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國應實施資源全球化戰略

2009-06-02 14:07:00 中國能源網   作者: 中鋼集團總裁辦主任 任海平 本刊主編 李兆清  

前言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持續快速增長,礦產資源保障程度總體不足。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未來1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礦產資源市場需求強勁,重要礦產消費增長快于生產增長。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少、稟賦差,大宗、支柱性礦產不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資源國情,決定了礦產資源大量快速消耗態勢短期內難以逆轉,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據最保守預測,到2020年,我國煤炭年消費量將超過35億噸,2020年前累計需求超過430億噸;石油5億噸,累計需求超過60億噸;鐵礦石13億噸,累計需求超過160億噸;精煉銅730-760萬噸,累計需求將近1億噸;鋁1300-1400萬噸,累計需求超過1.6億噸。如不加強勘查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屆時在我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19種礦產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礦產,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上升到70%,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在60%左右,銅和鉀的對外依存度仍將保持在80%左右。

日益卷入全球化的中國經濟發展,必然需要一個開放的、全球化的國家礦產資源戰略。“開放”

包括多元、穩定、經濟的含義。必須從資源的全球配置以及全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礦產實施資源戰略,實現資源戰略的頂層設計和科學運籌,綜合考慮國家資源安全供應的對外依存度,重視資源開發對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和產業結構調整。應建立一種在全球范圍差別分類、分區、多元化的礦產資源政策體系。本文以我國石油資源全球化為主語,對其它各種類資源起拋磚引玉作用。

一、世界石油消費及流向的現狀與未來

進入21世紀,能源資源匱乏進一步成為國家之間競爭與沖突的重要根源。在所有的能源類別中,石油目前是全球消費比例最高的能源。目前,世界石油消費量約為4 0億噸左右,主要集中在北美、亞太和歐洲地區,石油消費量較多的6國家依次為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俄羅斯、韓國,其消費量占全球總量的一半,且每個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均超過了1億噸。

世界石油貿易量約為20多億噸。中東石油主要出口至亞太其他地區(不含日本和中國)、日本、西歐、美國、中國和非洲,前蘇聯石油主要出口至西歐,西非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國、亞太其他地區(不含日本和中國)、西歐和中國,中南美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國,亞太地區石油主要出口至日本、中國和澳大利亞,北非石油主要出口至西歐。世界石油進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亞太、北美和西歐,各占1/3左右。進口量最大的國家分別為美國、日本和中國。目前中國主要自中東、亞太和西非地區進口石油。而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中東、北美、前蘇聯、西非和中南美,其中,中東占到一半;北美、前蘇聯、西非各占1/1 0左右;中南美占6%左右;其出口量均在1億噸以上。

根據目前世界石油資源以及石油供需情況分析,預計未來1 0年間世界石油流向仍將保持目前的態勢,即世界石油進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亞太、北美和西歐,進口量最大的國家分別為美國、中國、日本。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中東、北美、西非、前蘇聯、中南美和北非。考慮到石油資源擁有量以及地域等因素,除現有亞太地區以外,未來可能增加供應我國石油資源的地區將為中東、前蘇聯和西非等3個主要地區。

石油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將是世界第一能源。由于能源特別是石油具有的特殊戰略價值,世界能源中心同時也成為各種政治力量爭奪的焦點。而世界能源中心的每一次轉移,都導致了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相應變化,從而形成一幅幅新的世界能源地緣政治圖景。

今天, 從北非的馬格里布到波斯灣, 從波斯灣到里海,從里海到外高加索,再到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能源富集地理帶。這個巨大的地理帶蘊藏了6 5%的世界石油儲量和73%的天然氣儲量。在這種意義上,可以把北非—波斯灣—里海—俄羅斯稱為“世界能源供應心臟地帶”。而圍繞著世界能源供應心臟地帶,形成了兩環世界能源需求圈,第一環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歐洲大陸;第二環包括北美、南美、撒哈拉從南非洲、南太平洋地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石油消費也將不斷上升,而受資源制約,我國未來石油產量難以顯著增加。因此,石油戰略安全問題將日益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而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意味著世界能源地緣政治格局和世界石油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并將導致石油地緣政治格局及世界新秩序發生變化。要確保石油安全,除了建立戰略儲備基地之外,特別要注重對全球石油資源的有效運籌。中國石油安全危機的解決之道可以說關鍵就在于“全球化”三個字:不僅走出國門,更要走出過份依賴石油的單一能源結構誤區。全球化不僅是單純進口石油,還要到國外辦廠,甚至勘探、開采、加工,充分利用他國的資源。如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技術、資金到非洲、南美等國家去開發石油,賺取外匯,然后拿這些外匯去購運輸風險比較小的石油,從而減少運輸風險。只要我們有充足的海外石油產量,就可以賺取足夠的外匯,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抵消石油高價位對經濟的沖擊。

