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資源保障,也是現代文明的物質基礎。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能源使用一方面能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也會造成環境破壞與污染,反過來影響經濟以及人類的發展。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能源需求量還將持續增長,消費種類也將不斷變化,面臨的環境保護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所以在此過程中應該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依存關系給予持續的關注,使得能源消費的數量和結構與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相適應,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1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影響的基本邏輯
1.1經濟增長使得能源消費總量增加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總量的不斷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需要用于國民生產和生活消費的能源總量也要相應增加。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對能源消費需求的增加,一方面表現在為了維持現有的經濟活動所帶來的對于存量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表現在新增的生產能力所帶來的對于增量能源的需求。
根據它們相互之間的增長速度,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能源消費的增長要慢于國民經濟的增長;二是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同步;三是能源消費的增長幅度要高于經濟水平的增長幅度。歷史經驗表明,上述三種情況都曾經出現過,而經濟增長的同時能源消費水平的下降卻是比較罕見的。因此可以認為,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總量的變動基本上是同方向變化的。
1.2經濟增長使得能源消費結構變化
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促使各國能將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到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上,從而發現和利用新的能源品種成為了可能。歷史上人類從柴草時代過渡到煤炭時代,再進而過渡到化石能源時代,就與經濟增長帶來的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分不開。
同時,經濟增長所帶來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會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會促使人們利用更加方便、清潔的能源,使得傳統高污染、低效率的能源逐漸被低污染、高效率的能源所取代,這也是能源消費結構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經濟增長的過程也是能源消費結構變化的過程,經濟增長將導致能源品種需求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升級。
1.3經濟增長使得能源消費質量提升
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能源消費的變化,不僅體現在數量的增加上,同時對能源的品質要求也會逐漸上升。高質量的能源不僅需要盡可能地減少向環境的污染排放,即具有環境效益;而且這種高質量能源的獲取還要盡量簡單方便,也即具有經濟效益。畏期以來,各國的經濟增長都是依賴于化石能源,對于化石能源的開采技術也日臻成熟,但是化石能源在消費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污染排放物,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因此,人們開始投入更多的資源用于研究新能源的使用。但是目前新能源的開發和使用還面臨著成本較高、不易大規模投入使用的特點,在應用和推廣上還存在一定的限制,然而這并不與經濟增長帶來的能源消費質量提升這一基本事實相沖突。
2當前我國能源消費變化的基本特點
2.1能源消費的變化特征
2.1.1能源消費總量和人均能源消費量均快速增加
自1980年以來,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一直在不斷增加。
從每跨過10萬tce的時間來看,1991年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突破了10萬tce,直到2004年突破20萬tce大關,用了13年的時間;
再到2009年能源消費總量突破30萬tce的水平,僅僅用了5年的時間。
與此同時,我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也迅速增長,從1980年的人均消費614kgce增長到2013年的人均消費2756kgce,33年間增長了3.49倍。另外可以發現,人均能源消費量與能源消費總量的基本趨勢是高度一致的,能源消費總量增長較快的年份,對應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得也較快。
2.1.2能源消費的城鄉差異逐漸縮小
1981年城鎮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量大約為290kgce,而同期農村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量僅為55kgce,城鎮居民的人均生活能源消費量大約為農村居民的5.27倍。到了20世紀90年代,城鎮居民的人均生活能源消費量有一個明顯的下降,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本世紀初,而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量在這一時期保持相對穩定,只在90年代中期之后有略微的下降。
本世紀之后不論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量都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并且從1981年至今,大部分時間內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的增長率都要高于城鎮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的增長率,因此城鄉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到2012年時,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量大約只為農村居民的1.38倍,可見農村居民能源消費增長的潛力巨大。
2.1.3能源消費的地區差異突出
2012年能源消費總量最大的省份是山東省,達到了38899萬tce;而能源消費總量最少的省份是海南省,僅有1688萬tce,前者的數值大約為后者的23.04倍。能源消費總量排名靠前的省份,有的是位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濟比較發達;有的是人口和資源大省,能源消耗量較大;有的是傳統酌老工業基地,工業化水平較高。
而能源消費總量位于后幾位的省份要么是比較偏遠的、工業不發達的西部省份;要么是轄區面積較小、正在產業轉型的地區。如果將能源消費總量情況按東、中、西部地區所占份額來看,能源消費總量與經濟發展水平是成同方向變動的。東部地區經濟增長較快、產業發展較好、人口稠密,能源消費總量也較大;西部地區由于工業基礎偏弱、產業發展滯后、人口稀少等原因使得對能源消費的需求也相應較低。可以說,能源消費的地區差異也反映了我國的產業分布格局。
2.1.4能源消費導致的環境污染日益加劇
現階段由能源消費快速增長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重,尤其以空氣污染最為引起民眾的關注。空氣質量關乎每一個人的生存和健康,由于我國當前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商污染、高耗能行業的廣泛存在,以及許多不具有規模效益的小企業的生存,使得能源使用效率低下,所排放的污染物也嚴重超標。
同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小汽車的購買和擁有量快速增長,也導致了化石能源消費量快速增加,其所造成的尾氣污染也日益成為大氣污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反映我國能源消費造成的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從2004年到2012年經歷了一個先上升后有所下降的過程,但總體而言,排放量仍然很高,2013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2044萬t。由此可見,能源消費高增長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容忽視。
