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童曉光:畢生找油獻祖國

2023-03-31 14:47:00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作者: 溫志新 李浩武 嚴增民 王兆明  

簡介:

童曉光(1935- ),石油地質和勘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5年4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1955年考入南京大學地質系,1964年于該校研究生畢業。

參加過大慶、遼河、塔里木盆地等的石油勘探和渤海灣盆地、中國東部及其他地區的石油地質研究,成就斐然:1978年,遼河斷陷石油地質特征及油氣分布規律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為第一完成人;1980年,獲石油部遼河曙光古潛山油田發現獎,為第一完成人;1983年,中國東部陸相盆地地層巖性油藏分布規律及遠景預測研究獲石油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為第三完成人;1985年,渤海灣盆地復式油氣聚集(區)帶勘探理論與實踐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為主要參加者;1991年,塔里木盆地油氣分布規律與勘探方向研究獲中石油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部級),為第一完成人。

自1993年起從事海外油氣勘探開發,是中國跨國油氣勘探的開拓者之一。曾對世界各地數百個項目進行研究和評價,指導國外20多個項目的勘探,并取得重要成就:2003年,主持完成的蘇丹Muglad盆地1/2/4區高效勘探的技術和實踐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為第一完成人;2005年,蘇丹邁盧特盆地快速發現大油田的配套技術和實踐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為第一完成人。

200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自1964年從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分配至大慶油田起,童曉光便踏上了為祖國找石油的艱難征程。

從松遼平原、遼河兩岸到黃土高原,從吐魯番盆地到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他跋山涉水、不辭勞苦,為搞清我國油氣田的分布規律和勘探方向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查閱資料、現場勘探、總結經驗, 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意見和建議,解決了我國石油勘探的多個難題,為我國的石油勘探拓寬了思路。

從上世紀90年代起,童曉光的腳步開始邁向世界——從亞洲到非洲,從南美洲到大洋洲,他潛心研究世界石油的潛力,積極促進跨國油氣開發,用自己的奮力攀登引領著我國石油國際勘探的發展。

少年有志:天生一顆愛國心

浙江紹興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乃物華天寶、人文薈萃之地,素有“名士之鄉”之美譽,從這里走出的兩院院士就達70余人。1935年4月,童曉光出生于紹興市嵊縣下王村。

童曉光的父親童富正在當地有較好的社會地位,開明聰慧,年輕時經商為生,解放后歷任城關鎮軍屬委員會主任、撫恤委員會主任等職,后為城關鎮西山公墓創始人、主任。童曉光的母親周馀仙知書達理、勤勞善良,兩人育有四子二女。

受家庭教育影響,童家子女都積極上進,有強烈的愛國心:二哥童曉生1948年前就參加了中共地下黨革命活動,1949年參加第三野戰軍并進入軍政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上海第二軍醫大學,任財務處處長直至離休;大姐童惠心1948年也參加了中共地下黨工作,1949年進入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

童富正十分重視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學業教育,即使在動蕩年代,也絕不放棄子女學業。1940年2月至1949年1月,經營小本生意的父親帶著全家四處漂泊,童曉光在動蕩中輾轉6所學校,才完成了小學學業。1949年2月至1951年3月,童曉光在浙江嵊州中學就讀。

1950年10月,彭德懷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并肩作戰,正式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朝鮮與浙江的直線距離1000多千米,盡管戰場遙遠,但作為后方,浙江省政府積極宣傳動員,人民群眾踴躍投入抗美援朝運動,青年學生的參軍熱情更是高漲。

當時還是中學生的童曉光也熱血沸騰,積極報名參軍,但因年齡只有16歲、個子小,在眾多報名青年中很不顯眼,連初選門檻都沒通過。不過,這位堅定理想的少年毫不氣餒,整天去征兵處軟磨硬泡,不招收就不走,最后終于如愿,于1951年4月7日應征入伍,進入華東軍區。

1953年,童曉光所在部隊曾開赴鴨綠江邊,準備赴朝鮮戰場,后因停戰協定簽訂,撤回駐地。

近3年的參軍生涯,讓童曉光深知只有國家強大才能有和平,從而在心底根植了“知識報國”的信念。1954年1月,童曉光復員,先后在浙江省軍轉干部速成中學二分校和杭州市花紗布公司工作。其間,他不忘學習文化知識,憑借優秀的表現和優異的成績,經組織推薦,于1955年9月考入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本科畢業后又被保送為該校4年制碩士研究生,師從郭令智教授。

