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厂,91久久久久久熟女,国产乱老熟视频胖女人,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精品观看

2024年 12月
26 星期四

【石油行業名詞解釋】

2014-06-06 12:49:08 中國能源網
字號: T|T    ★ 點擊收藏
百科性質:
實體分類:
百科來源:




1.石油:(又稱原油)(crudeoil):一種存在于地下巖石孔隙介質中的由各種碳氫化合物與雜質組成的,呈液態和稠態的油脂狀天然可燃有機礦產。

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組成除了碳、氫、氧、氮、硫以外,還含有幾十種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構成了石油的灰分。簡單講,石油的灰分就是原油中除了液態烴以外的懸浮固態重烴。

3.組分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對有機溶劑和吸附劑具有選擇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選用不同有機溶劑和吸附劑,將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個組分。

4.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氣壓下,20℃石油與4℃純水單位體積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5.石油的熒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產生延緩時間不足10-7秒的發光現象,稱為熒光性。

6.天然氣:廣義上指巖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氣體。石油地質學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積圈中以烴類為主的天然氣。

7.氣頂氣:與石油共存于油氣藏中呈游離氣頂狀態產出的天然氣。

8.氣藏氣:單獨聚集的天然氣。可分為干氣氣藏和濕氣氣藏。

9.凝析氣(凝析油):當地下溫度、壓力超過臨界條件后,由液態烴逆蒸發而形成的氣體。開采出來后,由于地表壓力、溫度較低,按照逆凝結規律而逆凝結為輕質油即凝析油。

10.固態氣水合物:是在冰點附近的特殊溫度和壓力條件下由天然氣分子和水分子結合而成的固態結晶化合物。

11.煤型氣:煤系地層中分散有機質在熱演化過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氣。

12.煤成氣:煤層在煤化過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氣。

13.煤層氣:煤層中所含的吸附和游離狀態的天然氣。

1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圍內直接與油層連通的地下水,即油層水。

15.油田水礦化度:即水中各種離子、分子和化合物的總含量,以水加熱至105℃蒸發后所剩殘渣重量或離子總量來表示,單位ml/l、g/l或ppm。

16.儲集層:凡具有一定的連通孔隙,能使液體儲存,并在其中滲濾的巖層,稱為儲集層。

17.絕對孔隙度:巖樣中所有孔隙空間體積之和與該巖樣總體積的比值。

18.有效孔隙度:巖樣中彼此連通的超毛細管孔隙和毛細管孔隙體積與巖石總體積的百分比。

19.絕對滲透率:單相液體充滿巖石孔隙,液體不與巖石發生任何物理化學反應,測得的滲透率稱為絕對滲透率。

20.有效滲透率:儲集層中有多相流體共存時,巖石對每一單相流體的滲透率稱該相流體的有效滲透率。

21.相對滲透率:對每一相流體局部飽和時的有效滲透率與全部飽和時的絕對滲透率之比值,稱為該相流體的相對滲透率。

22.孔隙結構:指巖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幾何形狀、大小、分布以及相互關系。

23.流體飽和度:油、氣、水在儲集巖孔隙中的含量分別占總孔隙體積的百分數稱為油、氣、水的飽和度。

24.砂巖體:是指在一定的地質時期,某一沉積環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態、巖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質為主的沉積巖體。

25.蓋層:指在儲集層的上方,能夠阻止油氣向上逸散的巖層。

26.排替壓力:表示非潤濕相開始注入巖樣中最大連通喉道的毛細管壓力,在曲線壓力最小的拐點。

27.油氣圈閉:適于油氣聚集,形成油氣藏的場所叫閉圈。其中聚集了油氣的叫油氣藏閉圈。

28.油氣藏;是相當數量的油氣在單一圈閉中的聚集,在一個油氣藏內具有統一的壓力系統和統一的油、氣、水界面,是地殼中最基本的油氣聚集單元

29.構造圈閉(油氣藏):由于地殼運動使儲集層頂面發生了變形或變位而形成的圈閉,稱為構造圈閉.在其中聚集了烴類之后就稱為構造油氣藏。

30.背斜圈閉(油氣藏);由于儲集層發生褶皺變形,其上部又為非滲透性巖層所覆蓋遮擋,底面或下傾方向被高油氣勢面或非滲透性巖層聯合封閉而形成的圈閉即為背斜圈閉,聚集油氣后,成為背斜油氣藏。

