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布賴恩•萊弗里(Brian Lavery)撰寫的《海洋帝國》一書中譯本,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從英國海軍400年發展與奮斗歷程,講述大英帝國的崛起,及其如何改變現代世界。英國證明了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的名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也映證了美國馬漢在海權論中所論述的:商船隊是海上軍事力量的基礎;海上力量決定國家力量,誰能有效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強大的海軍和足夠的海軍基地,以確保對世界重要戰略海道的控制。
1492年哥倫布遠航發現美洲、葡萄牙人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這造就了西班牙、葡萄牙海洋帝國,英、法、荷蘭等殖民列強也紛紛效仿擴張殖民地,1588年,英國皇家海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這一勝利成就了一段傳奇,在接下來的數百年中,帝國的財富、權力和榮耀都誕生于海洋,皇家海軍推動英國從歐陸邊緣走向現代世界的中心。英國成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塑造了現代資本主義文明,這一成果推動英國逐步控制海上交通生命線,到建立全球性海洋帝國,并依托海軍打敗歐洲幾乎所有的海上強國,締造了稱霸世界的海上傳奇,而最終英、德兩國進行海軍軍備競賽和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海上霸權從鼎盛走向衰落。
《海洋帝國》概述了英國為與西班牙、法國、荷蘭等等爭奪海洋控制權而大力發展艦隊的過程。為了籌集海戰軍費,1694年,英國成立了英格蘭銀行。為了支持海軍的建設,英國所有工業的規模都相應擴大了。這些產業除了造船本身,還包括木材供應、鑄鐵制作、火炮澆鑄以及食物補給。書中揭示建造一艘標準的戰艦需要5噸鐵釘。航海還推動了天文學發展,利用恒星導航并測量經緯度。航海還促進了醫學、營養學發展以預防、治療壞血病。此外在航海中還誕生了氣象學和天氣預報理論。在英國遠洋探險中還誕生了達爾文進化論。如果說1588年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有天氣或運氣因素,而隨后的海戰勝利則是科技、實力與財力因素占了主導地位。
此外還應指出,英國自1215年大憲章后,英國政治權力的分散貌似一個致命的弱點,其實卻是日后英國后來居上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私有財產受到議會和法律的有效保護,英國的有產階級才能夠放心大膽地投資興辦產業,而正是他們追逐利潤的原始積累推動了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也為海軍提供了財源。
作者認為英國海軍與海盜頗有淵源,英國海軍創建人霍多斯和德雷克即是明證。英國海軍發展的歷史也源遠曲折甚至聲名狼藉。“皇家海盜”亦稱“紳士海盜”。英文為“buccaneer”,16世紀始,海盜非常猖獗,世界各地航行著各種各樣滿載黃金和其他貨物的船只,各國利益競爭和對殖民地的野心讓殘忍的海盜行為合法化非常容易。當時,英國的私掠船可以隨意攻擊和搶劫西班牙的貨船并不受懲罰。“私掠許可證”是當時各國政府作為國家工具來加強海軍,可以使本國在不增加預算情況下,憑空多出一支能攻擊敵國商船的海上力量。這些有政府和國家在背后支持的海盜稱為“皇家海盜”。從1585年到1604年,英國每年有至少一百、多到兩百的武裝商船出海,專門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運輸船隊,而每年的擄獲平均可達20萬英鎊。本來這種海盜行徑純屬個人行為,但伊麗莎白女王出于政治的目的,給這些海盜船長們發“私掠許可證”(PrivateeringCommission)。“私掠許可證”是一國政府授予本國私人船只在戰爭時期攻擊和劫掠敵國商船的權力。“私掠”在國際法上的“合法”地位一直持續到1856年。英國早期海軍將領都有海盜經歷。
英國海軍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維京人肆虐歐洲時期。公元870年前后,英國四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中的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諾森布里亞的大部分地區已淪陷,只有韋塞克斯王國仍在全力抵抗維京人。公元900年左右國王阿爾弗雷德建造戰船抵御維京人。1577年英國當局利用海盜霍多斯和德雷克兄弟襲擾西班牙葡萄牙的船只與港口。他們還為英國開啟了非洲奴隸貿易。1588年英國海軍戰勝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隨又于1589、1594、1596、1597年發動對西班牙的戰爭確立了對西班牙海上優勢,又于1652年至1674年對荷蘭發動3次戰爭從而確定了英國海上優勢,1692年英國海軍戰勝法國海軍。