二、中國石油依賴進口已成定局 迫切需要全球化

據預測,到2 0 3 5年,我國每年石油消費量將達到10億噸,累計需求超過160億噸;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上升到75%以上,超過美國目前的5 8%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而據國際能源署(I E A)近來公布的預測顯示,中國石油需求增長將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的三分之一。而國內產量由于資源和生產能力的限制,將穩定在年產2億噸左右,進口依賴程度將達75-8 0%。因此,中國必須在國內大力發展石油補充與替代能源,充分利用好國際的可能資源(預測國際也在2 0 3 5年左右產量達約5 6億噸/年的峰值),保障石油供應成為中國能源安全的關鍵問題。一個國家的能源政策,若不站在全球的角度去考慮,其能源政策就不可能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案。因為現在所有國家都是整個全球市場的組成部分。

我國石油生產與消費自上世紀80年代中葉后持續增長, 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 2 0 0 8 年中國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氣和其它石油產品)凈進口量達2 0 0 6 7萬噸,同比增長9 . 5%,而2 0 0 7年,這個數據為18328萬噸。石油消費與石油生產關系的消長,使得中國從一個石油凈出口國變成為一個石油凈進口國。而且今后進口量將會繼續快速攀升。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30年,預計中國每天將進口大約1,000萬桶石油,將超過美國目前的石油進口量。

我國人均能源可采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產量不可能大幅增長,2 0 2 0年預計為1 . 8 -2.0億噸,然后將逐漸下降。我國石油短缺基于三方面的因素:經濟的迅速發展、石油產量增加速度低于石油消費增長速度、能源效率低。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近20多年間,我國G D P年均增長率高達9 . 7%;而在過去的1 0年里,石油產出年均增長率僅為1.8%,但石油消費平均增長速度達到4.9%,成為世界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另一方面我國的G D P石油消耗比美國高約30%,是日本的2倍多,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

隨著我國未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石油消費也將不斷上升,而受資源制約,我國未來石油產量難以顯著增加。因此,石油戰略安全問題,已經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

三、中國急需制定新的石油戰略

石油對于今天的世界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因此,世界大國都在力求對國際石油戰略格局施加更大影響。可以說,石油因天然的全球性和戰略性、金融性,正成為大國布局全球戰略的“倍增器”、政治格局的“轉換器”、外交升級的“助推器”、金融體系的“加速器”。

世界能源地緣政治格局和世界石油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進而導致石油地緣政治格局發生變化。近來,國家領導人指出,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戰略資源,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關系國家安全。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油氣資源發展戰略,國務院把石油天然氣資源戰略研究和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一國的能源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前提。

石油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必需的重要戰略物資,石油安全是關系到我國在2 1世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重大戰略問題。

目前,石油在20 50年前仍將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石油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要,如果措施不當就會出大問題。最重要的一點,一個國家的能源政策,若不站在全球的角度去考慮,其能源政策可能就不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案。因為現在所有國家都是整個全球市場的組成部分。隨著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加快,中國必須面對難以避免的兩個情況:其一是石油消費量顯著增加;其二是受石油資源的約束需要全球進口石油滿足國內需求。要確保石油安全,除了建立戰略儲備基地之外,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首當其沖就是要全球布局控制資源,要堅定地走石油資源地多元化的道路,廣辟來源,形式多樣。

中國石油安全危機的解決之道可以說關鍵就在于實現真正的全球化——“走出去”不僅是單純進口石油,還要到國外辦廠,甚至開采、加工,從政治、外交、經濟、金融、文化、貿易、海軍、海運等各個方面保障利用他國的資源。如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技術、資金到中東、非洲、南美等國家去開發石油,賺取外匯, 然后拿這些外匯去購運輸風險比較小的石油,從而減少運輸風險。只要我們有充足的海外石油產量,就可以賺取足夠的外匯,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抵消石油高價位對經濟的沖擊。