31.斷層圈閉(油氣藏):斷層圈閉是指沿儲集層上傾方向受斷層遮擋所形成的圈閉,聚集油氣后即成為斷層油氣藏。

32.裂縫性背斜圈閉:在背斜構造控制下,致密而脆性的非滲透性巖層,由于各種原因可以出現裂縫特別發育而使孔隙度和滲透性變好的局部地區,周圍則為非滲透性圍巖和高油氣勢面聯合封閉形成的油氣低勢區,稱為裂縫性背斜圈閉。聚集了油氣之后即形成裂縫性背斜油氣藏。

33.刺穿圈閉:地下巖體(包括軟泥、泥膏巖、鹽巖及各種侵入巖漿巖)侵入沉積巖層,使儲集層上方發生變形,其上傾方向被侵入巖體封閉而形成的圈閉稱為刺穿圈閉。聚集油氣后稱為刺穿油氣藏。

34.地層圈閉(油氣藏):由于儲集層的巖性在橫向上發生變化或儲集層的連續性發生中斷形成的圈閉,在其中聚集了烴類之后則稱為地層油氣藏。

35.不整合圈閉(油氣藏):由于儲集層的連續發生中斷,由不整合面封閉而形成的圈閉。在其中聚集了烴類之后則稱為不整合油氣藏。

36.巖性圈閉(油氣藏):儲集層的巖性在橫向上發生變化,四周或上傾方向為非滲透性巖層遮擋而形成的圈閉稱巖性圈閉。聚集油氣之后形成巖性油氣藏。

37.水動力油氣藏:在水動力作用下,儲集層中被高油、氣勢面,非滲透性遮擋單獨或聯合封閉而形成的油或氣的低勢區稱為水動力圈閉。在其中聚集了烴類之后則稱為水動力油氣藏。

38.閉合(高)度:是指圈閉頂點到溢出點的等勢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39.油氣藏高度:是指油氣藏頂到油氣水界面的最大高差。

40.流體勢;單位質量的流體所具有的機械能之和。

41.沉積有機質:通過沉積作用進入沉積物中并被埋藏下來的那部分有機質稱為沉積有機質。

42.干酪根:為沉積巖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堿和非極性有機溶劑的分散有機質。

43.成油門限(門限溫度、門限深度):有機質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溫度升高,當溫度和深度達到一定數值,有機質才開始大量轉化為石油,這個界限稱成油門限。(門限溫度: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當溫度升高到一定數值,有機質開始大量轉化為石油,這個溫度界限稱門限溫度。門限深度:與門限溫度相對應的深度稱門限深度。)

44.生油窗:在熱催化作用下,有機質能夠大量轉化為石油和濕氣,成為主要的成油時期,稱為生油窗。

45.烴源巖:指富含有機質能生成并提供工業數量石油的巖石。如果只提供工業數量的天然氣,稱生氣母巖或氣源巖。

46.有機碳:指巖石中與有機質有關的碳,是殘留的有機碳,即巖石中有機碳鏈化合物的總稱,通常用百分含量表示。

47.有機質成熟度:指沉積有機質向石油轉化的熱演化程度。

48.氯仿瀝青“A”:巖石中可提取的有機質含量。

49.CPI值:正烷烴中奇碳分子比偶碳分子的相對濃度。

50.TTI法(值);有機質成熟度主要受溫度和時間控制,因此,依據時間和溫度定量計算有機質熱成熟度的方法稱為TTI法(值)。

51.油氣運移:指石油、天然氣在某種自然動力的驅使下在地殼中發生位置的轉移。

52.油氣初次運移:是指生油層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氣,從生油層向儲集層(或輸導層)中的運移。是油氣脫離烴源巖的過程,又稱為排烴。

53.油氣二次運移:指油氣脫離生油巖后,在孔隙度、滲透率較大的儲集層中或大的斷裂、不整合面中的傳導過程,它包括聚集起來的油氣由于外界條件的變化而引起的再次運移。

54.異常(高)地層壓力:地層中孔隙流體由于各種原因,使得流體壓力偏離靜水壓力,這種地層壓力稱為異常地層壓力。

55.排烴效率:是指烴源巖排出烴的質量與生烴的質量百分比。

56.生油(烴源)巖有效排烴厚度:生油層中只有與儲集層相接觸的一定距離內的烴類才能排出來,這段厚度就是生油層排烴的有效厚度。

57.油氣聚集:指油氣在儲層中由高勢區向低勢區運移的過程中遇到圈閉時,進入其中的油氣就不能繼續運移,而聚集起來形成油氣藏的過程。

58.成烴坳陷:是指地質歷史時期曾經是廣闊的有利于有機質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閉或半封閉的沉積區。

