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是歐美公認大衛(wèi)•哈維筆下“最危險”的一本書,也是北京大學教授韓毓海眼中一本“催人淚下”的經濟學著作。工業(yè)革命以來近250年來的令人眩目的工業(yè)革命與經濟增長,是英國人首創(chuàng)并將永續(xù)是人類社會的常態(tài)嗎?是什么導致了全球市場經濟人口長期失業(yè)問題?是什么讓歐洲和日本經濟陷入衰退旋渦?是什么導致中國和印度和其他金磚國家以及發(fā)展中國家的在美聯(lián)儲減息加息中蹣跚前行?
在21世紀的今天,在2008世界金融海嘯沖擊下,全球900多個城市發(fā)生占領華爾街運動(中國香港也未能幸免),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1%的人占有50%的財富成了世界普遍現(xiàn)象并日益加劇,應該如何重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如何評介并批判《21世紀的資本》(中信出版社標題誤譯為《21世紀資本論》)?
在西方社會,資本主義如同人們早已耳熟能詳?shù)脑醋怨畔ED的邏輯,極少有人思考其正確與否并提出質疑。但了解資本主義的成敗優(yōu)劣因素,了解全球化的利弊,對了解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各國經濟未來和全球經濟走向,從而使中國經濟或其它國家經濟避免因此受到的巨大傷害至關重要。
在這本書中,大衛(wèi)•哈維用自己的深刻洞察揭示了資本引擎的隱藏的運作方式——以及可能將資本主義引向滅亡的17大核心矛盾。這17大矛盾是:一是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二是勞動的社會價值與它的傾向表現(xiàn)形式,三是私人資產與資本主義國家,四是私人占有與公共財富,五是資本是一種過程還是一種東西?六是生產與實現(xiàn)的矛盾統(tǒng)一,,八是技術、工作與人的可棄性,九是分工,十是壟斷與競爭:集中與分散,十一是不均衡的地域與和空間發(fā)展,十二是收入與財富的不平等,十三是社會再生產,十四是自由與控制,十五是無止境的復合增長,十六是資本與自然的關系,十七是人性的反叛:普遍的異化。細讀哈維的議論方式令人想起著名哲學家康德的4個悖論(兩律背反),但又覺得有所不同。例如,壟斷與競爭的矛盾即是,凡是自由競爭,競爭個體之間的終極目標是壟斷即打倒或兼并一切對手,但一形成獨家壟斷則窒息競爭而有損全社會利益并陷入停滯,各國先后制訂反壟斷法以促進競爭。
在對當今世界發(fā)生的一切做精辟描述的同時,當代《資本論》最權威的研究者大衛(wèi)•哈維,在本書中揭開了資本主義核心矛盾——如以超出投資的手段積累資本的驅動力;其利用節(jié)省勞動力的新技術,并因此造成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被剝奪;以及其掠奪自然直至毀滅自然的沖動。這些矛盾與壓力造成:全球人口長期失業(yè)問題,歐洲和日本經濟的陷入衰退旋渦,以及中國和印度和其他金磚國家的蹣跚前行。
短期內這些矛盾不會產生毀滅性破壞:歷史上資本主義不斷在新面具下重組自身,并由此產生危機。但是長期來看,資本主義能否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下繼續(xù)生存?哈維認為種種跡象不容樂觀,并且表象具有欺騙性,許多資本矛盾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得到控制,而另一些則威脅到了資本體系的核心。本書提出了理解世界的方法,并且為邁向更為公平﹑理性和可持續(xù)的社會提出了17個綱領性的建議。
高擎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的地理學家和人類學家大衛(wèi)•哈維(David Harvey)也出版了新書《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Seventeen Contradiction s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考查資本主義內部伴隨資本流動而存在的矛盾。哈維認為,雖然資本主義因其內在矛盾而具有恢復能力,但這種矛盾也蘊含著系統(tǒng)風險的因子。
哈維長期以來被視為全球重要的思想家和批評家之一,他如今是紐約城市大學人類學和地理學教授。在《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中,他以地理學家的嚴謹解釋了資本站不住腳的各種因素,剖析了資本如何造就一個不平等的、危機四伏的系統(tǒng),以及目前資本主義世界內在邏輯的謬誤,并試著展望人類社會在后資本主義時代的發(fā)展。這本書代表了哈維長達40年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生涯的升華。在一個很多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可以丟進故紙堆的時代,這本書無疑來得正是時候。太多人用錯誤的方式解讀和引用馬克思,哈維對此深感厭倦。他對于新作是這樣定位的:很多人問"馬克思這家伙究竟是誰",這本書就是寫給有此疑問的人看的,所以它足夠簡單。