1964年7月童曉光研究生畢業,被分配到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工作。

青云之志:為國找油獻青春

童曉光早就對石油勘探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碩士論文就是關于蘇北平原地質構造,需要利用石油勘探的物探和鉆井資料。當時蘇北已開始石油勘探,加上大慶油田發現后對石油的宣傳,更增加了他從事石油勘探的決心,到石油部門工作是他的第一志愿。

結果又一次如愿以償,他來到了大慶油田,從此踏上了為祖國找石油的求索長路。

1965年,童曉光被抽調到外圍盆地研究組擔任組長,重點勘察遼河、海拉爾和三江盆地含油氣性。次年5月19日,他帶著由12名大學畢業生組成的小分隊,踏尋遼河大地。

此后12年,童曉光一直負責遼河油田的地質綜合研究工作,是許多研究報告的編寫者,先后擔任過區域室綜合組組長、副主任,綜合室主任和地質處主任地質師等職。

在遼河期間,他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從理論上加以提高,并提出相應的勘探部署,為我國石油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前瞻性地指出遼河凹陷具有巨大勘探潛力,并在實踐中得到證實;戰略性地提出遼河油田勘探重點應從東部凹陷向西部凹陷轉移;通過西斜坡的系統研究,促成了遼河石油會戰,奠定了遼河油田成為中國第三大原油生產基地;發現了曙光古潛山油田。

春華秋實,以童曉光為主要完成人所著的《遼河坳陷石油地質特征和油氣分布規律》報告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遼寧省科技成果一等獎、石油工業部報告獎,他本人也被評為遼寧省先進科技工作者。

在遼河度過的12個春秋,童曉光胸懷為國找油之志,辛勤耕耘、不計得失,他的家庭也為此作出了不少犧牲。好在這片熱土回饋了他,使他得以施展才華、成就夢想,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厚積薄發:理論實踐同進步

1979年10月,童曉光告別遼河油田,來到了位于北京的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北京勘探院)。這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研究中心,人才濟濟,研究領域寬廣,給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在北京勘探院,童曉光先后擔任主任地質師、高級工程師、總工室成員。這段時期是他完成學術論文和參加學術會議的高峰期——參加了十多次國際和國內的學術會議,在國內外雜志上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達到了較高的理論水平。

他是《渤海灣盆地復式油氣聚集(區)帶的勘探理論和實踐》研究報告編寫小組(三人)的成員之一,也是向專業評審組和國家評委報告的報告人。該成果對認識渤海灣盆地油氣分布規律和勘探方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他還是“中國東部陸相盆地地層巖性油藏分布規律及遠景預測研究”項目的第三完成人,也是報告人。該項目對促進中國的隱蔽油藏勘探起到了重要作用和指導作用,成果獲石油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其間,作為科探井領導小組成員,童曉光協助翟光明院長完成了臺參1井和陜參1井地質設計的審核和現場技術指導工作,發現了吐哈鄯善油田和長慶奧陶系大氣田。

作為臺參1井探井設計的審核人,童曉光兩次到現場進行調查研究和解決鉆井過程中的問題,該井獲得了工業性油流,打開了吐哈勘探新局面;他也是陜參1井鉆井設計的審核人,受院領導委托去現場解決鉆井過程中的問題,這口井后來成為長慶靖邊大氣田的發現井。

1989年,年已54歲的童曉光主動請纓,要求參加塔里木石油會戰。

在他看來,塔里木是我國最大的低勘探程度盆地,能參加塔里木石油會戰機會難得,尤其對他這樣多年研究勘探地質的專家來說意義更為特殊。

在塔里木的3年,童曉光一直處于探索的興奮中。這位塔里木勘探開發指揮部總地質師、高級工程師兼研究大隊長,帶領團隊克服艱難、上下求索,每一次新的發現都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喜悅和期盼。

童曉光是首次提出塔里木盆地具有疊合復合性質的地質學家之一。該研究強調石炭系重要性,促進了石炭系勘探,并由此發現了塔中4東河砂巖油田。2004年,中石油塔里木分公司石炭系占總可采儲量的46.1%、占總產量的50.93%。

童曉光完成的塔里木盆地油氣分布規律和勘探方向的研究,獲中石油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勤奮好學:言傳身教育桃李