59.(有利)生儲蓋組合:生儲蓋組合是指烴源層、儲集層、蓋層三者的組合型式。有利生儲蓋組合是指三者在時、空上配置恰當,有良好的輸導層,使烴源層生成的油氣能及時地運移到儲集層聚集,蓋層的質量和厚度能確保油氣不致于散失。

60.有效圈閉:是指在具有油氣來源的前提下,能聚集并保存維油氣的圈閉。

61.臨界溫度:液體能持液相的最高溫度稱為該物質的臨界溫度。

62.臨界壓力:在臨界溫度時該物質氣體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壓力。

63.沉積盆地: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時期,長期不斷下沉接受沉積物堆積的地貌單元。

64.含油氣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儲蓋組合和圈閉條件,并且已經發生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發現工業性的油氣聚集的沉積盆地,稱含油氣盆地。

65.一級構造單元:隆起、凹陷和斜坡都是底盤起伏而形成的構造,是盆地內最高一級的構造,通稱一級構造。

66.二級構造單元:三級構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雜亂無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規律成群、成帶出現,這些群和帶的規模,處于一級構造和三級構造之間,通稱二級構造。

67.三級構造:盆地內沉積蓋層因褶皺和斷裂活動而形成的構造。

68.含油氣系統:被定義為是一個自然的系統,包含活躍的烴源巖及所有已形成的油、氣藏,并包含油、氣藏形成時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質要素及作用。

69.油氣聚集帶:在沉積盆地中受同一個二級構造帶所控制的,油氣聚集條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氣田的總和。

70.油氣田:在地表同一產油面積上地下所有油氣藏的總和,我們稱為油氣田。

71.地溫梯度:在地表上層(深約20~130m)之下,地溫隨埋藏深度而有規律的增加,現將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溫度,稱為地溫梯度。

72.地層壓力:地下多孔介質中流體的壓力稱為地層壓力。

73.均—化溫度:在常溫常壓下見到的包裹體往往含氣相與液相兩種流體,在冷熱臺上升溫加熱,在顯微鏡下可見兩相轉化為單相流體,這時紀錄的溫度即為均一溫度。

74.何謂正構烷烴分布曲線?在油氣特征分析中有哪些應用?

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數正烷烴相對含量呈一條連續的分布曲線,稱為正烷烴分布曲線。

不同類型原油的正烷烴分布特點不同:(1)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構烷烴;(2)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構烷烴;(3)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構烷烴。根據主峰碳數位置及形態,可將正烷烴分布曲線分為三種基本類型: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區較窄,表明低分子正烷烴高于高分子正烷烴,代表高成熟原油;B、主峰大于C25,主峰區較寬,奇數和偶數碳原子烴的分布很有規律,二者的相對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C、主峰區在C15~C25之間,主峰區寬,代表成熟原油。

正烷烴分布特點與成油原始有機質、成油環境和成熟度有密切關系,因此這些特征已被廣泛用于鑒別生油巖和研究石油的成熟度。

75.海陸相原油的基本區別。(如何鑒別海相原油和陸相原油?)

海相陸相

海相:以芳香—中間型和石蠟—環烷型為主,飽和烴占25—70%,芳烴占25—60%。

陸相:以石蠟型為主,飽和烴占60—90%,芳烴占10—20%。

海相:含蠟量低陸相:含蠟量高

海相:含硫量高陸相:含硫量低

海相:V/Ni>1陸相:V/Ni<1

海相:碳同位素δ13C值>-27‰陸相:碳同位素δ13C值<-29‰

76.描述石油物理性質的主要指標有哪些?

(1)顏色:從白色、淡黃、黃褐、深褐、墨綠色至黑色。

(2)比重:是指一大氣壓下,20℃石油與4℃純水單位體積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3)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動時分子之間相對運動所引起的內摩擦力大小。

(4)熒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產生延緩時間不足10-7秒的發光現象,稱為熒光性。