哈維的新作其實接續(xù)了他一直以來從地理學開始的研究??死舜髮W地理學教授理查德•皮特(J.RichardPeet)認為,1960和1970年代,哈維幾乎以一臂之力激活了一個老邁的地理學專業(yè),并奠定了他在地理學研究中的左翼立場。哈維的《地理學解釋》(Explanation in Geography,1969)是地理學領域重要的實證主義著作。此后的《資本的限制》(The Limits to Capital,1982)被廣泛翻譯和重印。而在《后現(xiàn)代性的條件》(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1989)中,多學科的研究實踐更是極大推動了哈維博大包容的國際學術聲譽。這也表明歷史、地理學說在人文科學中的重要地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哈維在劍橋大學受過系統(tǒng)的地理學訓練,70年代他來到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身處巴爾的摩的城市現(xiàn)實中,他深感自己所受的傳統(tǒng)社會科學理論訓練對自身產生了重重限制,因此逐漸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興趣。哈維曾在一份提交給政府的有關住房問題的報告中借鑒了《資本論》中的觀點。他對于馬克思有關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矛盾分析深感共鳴,也十分認同馬克思的觀點:資本的運行總是伴隨著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從未被解決。這份報告深受好評,而政府并不知道觀點來自《資本論》。
在此之后,他的著作關注城市、政治、經濟和資本主義等問題。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經濟學教授羅伯特•波林(Robert Pollin)非常推崇哈維的《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2005)。該書講述了40年來的政治,而不是凱恩斯主義,提出了公共部門以當下盛行的自由市場理念限制了民營企業(yè)的觀點。波林認為哈維是思想界的巨人,但他對哈維的看法在保守的經濟學界顯得另類。有些經濟學家知道哈維很重要但從未讀過他的書,更多的根本不知道哈維是誰。波林認為,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經濟學家的關注重點,并不代表哈維的著作不好。"哈維毫無疑問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但在美國的文化中,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就意味著被習慣性忽略。哈維在歐洲和南美洲吸引了廣泛關注,而在"主場"美國,他的名字往往只出現(xiàn)在不起眼的左翼場合。哈維曾戲稱:"我在BBC露過臉,但是從未在NPR上過節(jié)目。"在他看來,在美國主流媒體以任何形式談論馬克思主義仿佛都是禁忌。
《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誕生于一個恰當?shù)臅r機,或許能將哈維推介給更廣泛的受眾。奧巴馬總統(tǒng)將應對收入不平等問題放在年度議程首位。年輕的知識分子也通過最近的金融危機逐漸走向成熟,又重新回歸到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本杰明•孔克爾(Benjamin Kunkel)在其討論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新書中,專門辟出第一章介紹哈維的思想。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一位博士認為,如果要選一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解釋者,他會選擇哈維,因為哈維"具有將馬克思著作進行清晰解讀的天賦"。在最近結束的美國大選中,社會主義傾向濃烈的桑德斯在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競選中輸給了希拉里,而希拉里最終在總統(tǒng)選舉中輸給了川普,或許表明變革、革新甚至革命將成為歐美未來的政治走向(包括英國脫歐、意大利公決總理下臺、法國總統(tǒng)宣布不追求連任等等)。