目前我國對海外石油資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期貨及現貨貿易外,也包括在勘探、開采等領域與外方進行合作。我國和國外很多合作項目都采取“份額油”的方式,即中國在當地的石油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樣做有利的一面是,由于中國拿到手的是實物,石油進口量不至于受價格波動太大。可以預計,三大公司還將繼續海外擴張的步伐,因而,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增加安全系數仍然非常必要。

目前,由于我國缺乏必要的石油戰略儲備能力,對石油突發性供應中斷和油價大幅度波動的應變能力較差。未來隨著進口石油數量的增加和國際市場油價的波動,進口石油資源的安全性亟待解決。與石油高價位相比,國際局勢緊張,尤其是戰爭時的石油供應保障是一個更加緊迫的問題。為應對這一風險,國際上通行的方法基本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盡可能將國外的石油運回國內,包括擴大購油的渠道,并設法保證運輸線的安全;其二是加大石油儲備。在擴大購油渠道,保證運輸安全方面,我國應當效法嚴重貧油的日本和韓國,大力開展和平外交,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積極爭取從俄羅斯和中亞產油國通過陸地管道進口石油,使我國的石油進口渠道多元化,降低和分散風險,從而更安全。在加大石油儲備方面,為保證緊張時期和戰爭時期的油料供應,必須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石油儲備分為常規儲備與戰爭儲備。

常規儲備的目的主要是應對油品漲價,戰爭儲備主要是為了應對戰爭,它又分為切斷國外油品供應的儲備以及在國內煉廠油田遭到轟炸不能正常生產時的石油儲備。

有了資源地, 也有了儲備基地, 兩者間的運輸鏈將成為“生命線”。石油運輸除管道外,最重要的就是海上運輸。然而,進口石油運輸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遠洋油船噸位不足。現在,內地進口石油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由國外航運公司承運。但與此同時,以招商局為代表的中國船東的百分之九十運力,卻是在為國際市場服務。這種矛盾現象的背后,是我國的油公司與船公司之間缺乏長期戰略合作的關系。政府應該鼓勵并出面協調油公司和船公司在雙贏的前提下達成合理的價格公式,以長期租約的形式來穩定雙方利益,使石油運輸這條“生命線”更安全可靠。

四、中國急需推行石油人民幣戰略

目前, 世界石油業開始步入一個微妙的勢力重劃階段,而我國的石油戰略必須作重新調整,以此應對出現的嚴峻挑戰。可以看到,隨著我國國內石油進一步供應吃緊,我國將會在未來1 0 - 2 0年加大從海外進口石油的力度。在石油供應渠道上走多樣化,避免更多的依賴于中東地區,是一個明智的抉擇,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運用國際貿易的規則和手段,避開一些產油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各個擊破。在這方面,我國可以更多地借鑒同樣是石油消費大國的歐美日等國的經驗。特別是確立我們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戰略,鼓勵更多企業進入國際石油金融市場,積極嘗試石油交易人民幣結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貨市場等措施,以有效應對高油價。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日益加劇,近期中國在區域金融穩定和“貸款換石油”等方面頻頻出手,人民幣扮演的角色也更加重要。與此同時,人民幣區域化、在周邊貿易和石油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呼聲變得越來越高。業內人士認為,在美元長期趨于貶值的背景下,中國在對外貿易中,特別是石油等大宗商品貿易中,尋求貨幣結算的非美元化,不僅有利于增加人民幣的話語權,而且會大大降低貿易中存在的匯率風險。由于國際上石油交易絕大多數用美元結算, 因此,美元匯率的波動會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

若能夠在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對產油國說可以減小原油價格波動的影響,對中國來說有利于掌握國際油價結算的主動權。應該抓緊研究由于石油交易而產生的人民幣結算,包括境外石油對象國對中國的進口貿易如何進行人民幣結算。石油波動是美元現象,我國要建立石油期貨交易所,就應該逐步尋找與其他國家石油交易結算貨幣的非美元化,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大國,有不少石油出口國表示愿意接受人民幣結算方式。目前海灣的產油國,俄羅斯、伊朗等國在與他國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尋求非美元化。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 與其他國家在石油交易中逐步以人民幣結算。面對國際上關于石油定價和交易貨幣的爭奪,中國有必要逐步嘗試建立“石油人民幣”體系。

