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承辦,為期一周的第十四屆“清華大學建筑節能學術周”落下帷幕。在這次以“公共建筑節能”為主題的節能學術周上,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主任江億院士做了題為“對我國能源革命的思考”的報告,該報告一經發布,就迅速引起各界關注。有媒體將這一報告的關鍵主張提煉為“應盡快停止發展燃氣熱電聯供和冷熱電三聯供”,對此,江億院士向記者表示,這一陳述脫離前后語境,有斷章取義之嫌。
節約寶貴資源 不可大力發展天然氣供暖
一刀切式的停止發展燃氣熱電聯供和冷熱電三聯供,是對該報告的誤讀。江億院士指出,天然氣電廠是很好的靈活電源,應該“好鋼用在鋼刃上”,在電力調峰上用好天然氣。而對于北方供暖的熱源方式革命來說,燃氣熱電聯產并不合適,不僅增加電網峰谷變化,還占用寶貴天然氣資源。因此他才在報告中提出了“北方不可大力發展天然氣供暖,更不能大力發展天然氣熱電聯產”的觀點。
把節能當作第一能源,如何在“以用能總量為導向”的思路下,做好既有建筑的節能運行和節能改造?如何在“以能耗數據為導向的全過程管理”機制下,做好新建建筑節能?如何協調“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節能減排之間的關系?在本次節能學術周的清潔供暖公開論壇上,江億院士重點談及供熱領域中的能源問題,并對我國能源革命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分析。
他認為,我國能源現狀“富煤缺氣少油”,而當出現嚴重霧霾時,會發現主要的污染物是氮氧化合物。所以不能簡單地把霧霾歸結于煤的使用。從國際油氣市場狀況進行分析,天然氣不是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最終途徑,只有靠“能源革命”全面發展可再生能源與核能,才能解決能源安全、大氣污染和低碳發展三大問題。
建筑密集程度 決定北方清潔取暖熱源方式
此次節能學術周發布的《2018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以公共建筑為主題,報告開篇就對中國建筑能耗的基本現狀進行了分析。其中涉及清潔取暖的多種熱源方式,及怎樣選擇和組合熱源方式以實現清潔和經濟的供暖、熱電協同,緩解目前冬季的棄風棄光現象。報告指出,這一問題的關鍵取決于被供暖建筑的密集程度。
針對高密集度的城鎮建筑,我國北方地區中等以上城市都已建成較完善的集中供熱管網,其80%以上的建筑都可以與城市集中供熱管網連接。這就使得這些地區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的熱電廠資源,通過熱電聯產的熱電協同改造,增加北方電網的靈活性,在保障為建筑提供熱量的同時,實現電力輸出的靈活調節。
而針對低密集度的鄉村建筑,集中供熱網的投資高,運行效率低,因此應發展散的供熱方式。除了個別利用工業余熱和生物質能的供熱外,最現實、高效的和可操作的方式就是分散的空氣源熱泵方式,這也是北京郊區經過多次反復后最終作為清潔取暖方式而大量推廣的主導方式。
此外,熱泵熱風機還可以按照“需求側響應”方式運行,在電力部門的統一協調下,通過互聯網技術統一調度,在保證供暖需求的前提下,參與電力調峰,在實現農村清潔取暖,改善生活狀況的同時,為破解電力系統的難題、緩解棄風棄光現象找到一條新的途徑。
做好建筑節能 亟待相關措施更趨科學嚴格
江億院士強調,要實現我國北方清潔供暖,除了技術路線,在政策機制方面也需要有重大改革。供熱企業方面,雖然對于一次網的保溫和管理相對較好,但是大量的二次網跑冒滴漏現象使得耗熱量較高,而由于產權不明,相關企業不得不為此買單。
除此之外,對于熱計量而言,分戶供暖并不可取,應該盡量以樓棟或者熱力站為單位進行熱計量。他強調,降低回水溫度是未來供熱系統的大趨勢,要通過協議溫度定價機制來激勵熱企和熱源廠共同投入,使得二者都具有積極性。
數據顯示,建筑的運行能耗大約為全社會商品用能的三分之一,是節能潛力最大的用能領域。近年來,我國建筑節能標準不斷提高,城鎮新建建筑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比例基本達到100%、民用建筑面積比重超過40%。
可以預見,我國建筑節能將從要素驅動轉向為效率驅動,從補貼驅動轉向為效果驅動,更加注重能源行業的轉型、增效與供給側改革,更加強化對建筑能耗的總量、強度、效率等目標控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中國建筑節能將在新時代邁向新征程,迎來新發展。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