160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首航,1607年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至1686年英國已在海外成立了49家公司。1714年之后的和平年代成了海盜的黃金時代,但沒有一個國家有足夠的資源來巡邏海域。英國1718年任命原海盜私掠船長羅杰斯為巴哈馬州長并下令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打擊海盜,1721年戰勝當時有海盜王之稱的巴塞洛繆.羅伯茨并俘獲了包括他在內的262名海盜,其中52人被判絞刑。此事件之后雖然海盜問題尚未根除但卻不再是海上貿易與殖民的重大威脅。正是在海軍的保護下英國海外貿易與殖民才成為英國經濟騰飛的助力。英國殖民地大部分都發端于個人努力,在其壯大過程中或多或少探到皇家海軍保護。
通過1756至1763年的7年戰爭,英國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印度的殖民地,英國也建立了世界范圍的帝國,有效控制了印度、北美及富饒商產的西印度群島。但這一巨大戰爭損耗迫使英國為償債加重了北美殖民地稅收而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丟失了美利堅”。
英國開始尋找新的殖民目標,庫克船長(1728-1779)成為英國新遠征軍總指揮。他從小在來往倫敦運煤的船上當學徒并掌握了航行技術,并擁有了測量水文地理的才能,在1768年至1771年、1772年至1775年、1776年至1779年三次遠赴太平洋探險測繪,航行中繪制了極其準確的海岸路線圖并發現了澳大利亞的宜居地。
在隨后與拿破侖的戰爭中,納爾遜指揮的皇家海軍于1805年海戰中摧毀了法國西班牙聯合海軍,保障了英國本土不受拿破侖進攻,納爾遜也在這一戰中傷重身亡。1806年法國頒布柏林敕命結英國封鎖,英國也還以封鎖港口。英國隨后在1812年與美國的戰爭中采取封鎖政策,1815年通過和談與美國停戰。1817年將拿破侖流放到大西洋圣赫勒拿島,作者認為這是皇家海軍最為輝煌的時代。
工業革命與科技發展了也促進了英國海軍壯大。1712年紐科門了蒸汽機,1769年瓦特冷凝器將熱效率提高了2倍。到1850年,英國已經全面實現工業化,在世界貿易中占據絕對支配地位,英國生產了全世界60.2%的煤,50.9%的鐵,加工了全世界46.1%的棉花,成為不折不扣的“世界工廠”
1859年法國試造了包鐵的戰艦,英國1860年種造出全鐵的排水量9210噸戰艦。電報的發明也促進了航海。到19世紀末英國汽船總噸位達到了700萬噸。煤炭的出口成為英國經濟中重要因素,1856年英國出口煤炭560萬噸,到1884年彀了2000萬噸。當時有人稱英國力量不在于與強大的軍事國家結盟而在于它的海軍。而蒸汽機艦隊對于各地煤港的依賴促使英國進一步加強海軍,1889年英國通過了《海軍防務法案》,要求皇家海軍艦隊總噸位必須超過世界上兩支最強大海軍噸位之和。而此時英國大多數糧食和原材料都依賴進口。而有專家認為正是這一軍備競賽拖跨了英國。英國到1914年已擁有殖民地面積達3350萬平方公里、人口3.935億,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又瓜分了德奧海外殖民地260萬平方公里、人口1300萬。而隨后石油取代了煤炭成為遠洋船只的燃料,英國本土缺乏石油而更加依賴海外石油。但巨額的戰爭損耗和風起云涌的殖民地獨立革命使英帝國最終衰落了,但留下了英聯邦,目前53個成員國擁有18億人口和占世界20%。的貿易總量。
書中與中國部分甚少,作者承認“從道德層面上說,1840年到1860年的鴉片戰爭應該算是皇家海軍行動中最為人詬病的。”“在人類歷史中,我從未見過如此不正義,并故意要使國家蒙受永久恥辱的戰爭。”作為中國人應當對歷史有所瞭解。1840年,中國與英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1842年,英國憑借48艘軍艦和540門大炮逼迫清朝簽訂《南京條約》,割占中國香港島、逼迫中國五口通商。法美等等其他列強相繼迫使清政府簽訂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直至1900年八國聯軍從天津登陸入侵北京,隨后發動全面侵略中國戰爭,攻占了中國東部最富庶地區126萬平方公里。根據有關統計,1840年至1949年,日、俄、英、法、美等列強自海上入侵中國479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有84次。面對西方列強入侵與企圖變中國為殖民地罪惡目的,中國志士仁人英勇反抗,并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海洋權益意識。應當說中國古人曾有一定的海洋意識,如明代曾7下西洋的鄭和說,欲國家之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來之于海上,危險也來自海上。”鄭成功曾向南明皇帝提交著名延平條陳:“據險扼守、選將攻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孫中山說:“海權興,則國興。”“海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海權意識逐步增強,為維護中國海洋權益特別是南海主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概括起來有4次重大事件:
一是東沙群島兩次回歸。1906年,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百余名日本武士企圖強行霸占東沙島,把東沙礁改名為“西澤礁”。清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交涉。經過激烈的談判,日本政府終于讓步。1909年10月7日,清政府派遣“廣海號”軍艦到達東沙島舉行接收儀式,東沙島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二戰期間,東沙島又被日本作為南侵的基地。抗戰勝利后,東沙再次回到祖國懷抱。
二是國民政府二戰后接受南沙諸島。日本1939年前后侵占中國西沙與南沙群島,1945年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于1946年派遣軍艦“太干號”、“永興號”、“中建號”、“中業號”,前往接收南海諸島,并駐守了南沙群島中地理條件最好、面積最大的太平島,設立了“南沙群島管理處”。隨后頌了南海11段線(新中國成立后改為9段線。
三是西沙保衛戰。1974年1月,南越當局不顧中國政府警告,派遣4艘軍艦侵入中國西沙群島海域,強占金銀、珊瑚、甘泉等島嶼,中國海軍南海艦隊駛往西沙海域執行巡邏任務。19日,南越海軍向我艦艇編隊發動進攻,中國海軍奮起反擊,經過激烈戰斗,打敗南越海軍,并收復被占島嶼。
四是南沙保衛戰。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全球海平面聯測計劃》,決定在全球范圍內建立200個海洋觀測站,其中由中國負責承建5個,其中在西沙、南沙將各建1個,這表明國際公認南海群島屬于中國。中國1988年初開始在南海建站,而越南海軍艦船竄到南沙阻攔中國建站并搶占我礁盤。3月14日中越雙方在赤瓜礁發生沖突,越南士兵率先開火,中國海軍隨后進行猛烈還擊,迫使越軍投降并隨后在南沙島礁建立觀測站。
五是中國近年來擴大南海島礁建設,先后在3個島礁上修建了機場并順利通航。
歷史上中國人很早就進行了航海,目前考古學與語言學證明,中國東南沿海操南島語的先民從公元前3500年就開始航海移民并最終分布到北迄夏威夷東南到復活節島西至馬達加斯加島和廣大太平洋印度洋島嶼上。中國《詩經.商頌.長發》記載商人“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有專家認為是公元前18世紀有航海經歷或解釋為海外朝貢進貢盛況。《左傳.襄公十三年》有“奄征南海”和“撫征南海”記錄。公元前二世紀漢代時中國就與非洲有了航海貿易,考古發掘的南越王墓中有5支非洲象牙即為明證。宋代中國以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命名南海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元代1279年“四海監測”南方測繪點即位于南海黃巖島。辛亥革命后中國外交部、內政部、海軍部等部門組成“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于1934-1935年間專門審定中國南海各島嶼、礁石、沙洲和暗礁、暗沙、暗灘的名稱共132個,1935年4月,該委員會又編印《中國南海各島嶼圖》,詳細標明上述各島、礁、灘、沙洲等的名稱和位置,明確標繪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島屬中國版圖。公布了南海諸島地圖和U型線(11段線與9段線),美國政府在南海有所行動時還通知臺灣當局表明當時承認中國在南海的權益。進入上世紀70年代由于海洋石油開發,周邊國家開始非法搶占中國南海島嶼,但這些島嶼屬于中國有充分的歷史依據和法律依據,同時還有無可辯駁的語言學依據。
從語言學上說,中國是東亞國家中有史可考最早發明文字的國家,也是最早進行海洋遠航的國家,有豐富的歷史典籍證明中國所擁有的海島與海洋權益,周邊許多國家的歷史特別是信史,最早是從中國典籍中開始文字記載。中國東海和南海是中華民族最早發現、命名、測繪和經略的傳統海域之一,在國際通用語言英語、法語中,這兩個海還分別命名為東中國海與南中國海(EastChinaSea,MerdeChineorientale,SouthChinaSea,MerdeChineméridionale,直譯為中國地中海。),最早來到東亞沿海的西歐殖民者是葡萄牙西班牙人,葡萄牙語與西班牙語中南海也分別是MardoSuddoChina或MardaChinaMeridional和MardelaChinaMeridional或MardelSurdeChina,并最早對這兩個邊緣海(陸緣海)的眾多海島命名測繪并列入版圖。二戰結束后國民政府收回被日本侵略的西沙、南沙群島并公布了南海島嶼名稱和11段線。