相比過去,如今的美國已經為質疑資本主義的聲音提供了一定空間,這一點從最近《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作者、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ThomasPiketty)在美國的人氣可見一斑。這本書強調了不平等是資本主義的大勢所趨,并批評了經濟學家們專注于純理論的研究取向。哈維贊賞皮克提在經濟研究中"帶回了些許人文主義的傳統(tǒng)",但他也指出,該書過多地注重由資本本身造成的不平等,而忽視了不平等的復雜根源。
他認為:"有關財富和收入不平等的歷史,皮凱蒂搜集了令人吃驚的材料。但此書的一個缺陷在于,讀者無法從中得知2007年和2008年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雷曼兄弟會破產?金融危機從何而來?"而在其新書中,哈維試圖說明的是,資本存在多面性,蘊含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多種矛盾。
《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從引發(fā)2008年金融危機的事件說起: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存在矛盾,尤其在房地產領域,由于房產成為投機嚴重的領域,很多人實際上由此被剝奪了家園。隨著敘述的展開,哈維指出,由于資本總是尋找各種新領域,隨后涌入逐利,交換價值逐漸限制和主導了越來越多必需品。因此,許多曾經由國家免費提供的使用價值都私有化和商品化了,包括住房、教育、醫(yī)療保健和公共事業(yè)等,不僅在美國如此,世界上很多國家也如此。政治總是在兩者之間選擇,或選擇一個為富人提供周到服務的商品體系,或選擇一個專注于為全民生產和公平提供使用價值的體系。
書中還提到其余的資本主義矛盾,比如:貨幣價值,尤其是當它未與任何確切的金屬價值相關聯(lián)時;資本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資本總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和生產力的提升而勞動者總是尋求生活質量的提高;資本所浮夸宣傳的自由和現(xiàn)實之間的裂隙,這對窮人而言尤其影響深遠。
哈維在書的最后討論了"危險的矛盾":資本總是對復合增長有無盡的需求,而長此以往,因經濟增長而被破壞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便會反過來報復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在最后一章"普遍異化(universalalienation)"中,哈維批評了限制有意義的工作并鼓吹無聊的消費主義的負面推動力。盡管存在各種矛盾,資本還是可以幸存,其幸存的方式就是堆積越來越多的負擔,具體形式包括:階層不平等,環(huán)境惡化,人類自由的限制等。
問題的關鍵在于,人類的方向究竟何在。哈維呼吁,應該"把革命性的人道主義與基于宗教信仰的人道主義結合起來",如此才能對抗各種形式的異化,并從根本上將世界從如今盛行的資本主義方式中糾正過來。他啟發(fā)讀者去想象一種經濟狀況:食物、住房、教育等必需品不需要通過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市場體系來流通;錢變得沒有意義,人們也無需費盡心思地儲蓄;工作節(jié)奏放緩,以適應創(chuàng)造性的冒險和平凡的社會生活;經濟的"零增長"是一種合理的停頓,而并不預示著國家進入緊急狀態(tài)。這聽上去的確很牽強,但哈維并沒有為這種經濟狀況的實現(xiàn)制定路線圖。
波林的觀點是:哈維在批評方面很強,他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和馬克思很相似,但他并不長于思考具體的路徑。哈維則認為,任何革命都應該始于"首先從心理上改變美好生活的理念"。當然,他承認阻力和挑戰(zhàn)很多:很多人已經"新自由主義化"了,堅信有錢能使鬼推磨,堅信資金雄厚才是個人提升的基礎,認為社會服務和公共機構可以被私有化,肆意輕視政府的潛力......哈維指出,左翼正在面對一種"依賴于欺騙的敘述的政治",這種現(xiàn)狀并不有利于團結。非政府組織目前看來是對抗不平等的主要工具之一,但它們本身由富人資助,因此也無法隨意批評富人以及間接惠及組織本身的各種財富積累手段。近幾十年來,個人債務也逐漸成為重大負擔,這也是挑戰(zhàn)之一。關于債務,哈維提醒大家,它其實是取消了贖回未來的可能性--你已經把未來花掉了,而當你的未來已經被固化為一種延續(xù)的資本形式時,很難想象所謂的未來還能有什么多元的可能。