2.2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變化特征
2.2.1單位GDP能耗先上升后下降
一般而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向前發展,一國的單位GDP能耗會呈現出一種先快速上升然后逐漸緩慢下降的過程。我國在工業化發展的歷程中也遵循了這種規律,1953年開始到1960年前后,工業化開始起步,單位GDP能耗飛速上升,從1953年的每萬元GDP消耗6.57tce增加到1960年的20.71tce。
1960年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由于國民經濟的調整,生產出現較大的波動,這一時期每萬元GDP的能耗出現了比較劇烈的波動,但總的來看,沒有超過之前的最高水平。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產業的不斷發展、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能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單位GDP能牦表現出不斷下降的過程,到了2013年,平均每萬元GDP能耗只有0.66t,較1977年的16.25t的水平下降了95.9%。
2.2.2能源消費彈性波動明顯
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反映了能源消費量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相對變動關系。如果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大于1,則說明能源消費的增長率要快于經濟的增長率,經濟是屬于一種粗放型的增長模式;而如果該系數出現小于1的情況,則說明能源消費的增長率慢于經濟的增長率,經濟正在向節約能源的集約化方向發展。我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經歷了兩個明顯的階段過程。
第一階段是1954-1977年,這一時期除了個別年份外,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均大于1,說明當時我國的經濟增長效率較低,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資源僅得到較少的產出;
第二階段是從1978年之后,除了少數年份之外,我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均小于1,說明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這也印證了前面單位GDP能耗不斷下降的事實。
3未來我國能源消費的變動趨勢
3.1未來可能影響能源消費的因素
當前,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影響能源消費的因素錯綜復雜,涉及經濟社會的諸多方面,其中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消費者消費觀念的更新以及對于生態和環境倮護的要求這幾個方面對未來我國能源消費的走勢將產生最為深刻的影響。
3.1.1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
新型城鎮化建設一方面改善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使得農村居民能夠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農村居民將能夠方便地使用原本在農村地區很難甚至不可能消費的能源品種;另一方面,城鎮化的建設帶動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農業轉移人口,農民的收入提高了,所能夠消費的能源品種將更加豐富,數量也將進一步增加。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將釋放農村地區長期壓抑的能源消費的潛力,推動能源消費的繼續增長。
3.1.2消費者消費觀念的不斷變化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消費者以前對于能源消費的需求更多地是出于經濟因素方面的考慮,而不考慮能源使用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環境污染的問題,而如今消費者在對能源消費品種進行選擇時,既要重視能源消費的經濟性,同時還融入了能源消費的時間成本和環保性等因素的考慮。與此同時,農村地區居民的能源消費理念也在逐漸與城市居民趨同,他們也像城市居民一樣追求能源消費的快捷和便利。此外,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更多人開始享受生活,到餐館和鈑店就餐的人數及頻率都增加了。
3.1.3生態和環境保護要求的不斷增強
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巨大,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發達國家常常利用自身的技術和經濟優勢來指責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而能源消費將產生大量的有害廢棄物,因此未來生態和環境保護問題的解決重點仍然是在能源領域。在生態和環境保護的雙重約束下,未來我國的能源消費必須向著集約節約利用的方向發展。
3.2未來我國能源消費的趨勢判斷
3.2.1能源消費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在上述影響因素的作用下,未來我國能源消費的總量仍然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首先是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費將繼續增長。外出就餐的增多使得餐館和飯店的能源消費會增加,而在家就餐的減少又使得能源消費會減少,但兩相比較而言,外出就餐所帶來的能源消費的增長要快于在家就餐所帶來的能源消費的減少,因此總的能源消費仍然會增長。
農村居民的能源消費將表現出迅猛的增長勢頭,一是由于城鎮化的推進所帶來的能源消費潛力的釋放;二是由于農村地區能源消費的升級換代所帶來的能源消費的增長。相對而言,能源供應的增長要明顯慢于能源消費的增長,一方面國內的能源供應量有限,另一方面國外可以進口的能源量也受到相關國家的限產措施的制約,因此未來我國能源的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3.2.2化石能源在長期內仍將占據能源消費的主導地位
統計數據顯示,1953年煤炭占據了我國能源消費的94.3%,居于絕對主導的地位,石油、天然氣以及水電、核電、風電分別只占到能源消費總量的3.8%、0,1%和1.8%。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煤炭資源在總的能源消費中比重開始逐步下降,到20世紀70年代末煤炭占總的能源消費的比重降至70%左右,之后有所波動,但總體而言,到2013年煤炭的消費比重仍然維持在66.0%。
石油消費所占的比重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增長得較快,之后則有所波動,一直維持在總體能源消費的20%左右。而水電、核電、風電等這些相對較為新型的能源類型所占能源消費的比重保持穩步增加的趨勢,反映出對這些能源的需求也在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而不斷增加,總的來說,我國能源消費的結構在緩慢地發生變化,化石能源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居于主導地位的現狀難以在短期之內改變。
3.2.3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將不斷深入推進
現今我國的太陽能、風能和核能利用的增長速度較快,一些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地區的居民已經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一些適宜使用太陽能的地方也普遍安裝使用了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以及太陽灶等設施。
國外對于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也如火如荼,包括電動汽車、混合動力以及氫能等等。這些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緩解能源消費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但是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畢竟牽涉到開發的技術成本以及普及推廣的經濟成本,因此雖然未來我國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將不斷推進,將可能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點,但眼下還不能實現對化石能源的替代。(原載《中國能源》)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