低調樸實、認真嚴謹,是童曉光的一貫作風。面對非凡的工作成就,他總是謙虛地說:“找石油是我的本職工作,我運氣相對比較好,干成了一點想干的事情。”

艱苦樸素、不講究吃穿,是童曉光的生活日常。幾件衣服來回換,一穿就是十幾二十年,公文包、皮帶也是破舊得實在不能用才被迫“下崗”。他一直不愿用智能手機,別人告訴他學起來很簡單,但他說,“我不愿意學這個,也學不會,手機只要能接打電話就行,其他功能我也用不上”。

在日常工作中,他作風嚴謹,凡事以事實為依據。他辦公室的書架、書桌、茶幾上擺滿了各種書籍、文獻,每本書中都夾著許多各式各樣的小紙片。當說到某個數據或觀點時,他通常會拿出一本書,翻開其中夾著小紙片的某一頁指給對方看。

勤奮好學,是童曉光一生中最突出的標簽。他不會打牌,也不下棋,沒什么業余愛好,傍晚時走路散步對他而言就是最大的休閑與放松。即使進入耄耋之年,他仍然堅持每天去辦公室、參加各類審查會。開會時有時一坐就是半天,他仍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晚上回到家、有時間了,他還會翻看一下資料。

即便如此,童曉光仍不滿足,因為他感覺自己比十年前精力差了、容易累了,但有那么多東西想學。

童曉光不單好學,也治學有道。肯花時間、注重思維引導,是他培養學生的顯著特點。

他十分注重啟發學生思路,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努力,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通常,他在擬定學生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任務時,會讓學生先根據資料情況去思考,等思路基本成型時再詳細討論究竟應該怎么做。如此幾次反復引導,學生的研究思路會更加清楚。雖然花費時間多,但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漁,而不是一上來就把思路完全定好,讓學生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以至于思考深度不夠。

學生一旦在學業、生活中出現問題,只要一個電話就能約上童老師——白天要是有時間,就去辦公室;白天沒時間,晚上就去老師家里討論。在童曉光眼里,學生的事情要盡快解決。遇到比較難的專業問題,在給學生講完之后,他還會和藹地問上一句:“我講清楚了沒有?要不要再給你講一遍?”

從事石油工作半個多世紀,童曉光把一生心血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的石油事業。他在渤海灣盆地、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的石油勘探研究,以及在中國含油氣盆地石油地質理論研究、海外石油勘探研究、海外油氣戰略經營與管理、全球油氣形勢分析等方面,均造詣頗深,并取得了累累碩果。

他為石油工業和石油科技發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值得我們尊敬;他“認真踏實、銳意創新”的敬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畢生找油獻祖國,邁向世界敢為先”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傳承……

邁向世界敢為先

買油不如“走出去”合作采油、走石油資源多元化道路、想方設法廣辟油源、避免資源單一可能帶來的風險,已成為保障我國石油安全、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性措施。

追本溯源,“走出去”戰略凝結著童曉光等一批專家學者的智慧和汗水。

童曉光是我國最早提出利用國外油氣資源、跨國油氣勘探開發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早在1988年,他就向石油部等主管部門提出建議:我國油氣資源難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油氣需求,跨國油氣勘探開發是必由之路。

1991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石油)提出三大戰略,將國際化經營作為其中一個戰略,并由下屬的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負責。1993年中石油在海外獲得第一個項目,2020年其海外權益油氣當量產量已經超過1億噸。

作為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的專家,童曉光曾先后擔任該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地質師、高級技術顧問等職,領導國際化經營的地質工作,參與了數百個勘探開發新項目的評價,實地考察了數十個國家。

初探亞洲創佳績

1997年是中石油跨國勘探開發創業初期,童曉光領導了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油氣公司項目的評價工作。

該項目規模大,一旦成功將給中石油帶來深遠影響。當時在僅有10天評價期的情況下,童曉光抓住儲量、產量和公司財務等幾個關鍵問題,明確了該項目油氣資源豐富,厘清了油田開發中的難題,并確認中石油具有相應的技術,最終在與美國大公司的競爭中勝出,獲得了一個石油地質儲量6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2000億立方米的大油氣田。

該油田從接手時年產油260萬噸,提高到后續年產1000萬噸,目前累計產量超過1.2億噸。當時購買價為3.2億美元,而僅僅2005年上半年的銷售收入就超過9億美元,成為中石油效益最好的油田之一。