閱讀資料1:當前能源的“準金融屬性”已日益突顯,能源金融正從能源資源中裂變出來,大大推動了能源金融壟斷國(美國)在新的全球分工重組中獲得巨大套利空間,因此中國要把能源金融問題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來認識。為防止美元貶值和全球金融泡沫對我國外匯儲備收益的影響,應該將龐大的外匯儲備通過購買能源礦產資源或建立戰略儲備庫的方式,轉變成實物資源儲備,對中國而言,探索建立新型“能源金融一體化”體系迫在眉睫。我們認為,可從以下五個方面探尋中國能源金融戰略的新圖譜:一,制定相關“能源金融一體化”政策。中國海外能源戰略面臨著洲際資源戰略合作、地緣政治資源利益、國際金融秩序、全球產業鏈、資源勘探開發等方面的諸多風險,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能源金融一體化政策。制定有關能源金融一體化政策的一個思路,是把金融安全與能源安全合并考慮,把單純的貨幣儲備及外匯儲備與能源等資源的實物儲備、期貨儲備密切結合起來,更好地幫助能源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實現套期保值、價格鎖定和規避經營風險。

二,設立國家能源專項發展基金。

從現代金融角度看,能源基金是能源金融體系的核心和基礎。

設立國家能源專項發展基金,積極促進能源產業和金融資本的對接。國家能源專項發展基金包括海外并購基金、產業開發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三部分,在融入資源全球化的階段,不僅支持到海外收購資源型企業,建立風險勘探、油田開采權的收購、精細化工的投資、重大項目評估等提供專項基金,也可以賦予參與期貨市場交易的主體以較靈活的海外融資權限和定價權。

三,建立能源投資和儲備銀行。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01-2030年中國能源部門的投資需要2.3萬億美元,因此,只依靠一般的政策性銀行很難從根本上滿足資金的需求,應建立專門支持能源產業的能源投資和能源儲備銀行。政府可以協調外匯儲備管理部門、能源企業、銀行、投資基金等,設計一系列約束與激勵制度,鼓勵和支持能源企業或金融機構出資建立能源戰略儲備銀行,并允許它們在能源戰略儲備的物質基礎上發行證券,這些證券可以作為資本金,也可以作為抵押貸款的標的物。這一機制必須堅持一個原則,即不經國家批準不得動用能源戰略儲備的現貨,政府有權在特定條件下回購或征用能源戰略儲備現貨。

四,創新能源企業是全球資源布局的貿易融資工具。

中國已經進入資源短缺、技術升級、需求不斷提升的新時代,石油石化企業應該做好資本輸出和資源引進的新發展機遇期的一切準備。從資源引進的角度看,今年前2個月,我國進口初級產品負增長率比同期進口總值降幅達10.6個百分點。其中,原油進口2455萬噸,下降13%;成品油進口577萬噸,下降6.4%,進口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生產需求嚴重萎縮,也有貿易融資困難加劇的成分。因此,巨額外儲要加大支持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貿易融資力度。

能源行業的融資方式除政策性金融支持外,可以通過發行可轉換債券、票據融資、長短期債券融資等方式,今后還可通過完善風險投資機制,拓展信托租賃等新型融資方式,形成多層次的貿易融資體系。

五,大力推動石油貨幣合約和石油人民幣進程。

國際上現有10000億“石油美元”流通,這造成了極大的匯率風險和美元貶值風險。因此石油交易中間,要尋求石油交易中間的貨幣多元化,和交易國家之間的貨幣的雙邊互換合作。當前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受到嚴重挑戰,未來石油定價和交易貨幣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趨勢。人民幣邁出國門,走向國際化的第一步,是在周邊國家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使其逐漸“區域化”。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需求量大約為8430萬桶,其中中國每天就要消耗約750萬桶,約占世界總需求量的9%左右。因此,有必要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國市場價格”,確立我們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戰略。國家應鼓勵更多企業進入國際石油金融市場,積極嘗試石油交易人民幣結算,即“石油人民幣”結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貨市場等措施,以有效應對油價的波動,中國有必要逐步嘗試建立“石油人民幣”體系。全球金融危機為改變單一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結算機制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近期隨著我國與多國貨幣互換協議的簽署以及跨境人民幣結算,必將為人民幣走上國際化路徑以及“石油人民幣”啟航奠定堅實的基礎。

