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變廢為寶,又美化環境。目前全縣用上沼氣的農戶超過14200戶,遍布全縣16個鄉鎮的101個村居,全縣還有26個大型養殖沼氣項目,沼氣使用率達到100%。筆者在該縣愛園、南劉集、王集等鄉鎮采訪時發現,沼氣施工隊正在加班加點施工,爭取在雨季到來之前完成全縣今年600戶沼氣池、1個秸稈沼氣集中供氣站建設工程。沼氣在美化農村環境同時,還延長了產業鏈,實現了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全縣目前已有“豬—沼—果”、“豬—沼—菜”、“豬—沼—魚”等10多種綜合利用模式,戶均增收1650元。
秸稈電化。在位于該縣經濟開發區的泗陽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筆者看到,一捆捆小麥秸稈隨著輸送帶進入鍋爐,兩臺15兆瓦發電機組正在滿負荷運行發電。據該縣農委負責人介紹,生物質發電是泗陽綜合利用秸稈的重點項目之一,這個項目由江蘇省國信集團建設,總投資3億元,占地面積為155畝,擁有兩臺75噸/小時燃秸稈中溫中壓鍋爐,全部采用國內自主設計、研發設備,以軟質稻秸稈、麥秸稈等可再生能源秸稈作為主要燃料,年消耗秸稈20萬噸,年運行超過6600小時,年消耗小麥秸稈約22萬噸,年發電量約為2億千瓦時,年創產值1.3億元,實現利稅1020萬元,滿足了泗陽縣城對電力供應的需求和經濟開發區工業生產所需熱源。生物質發電項目還帶動了“秸稈經濟”的發展,全縣發展秸稈收儲站點16個,新增秸稈經紀人1120個,這些秸稈經紀人將收購的小麥秸稈集中到收儲點,然后統一運送至泗陽生物能發電廠,形成了麥草“收—儲—運—發電”產業化格局,生物質發電每年給秸稈經紀人帶來直接收入5100多萬元。
秸稈氣化。5月20日上午11點多,正是該縣新袁鎮新集村農家做飯的時候,要在往日,村莊上空早就飄起裊裊炊煙了。而今天,村里新建的秸稈氣化站正式運行,300多戶農家主婦只要一擰秸稈氣化爐開關,就可以很快將飯菜做好,過上“一人燒火、全村做飯”的新生活。縣能源辦主任陳東林告訴筆者,新集村“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是縣委、縣政府2010年的100項民生工程之一,總投資200萬元,其中省財政補貼100萬元,縣財政補貼40萬元,村里承包人自籌60萬元。目前,全縣已建成像新集村這樣的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3個,每個秸稈氣化站最多可以供應400個農戶用氣,年可消化小麥草320多噸,相當于一個村收獲的小麥秸稈總量。按照1斤麥草產1立方米秸稈氣、每戶一天用5立方米氣計算,300戶人家一天有1500斤秸稈就足夠用了。說起秸稈氣化的好處,正在做飯的村民袁秀梅打開了話匣子:“過去燒草做飯,煙熏火燎,穿不出干凈衣裳。后來買了煤氣,可我又怕聞那氣味,最煩心的是我們年齡大了,腿腳不方便,煤氣用完了還得請人去充氣。”袁秀梅接著說:“現在用上秸稈氣,干凈衛生,沒有氣味,花錢不多,不用充氣,用起來方便,比燒秸稈燒煤氣強多了。”據悉,該縣今年準備在八集鄉前蕩村、臨河鄉馮莊村、眾興鎮姚圩村新上秸稈氣化項目。
秸稈固化。在三莊鄉邵道村秸稈固化加工廠,工人正在把加工好的棒狀“秸稈煤炭”裝車外運。據三莊鄉鄉長胡永豐介紹,這個秸稈固化加工廠年加工“秸稈煤炭”能力在2000噸以上,年利用消化小麥秸稈4000噸,由于“秸稈煤炭”經濟實惠,因而產品供不應求。為了擴大“秸稈煤炭”生產規模,加快綜合利用小麥秸稈步伐,該縣通過招商引資的辦法,吸引浙江客商在南劉集鄉投資建設“宿遷市英之杰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秸稈固化加工,生產塊狀、棒狀秸稈固化燃料,供應給食堂、賓館、浴室、鍋爐使用。該項目建成后,可新增利用秸稈10000噸,年產秸稈固化燃料5000噸。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