(5)旋光性:石油能將偏振光的振動面旋轉一定角度的能力。

(6)溶解性:石油難溶于水,但卻易溶于多種有機溶劑。石油凝固和液化的溫度范圍是隨其組成而變化的,無固定數值。含高分子的烴越多,凝固點越高。

(7)導電性:石油是不良導體,在地下屬高電阻。

77.天然氣依其分布特征在地殼中的產出類型及分布特征。

依天然氣分布特征可分為聚集型和分散型。

(1)聚集型天然氣

a.氣頂氣:與石油共存于油氣藏中呈游離氣頂狀態產出的天然氣。

b.氣藏氣:單獨聚集的天然氣。可分為干氣氣藏和濕氣氣藏。

c.凝析氣:當地下溫度、壓力超過臨界條件后,由液態烴逆蒸發而形成的氣體。開采出來后,由于地表壓力、溫度較低,按照逆凝結規律而逆凝結為輕質油即凝析油。

(2)分散型天然氣

a.油內溶解氣:溶解于石油中的天然氣。

b.水內溶解氣:溶解于水中的天然氣。

c.煤層氣:煤層中所含的吸附和游離狀態的天然氣。

d.固態氣水合物:是在冰點附近的特殊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形成的固態結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凍土、極地和深海沉積物分布區。

78.壓汞曲線的原理及評價孔隙結構的參數。

(1)原理:由于孔喉細小,當兩種或兩種以上互不相溶的流體同處于巖石孔隙系統中或通過巖石孔隙系統滲流時,必然發生毛細管現象,產生一個指向非潤濕相流體內部的毛細管壓力Pc。

(2)評價孔隙結構的參數

①排驅壓力(Pd):是指壓汞實驗中汞開始大量注入巖樣的壓力,表示非潤濕相開始注入巖樣中最大連通喉道的毛細管壓力。排驅壓力越小,說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結構越好。

②孔喉半徑集中范圍與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半徑的粗細和分選性,孔喉粗,分選好,其孔隙結構好。毛細管壓力曲線上,曲線平坦段位置越低,說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長,說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

③飽和度中值壓力:非潤濕相飽和度為50%時對應的毛細管壓力,Pc50%越低,則孔隙結構好。

④最小非飽和的孔隙體積百分數(Smin%):當注入汞的壓力達到儀器的最高壓力時,仍沒有被汞侵入的孔隙體積百分數。束縛孔隙含量愈大,儲集層滲透性能越差。

79.碎屑巖儲集層的孔隙類型有哪些?影響碎屑巖儲集層物性的地質條件(因素)。(碎屑巖儲集層的主要孔隙類型及影響儲油物性的因素。)

(1)碎屑巖儲集層的孔隙類型:粒間孔隙、特大孔隙、鑄模孔隙、組分內孔隙、裂縫。

(2)影響碎屑巖儲集層儲集性的因素影:

①沉積作用是影響砂巖儲層原生孔隙發育的因素:a.礦物成分:礦物的潤濕性強和抗風化能力弱,其物性差。b.巖石結構:包括大小、分選、磨圓、排列方式。當分選系數一定時,粒度越大,有效空隙度和滲透率越大;粒度一定時,分選好,孔滲增高立方體排列,孔隙度最大,滲透率最高。C.雜基含量:含量高,多為雜基支撐,孔隙結構差;以泥質、鈣泥質膠結的巖石,物性好。

②成巖后生作用是對砂巖儲層原生孔隙的改造及次生孔隙形成的因素:壓實作用結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膠結作用使物性變差;溶解作用的結果,改善儲層物性。

80.碎屑巖儲集層的沉積環境(儲集體類型)及主要物性特征。

(1)沖積扇砂礫巖體,巖性為礫、砂和泥質組成的混雜堆積,粒度粗,分選差,成份復雜,圓度不好。物性特征:孔隙結構中等,各亞相帶的巖性特征有差別,因此其滲透性和儲油潛能也有變化。其中以扇中的辮狀河道砂礫巖體物性較好,若鄰近油源,可形成油氣藏。

(2)河流砂巖體,巖性由礫、砂、粉砂和粘土組成,以砂質為主,成分復雜,分選差至中等。包括:邊灘砂巖體(屬稱點砂壩):發育于河流中、下游彎曲河道內側(凸岸),為透鏡狀,由下到上,粒度由粗到細的正粒序。中部儲油物性較好,向上、向兩側逐漸變差。河床砂礫巖體(屬稱心灘):沿河道底部沉積。平面呈狹長不規則條帶狀,走向一般與海岸線垂直或斜交;剖面上呈透鏡狀,頂平底凸。物性一般中部好,向頂、向兩側變差。滲透率變化較大。