勇闖非洲立奇功

在獲得國外的勘探開發項目之后,童曉光的主要工作是指導項目的石油地質研究,提出勘探方向,確定勘探部署。

在蘇丹穆格萊特盆地1/2/4區塊,美國雪佛龍公司歷經20年勘探僅發現5400萬噸可采儲量,而以童曉光為第一負責人的中石油技術團隊僅用7年時間就發現了1.1億噸可采儲量。其中,效果最明顯的是4區。雪佛龍公司由于認定第三系為主力找油層系,基本無發現。而童曉光團隊經研究判斷第三系沒有成熟的烴源巖,應以白堊系為主要目的層系,有利地區在Kaikang槽東西兩側。

通過明確主力勘探層系和勘探方向,中石油獲得了一系列發現,建成了年產1500萬噸的油田基地。該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童曉光為第一完成人。

在蘇丹穆格萊特盆地6區塊,雪佛龍公司勘探10年打了32口探井,主要集中在Nugara坳陷的中央隆起帶,結果只發現了兩個很小的含油構造。

中石油通過3年的研究和準備,認為過去不被重視的Fula凹陷的地質模式和成藏模式比較清楚,確定了Fula為主力凹陷,并將其作為勘探重點,結果第一口探井就獲得突破,并發現了一個億噸級油田,具有可年產200萬噸原油的規模。該成果獲得中石油技術創新獎一等獎,童曉光為第二完成人。

在蘇丹邁盧特盆地,雪佛龍公司勘探10年只發現了一個地質儲量僅2000萬噸的小油田,因沒有商業價值而退出。

中石油進入后,僅用兩年時間就發現了Palogue大油田,地質儲量約4億噸,可采儲量1.2億噸,達到世界大型油田標準,是跨國勘探10年來在海外發現的最大整裝油田。截至2005年,全盆地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7億噸,已具備年產1000萬噸的能力。

邁盧特油田的發現,離不開童曉光團隊的技術創新。他們利用成藏組合分析方法,快速鎖定并發現了Palogue世界級大油田:一是利用地震相特征,用類比法推測烴源巖分布,確定主要生油凹陷;二是根據已知井的測井資料及地震資料,確定區域蓋層的分布及其對主力油層的控制;三是利用斜坡帶控制儲層分布和箕狀斷陷的油氣運移模式,來判斷油氣主要的聚集區。

該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石油技術創新獎一等獎,童曉光為第一完成人。

放眼世界譜華章

為了推動跨國油氣勘探開發,多年來,童曉光一直積極深入研究,并著書立說。這種以跨國經營為目的的研究,在中國尚屬首次。

上世紀90年代前后,他就曾發表多篇文章論述跨國油氣勘探開發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1997年,他把全世界除北美、歐洲以外的地區分成5個大區,進行分國家、分盆地的系統研究,編制出版了《世界石油勘探開發圖集》。

在跨國油氣勘探開發成為熱潮后,童曉光出版《21世紀初中國跨國油氣勘探開發戰略研究》專著,分析了世界油氣資源分布、國際勘探現狀、中石油勘探的經驗及面臨的問題、世界選區標準和跨國經營戰略等。該成果為有意從事跨國勘探開發的公司和有關部門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并在中國工程院“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項目中得到應用。

國外項目的正確選擇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因此,在進入前必須進行技術和經濟的評價。在2005年之前,童曉光參加了中石油大部分項目的技術審查,并親自評價了部分項目。為了指導新項目評價,他編著了《油氣勘探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油氣勘探評價系統。

他編著了《海外油氣田新項目評價技術和方法》,論述了海外油氣田項目評價的基本內容和程序,并針對不同油藏類型和開發階段,提出了相應的評價技術和方法。

上述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對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05年,童曉光獲頒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會對其作如是評價:“童曉光是中國跨國油氣勘探的開拓者之一。他把石油地質研究與勘探實踐密切結合,研究成果直接指導勘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他根據工作實際需要確定研究范圍,在跨國勘探開發遇到的不僅是地質問題,因此同時還研究投資環境和戰略問題,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在學術活動中貫穿了實事求是和創新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敢于提出不同于前人的觀點,在石油地質理論和勘探理念上不斷創新。”

如今,作為國家重大專項“全球油氣資源評價”“十一五”負責人和后續專項研究顧問,童曉光仍在帶領年輕人選好項目、評價好項目、做好勘探工作,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貢獻。




責任編輯: 李穎

標簽:童曉光,石油地質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