此外有左翼專家呼吁重視當年南斯拉夫改革經驗與教訓,特別是南斯拉夫的經濟改革曾經取得顯著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改革的過程復雜而又曲折。在1989年東歐劇變的浪潮中,南斯拉夫的社會制度也發(fā)生了改變,對自治社會主義的探索戛然而止。中國在結束文革后最高領導人曾邀請鐵托訪華并向南斯拉夫學習社會主義體制改革經驗。在2016年12月26日舉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端智庫論壇暨第五屆工業(yè)發(fā)展論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國際產能合作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蔡昉指出,霍夫曼定律,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重工業(yè)的比重越高,而重工業(yè)當中更重的這些產業(yè)的比重就更高。我們以為這是一個規(guī)律,所以我們過去發(fā)展了叫重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其實是失敗的,是我們計劃經濟時期失敗的主要的原因。同時我們也知道,你把產業(yè)的優(yōu)化升級完全交給一個不完備、不完善的,這個市場發(fā)展還不完備、不完善的時候,你交給它自由的發(fā)揮,也會帶來很多的問題,使得這個產業(yè)結構的升級不是按照我們預想的方向,它不能體現(xiàn)創(chuàng)新和共享的目的。這方面其實也有很多的教訓,比如說歷史上工業(yè)革命時期,很多工業(yè)革命最旺盛的時期很多新的技術產生,那時候政府是完全無為的政府,大概屬于斯密類的完全自由放任的時代,因此在工業(yè)革命的整個過程中,它的發(fā)展很長時間不是共享的,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工人沒有從工業(yè)革命中得到他應該有的份額。我最近在看一個材料,他們講到就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工業(yè)革命如火如荼的時期,在英國,在那些工業(yè)革命的中心城市它的勞動者和普通的居民,他的工資是停滯的,遭遇著各種各樣的惡化的生活條件,犯罪、污染等等,結果說在這些工業(yè)革命最中心的城市平均預期壽命比英國的平均水平是少了15年。在工業(yè)革命中心的這些人群沒有享受新技術的成果,結果還少活了15年。
蔡昉指出,我們也知道像IT產業(yè),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在美國也沒有導致就業(yè)的擴大,沒有導致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因此它產生了這種老百姓對新技術的不滿,形成了所謂“新盧德主義”等等,這也是應該吸取的教訓。此外靠金融業(yè)本身的增加值來保你的GDP增長是不可持續(xù)的,首先是不可持續(xù)的,不能指望永遠有,第二是不穩(wěn)定的,是帶來風險的,就是從更負面的角度去看。所以離開供給側和實體經濟,在需求側刺激經濟增長,人為的釋放出更多的流動性,發(fā)出更多的貨幣,如果說這時候你沒有在供給側解決實體經濟的競爭力的話,那么就沒有真實的投資需求。因此你釋放出的這些流動性這個資金會外溢,外溢到不需要競爭力就可以賺錢的領域,很自然就會在金融業(yè)里自我循環(huán),甚至流到容易助長泡沫的一些產業(yè)當中。因此它反而是一個醞釀系統(tǒng)性風險的一個因素。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必須著眼于供給側,著眼于實體經濟去發(fā)展金融業(yè),才是一個共享的、可持續(xù)的,而且是有利于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的一個過程。這是講制造業(yè)和金融業(yè)的關系。
曾任中海油、中石化的一把手傅成玉在《戴爾峰會2016》上做主題演講時說,占領華爾街、英國脫歐公投、美國川普競選美國總統(tǒng)成功,表明歐美發(fā)達國家進入了政治改革階段,這種政治改革能否成功并暫時推動歐美社會走出金融海嘯后遺癥,全世界經濟專家正拭目以待。中國相當多數(shù)的經濟學家也希望美國歐洲能及早走出金融海嘯后遺癥,因為這似乎對中國經濟發(fā)展利大于弊。
綜上所述,在閱讀《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時應當參照蔡昉和其他中國學者的發(fā)言,才能更好地理解資本主義社會乃致當今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才能真正有所收獲,個人才華、境界或許能有所提高。
大衛(wèi)•哈維(David Harvey)
紐約城市大學(CUNY)杰出人類學教授,全球作品被引用最多的人文學者。他開設的解讀馬克思《資本論》課程,是40多年來與學生互動產生的結果,自從2008年上傳到紐約城市大學網站以來,獲得了近300萬人次的下載量。
譯者:
許瑞宋,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yè),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和責任編輯,也曾從事審計與證券研究工作。2011年獲得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