(3)三角洲砂巖體,以砂巖為主,巖性偏細。可分三個亞相帶,各亞相帶主要的砂體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巖體,以粉砂巖、砂巖為主,偏細。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壩:細、粉砂,分選好;遠砂壩:粉砂、細砂和少量粘土。前三角洲:席狀砂,砂質純,分選好。以前緣帶的砂壩砂巖體和前三角洲的席狀砂巖體,分選好,粒度適中,為三角洲儲集層最發育的相帶。

(4)湖泊砂巖體,平行湖岸成環帶狀分布濱湖相、淺湖相、深湖相,砂體集中于濱湖區和淺湖區,這兩區顆粒受波浪的淘洗,粒度適中,分選、磨圓好,膠結物多為泥質,淺湖區為泥質和鈣質混合,相對來講,淺湖區砂體物性優于濱湖區。

(5)濱海砂巖體,超覆和退覆砂巖體:由于海進海退的頻繁交替形成。海進砂巖體:下覆三角洲平原或其它海岸沉積物,不利生油。海退砂巖體:下伏海相頁巖,是很好的生油巖.

濱海砂洲:平行海岸線分布。平面上呈狹長帶狀,形成較好的生儲組合。剖面上呈底平頂拱的透鏡狀,由下到上粒度變粗。向上物性變好,向海一側砂巖與頁巖分界明顯,滲透性好;向陸一側砂巖漸變為頁巖和粘土,富含泥質,滲透性變差。走向谷砂巖體:在海進過程中的海岸上,沿單面山古地形陡崖或斷層陡階走向分布的濱海砂巖體,巖性以中、細砂為主,分選磨圓好,松散,物性好。

(6)濁流砂巖體,由根部到前緣,由下部到上部,沉積物由粗變細,分選由差變好,前方和上部是分選較好的砂質沉積,可構成良好的儲集層,濁積砂巖體發育在深水泥巖之中,有豐富的油源,構成了油氣藏面積不大,但油層厚,儲量大。

(7)風成砂巖體,由成份純、圓度好、分選佳、膠結弱的砂粒組成,無泥質夾層,厚度大,孔隙滲透性好,最有利的碎屑巖儲集體。

81.碳酸鹽巖儲集層的孔隙類型有哪些?碳酸鹽巖儲集層按儲集空間可分為哪幾種類型?其物性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1)碳酸鹽巖儲集層的孔隙類型

(1)原生孔隙:粒間孔隙、粒內孔隙(包括生物體腔孔隙和鮞內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鉆空孔隙、鳥眼孔隙

(2)次生孔隙:晶間孔隙、角礫孔隙、溶蝕孔隙(包括粒內溶孔或溶模孔、粒間溶孔、晶間溶孔和巖溶溶孔洞)、裂縫(構造裂縫、非構造裂縫、成巖裂縫、風化裂縫、壓溶裂縫、裂縫孔隙系統和基塊孔隙系統)。

2)碳酸鹽巖儲集層按儲集空間可分為:孔隙型儲集層(包括孔隙-裂縫性)、溶蝕型儲集層、裂縫型儲集層、復合型儲集層。

3)影響碳酸鹽巖儲集層的因素

由于碳酸鹽巖儲集層儲集空間多樣,尤其是次生改造作用,使得其物性的影響因素及分布規律較為復雜,要視不同的儲集層類型而不同。

a.孔隙型儲集層發育的影響因素取決于原來巖石的沉積特征(沉積環境),即碎屑巖儲集層,其孔隙度、滲透率大小與粒度、分選、磨圓、雜基含量以及造礁生物發育程度。

b.溶蝕型儲集層發育的影響因素:碳酸鹽巖溶解度:與成分、結構有關;地下水的溶蝕能力:取決于地下水的PH值、CO2含量、SO42含量、溫度、壓力。

c.裂縫型儲集層發育的影響因素:⑴巖性控制因素;⑵構造的控制作用;⑶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82.碎屑巖儲層和碳酸鹽巖儲層儲集空間及物性影響因素的區別。

碳酸鹽巖與碎屑巖相比,由于其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遭受劇烈的次生變化,通常經受更為復雜的沉積環境及沉積后的變化。有以下幾點區別:

1.碳酸鹽巖儲集層儲集空間的大小、形狀變化很大,其原始孔隙度很大而最終孔隙度卻較低。因易產生次生變化所決定。

2.碳酸鹽巖儲集層儲集空間的分布與巖石結構特征之間的關系變化很大。以粒間孔等原生孔隙為主的碳酸鹽巖儲層其空間分布受巖石結構控制,而以次生孔隙為主的碳酸鹽巖儲層其儲集空間分布與巖石結構特征無關系或關系不密切。

