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ths這個詞,經常被翻譯成神話。一查大英百科全書才知,在普羅大眾的詞匯里,myth代表的是沒有事實基礎的集體信仰(In popular use, a myth can also be a collectively held belief that has no basis in fact),因此可以被翻譯成“荒誕的說法”,或者簡單一點又發音相近,迷思 – 引人入迷途的思想,多好的中文翻譯!
斯米爾教授的這本書,是用大量的事實數據和理性思考來對能源領域的一些夸張性說法做出客觀的解釋。
能源支撐著人類社會在這個星球上的所有活動,提供交通運輸動力,建筑物內的照明和冷熱,還有現代通訊設施的電力。它可送人上天,也可帶人入海,有朝一日,它還將推著人類脫離地球到其他星球去繼續發展。
地球上人口與日俱增,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地球能源資源的索取也日益增加。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是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的破壞,而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積累導致氣候變化,又威脅著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生存。
因此,從政治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大家都擔心資源枯竭,都希望能有一種重大發明,既可以提供無限而廉價的能源供應,又不對環境產生任何負面影響。能源的迷思由此出現。
首先,是風靡很久的“石油峰值”和由此帶來的恐慌,它已經被美國的頁巖油氣技術革命打得落花流水。其次,是“便宜得無需計量”的核電,“毫無污染的電動車”,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碳捕獲與封存”,風電,生物燃料,還有現在還很熱門的“分布式能源”和斯米爾教授出版此書時還沒有聽說過的“能源互聯網”。
斯米爾教授并不否認新技術的作用。他只是提醒我們,每一種技術都有自己優勢,但也有自己的軟肋,能源研究者、投資者或決策者不要迷信任何一種技術,而要對任何新的技術保持開放的心態,理性客觀地分析其優劣勢。
而理性客觀的分析一種新技術和新倡議并不容易。斯米爾教授認為,對能源神話的盲目追求和崇拜源于人們在以下三個認知方面的匱乏:對基礎科學的粗淺理解,對潛能和性能的盲目樂觀,對能源轉型所需時間的忽略。也就是說,要不被新的概念所惑,能源從業者要彌補這三方面的匱乏。
閱讀斯米爾教授作品的最大感受,就是他扎實的科學知識和嚴謹的治學精神。正是這兩者以及他豐富的閱歷,使得斯米爾教授游刃有余地攻破了許多大腕專家提出的似是而非的集體信仰或者說是所謂的偉大設想。
中國能源正在轉型,新的概念也層出不盡。風電和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的大幅度增長,特斯拉Model S的成功推出, Model 3 漫長的訂單,各種各樣的超級電池的新聞報道,給人的感覺是我們馬上就要告別化石能源,明天將邁入一個全新的新能源時代了。
此時此刻,聆聽斯米爾教授的忠告不無裨益。他說:“歷史經驗表明,作為現代社會最復雜、資本集中并且體量龐大的基礎設施,能源系統具有強大的內在慣性。我們的決策可以加速能源系統的轉變,但并不能從本質上改變能源發展的自然屬性”。
盡管數字化是驅動能源轉型的一個巨大推動力,“互聯網+智慧能源”也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讓我們也記住斯米爾教授這一充滿智慧的告誡:“能源創新并不遵守摩爾定律!”
人類社會發展需要一些美好神話,它們代表著我們所憧憬的未來,能激勵我們奮進。然而,能源領域不需要太多的迷思 -- 沒有事實基礎的集體信仰,因為它們會使人們誤入歧途,導致決策失敗,進而造成巨大浪費,拖延人類進步的步伐。在社交媒體極度發達的今天,我們能源從業者更應修煉好基本功,不要被標題黨誤導而迷失方向。
作者系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總裁,本文是作者為瓦茨拉夫.斯米爾教授《能源神話與現實》中文版寫的推薦序。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