閱讀資料2:關注中國資源全球化周中樞建議設立“金屬礦業開發基金”:全國政協委員、五礦集團總裁周中樞建議,國家應加大對重點企業海外開發資源的支持力度,在資本運作上可結合國家外匯儲備,設立國家“金屬礦業開發基金”。

周中樞在《關于利用商品周期低點“走出去”

獲取金屬礦產資源的提案》中表示,未來一到兩年,國際主要礦產資源的需求和價格仍將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為我國提供了實施資源全球化戰略的機遇,也為振興全球礦業,為資源所在國增加稅收和就業,共同應對金融危機做出了貢獻。

“國家應加大對重點企業海外開發資源的支持力度,通過增加海外勘探基金預算、資本金注入、股權收購優惠貸款、稅收抵免優惠等多種方式,加強對國內礦業企業海外資源開發的支持力度。” 周中樞表示。

對于資本運作模式,周中樞認為,可建立國家資本和社會資本相結合的大型產業基金,補充國內礦業企業相對不足的礦業投資資本,改變國內企業開發海外礦產資源以單一國內銀行貸款作為融資支持的現狀。

在周中樞看來,基金多元化投資主體與完全市場化的運作可以起到融入國際礦業的作用,通過積極參與礦業國際化競爭,在實現“雙贏”的目標下,獲得自己應得的經濟份額。

王永忠建議用外匯加強海外地質工作:一年一度的鐵礦石價格談判爭吵不休,“走出去”獲取資源被認為是解決之道。如何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和資源所在國進行良好合作?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建設投資公司(下稱“河北建投”)黨委書記、總經理王永忠建議,應該利用國家的外匯儲備進行海外資源投資,幫助資源所在國發展經濟的同時,取得自己的收益。

在這次兩會上,王永忠準備提交多個提案,其中一個提案是建議國家將外匯儲備用于勘查、開發海外資源。他透露,去年河北省已經向該公司撥款800萬元,資助其在東南亞進行礦石勘探工作,如果取得成果,河北省將要求省內的鋼廠與河北建投合資開采。“目前公司已在東南亞某國進行探礦的前期工作,申請了航測權,在面積1087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空進行飛機航測。”王永忠表示,如果航測發現有較好的礦藏,公司將進一步進行地面勘探,之后還將申請開采權。

“目前從準備到航測已經進行了一年多,公司已經投資了幾千萬元。”王永忠透露,從目前的成果看,在當地的確發現了質量比較好的礦石,品位在60%左右,比國內許多鐵礦山的礦石品位要高很多。

張紅力建議用外匯儲備建立戰略資源儲備:全國政協委員、德意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紅力今年的五項提案中,盡快建立戰略資源儲備制度的提案格外引人關注。張紅力表示,盡快建立我國的戰略資源儲備制度勢在必行。其戰略意義在于,在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時大量進口戰略資源,以較低的成本緩解制約經濟發展的能源和資源瓶頸問題。為國家外匯儲備開辟多元化的投資渠道,減少購買美國國債的數量,避免將來美元貶值所造成的匯率損失,有利于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

“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高達近2萬億美元,大量投資于美國國債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保值增值方式。”張紅力說。他建議政府劃撥一部分外匯儲備設立海外能源勘探開發專項基金,用于石油、黃金等重要戰略資源的儲備;另外由政府向有關企業出售或借出一部分外匯儲備,鼓勵其對海外能源、大宗商品及相關企業的并購。

當前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大宗商品的價格大幅下跌,許多國際能源礦業企業因前幾年的快速擴張導致債務負擔沉重,也迫切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張紅力認為,這樣的幫助是雪中送炭,有利于全球礦業的復蘇。他建議政府在審批、融資、稅收等方面給予更大幅度的優惠,鼓勵和支持更多的國內企業和機構抓住機遇,盡快走出國門開展戰略資源的儲備工作。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