東海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由來已久,開羅宣言規定:“日本自中國人所得到的所有領土,比如滿洲、臺灣及澎湖群島,應該歸還給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無疑包括北海道、琉球群島,這兩地區分屬島夷人和琉球王國,先后被日本武力強占。波茨坦公告也明文宣布:“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也即琉球群島不屬于日本,日本于1945年宣布投降并接受波茨坦公告,盟國組織設立包括中國在內的11國組成的遠東委員會,聯合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設置在日本的首都東京,開始掌管對日本的統治,并開始在日本執行前述兩宣言中的諸多規定。1946年1月29日,聯合國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發表了有關從政治和行政上分離日本若干周遍區域的決定書(通稱SCAPIN第677號),特別指出日本對北緯30度線以南地區不能有領土要求。1946年到1962年出版的許多地圖,日本領土南端已限于北緯30度線。從開羅宣言到波茨坦公告再到盟軍命令,形成一條清晰的法律依據,即日本領土僅僅限于北緯30度以北。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陸地決定海洋(一譯陸地統治海洋),日本自然在北緯30度線以南無海洋權益。由于琉球群島位于北緯30度線以南(自然也在北緯29度線以南),所以日本無琉球群島主權,同理中國與日本在東海經濟專屬區爭議應只限于北緯30度線以北。
菲律賓對南海島嶼提出的主權要求十分荒謬,近來南海仲裁案更為荒謬。因為1898年美國發動戰爭打敗西班牙后簽訂的巴黎和約,明文規定菲律賓(當時先為西班牙殖民地后為美國殖民地)領土主權限于東經118度以東,而黃巖島、中業島等等均在此線之西,1941年8月英美《大西洋憲章》明確盟國在此次戰爭中不謀求擴大領土,中國國共兩黨分別聲明贊同憲章、自由法國也聲明加入憲章,據此美國、菲律賓有何理由要求南海群島主權。
越南當局對南海島嶼主權要求也極荒謬,法國于19世紀末在越南建立殖民主義統治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承認中國對南海群島的主權,直到1921年法國內閣總理兼外長白里安(JimmyBriand)在南海群島上承認:“由于中國政府自1909年已確立自己的主權,我們現在對這些島嶼提出要求是不可能的。”1929年法國駐印度支那署理總督也承認:“根據多方報告,帕拉塞爾群島(即西沙群島)應認為屬中國所有。”從歷史權益上說這兩個海是中國傳統海域,而依據法國承認的《大西洋憲章》戰后不擴大領土,則越南不可能有南海島嶼主權依據。
維護中國海洋權益為何特別重要?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僅靠國內陸地資源已難以滿足,2014年,中國重要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攀升,石油為59%,鐵、銅為70%,鋁為50%,中國每年還要進口數以億噸計的糧食與煤炭。當前中國海外運輸線大多經過海上沖突、危機頻發地區,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中國60%的進口能源需經過全球公認的海盜頻發地區,如東南亞、紅海和亞丁灣等重要海域。
目前,中國80%以上的外貿需經海上運輸,90%以上的進口石油需走海路。其中,馬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曼得海峽和龍目海峽,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運輸通道。放眼世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世界海洋中約1.09億平方公里的近海以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形式被沿海國劃為轄下的“藍色國土”。全世界144個沿海國家中,海岸相鄰或相向的國家間有380多處海洋邊界需要劃定,目前只解決了1/3。地緣政治不穩定直接影響中國經濟安全與能源原材料供應安全。中國需要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循環經濟以保障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中國政府主張,中國理應擁有約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相比其他國家中國海域偏少,據美國一家機構統計,按照公約,美國擁有海域971萬平方公里,法國擁有715萬平方公里,印度尼西亞擁有541萬平方公里,新西蘭擁有483萬平方公里,澳大利亞擁有450萬平方公里,蘇聯擁有449萬平方公里,日本擁有386萬平方公里(若按日本無北緯30度以南島嶼主權則會減半),由于中國人口眾多,中國人均海域面積相比其他沿海國家小得多。
中國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應當維護中國海洋權益,但又不能走歐美殖民列強海上霸權擴張之路。中國目前正推動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與傳統殖民列強相比,中國在明代海軍全盛時并未搞殖民侵略與陸海霸權,并曾長期支持殖民地國家反侵略斗爭這是中國擁有的獨特歷史優勢。中國應當關注歷史經驗與地緣政治,提高憂患意識,防范風險以保障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復興。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