3.碳酸鹽巖儲集層儲集空間比碎屑巖儲集層多樣,且后生作用復雜,構成孔、洞、縫復合的孔隙空間系統。

4.碳酸鹽巖儲集層孔隙度與滲透率無明顯關系。孔隙大小主要影響孔隙容積。

總之,碳酸鹽巖儲層的主要特點:儲集空間發育具不均一性或突變性,也稱各向異性。

83.蓋層封閉作用的主要機理。

蓋層較致密,巖石孔徑小,滲透性差;無或少開啟裂縫,即使產生裂縫,由于其可朔性較好,也容易彌合成為閉合裂縫;蓋層具較高的排替壓力;異常壓力帶也能阻止油氣向上逸散而成為蓋層。

84.圈閉、油氣藏類型劃分的依據及主要類型。

(1)圈閉的分類就是以起主導作用的封閉因素為基礎,結合儲集層的特點而制定的。可將圈閉分為:構造、地層、水動力和復合圈閉四大類。

A.構造圈閉根據其變形或變位及儲層的變化特點可分為:

a背斜圈閉和油氣藏包括:褶皺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閉和油氣藏、與基底活動有關的背斜圈閉和油氣藏、與同生斷層有關的逆牽引背斜圈閉和油氣藏、與塑性流動物質有關的背斜圈閉和油氣藏、與剝蝕作用及壓實作用有關的差異壓實背斜和油氣藏

b.斷層圈閉和油氣藏;彎曲或交錯斷層與單斜構造結合組成的圈閉和油氣藏。三個或更多斷層與單斜或彎曲巖層結合形成的斷層或斷塊圈閉和油氣藏。單一斷層與褶曲(背斜的一部分)結合形成的斷層圈閉和油氣藏。逆和逆掩斷層與背斜的一部分結合形成的逆(或逆掩)斷層圈閉和油氣藏。

c.裂縫性背斜圈閉和油氣藏:可分為碳酸鹽巖和其他沉積巖兩大類。

d.刺穿圈閉和油氣藏:鹽栓(核)遮擋圈閉和油氣藏;鹽帽沿遮擋圈閉和油氣藏;鹽帽內透鏡狀圈閉和油氣藏。

B.地層圈閉根據形成機理的不同可進一步分為巖性圈閉、不整合圈閉。

a.巖性圈閉,它包括透鏡型巖性圈閉和上傾尖滅型巖性圈閉,成巖圈閉和礁型圈閉。

b.不整合圈閉和油氣藏分成:地層超覆圈閉和油氣藏、不整合面下不整合圈閉和油氣藏、古潛山圈閉和油氣藏、基巖油氣藏。

C.水動力圈閉主要有三種類型:鼻狀構造和構造階地型水動力圈閉,單斜型水動力圈閉,純水動力油氣藏。

D.復合圈閉可分為:構造—地層復合圈閉和油氣藏,構造—水動力復合圈閉和油氣藏(這種類型常見的有背斜—水動力和斷層—水動力復合圈閉),地層—水動力復合圈閉和油氣藏,構造—地層—水動力復合圈閉和油氣藏。

85.背斜油氣藏的成因類型及特征。

背斜油氣藏的油氣分布特征:(1)油氣局限于閉合區內;(2)背斜油氣藏中的儲油層呈層狀展布,盡管絕大多數油層的儲集性縱、橫向存在較大的變化,但應是相互連通的。(3)相互連通的多油層構成統一的塊狀儲集體,常形成巨大油氣藏。

背斜油氣藏的成因分類:

(1)褶皺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閉和油氣藏:主要在側壓力擠壓作用下而形成。這類背斜多見于褶皺區,背斜軸向一般與區域構造線平行;兩翼傾角較大,不對稱,靠近褶皺山一側較另一側緩;閉合高度較大,且伴生有斷層。從區域上看這種背斜分布在褶皺區的山前坳陷及山間坳陷,常成排成帶出現。

(2)與基底活動有關的背斜圈閉和油氣藏:在地臺區由于基底斷塊上升,使上覆地層隆起而形成同生背斜構造。其特點是: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層彎曲較顯著,有時還可遇到受基底斷裂控制的繼承性斷裂,向上地層彎曲漸趨平緩,而后逐漸消失;兩翼地層傾角緩,閉合度小,閉合面積大,此類背斜常成帶分布,組成長垣或大隆起。

(3)與同生斷層有關的逆牽引背斜圈閉和油氣藏:這種背斜圈閉的特點,都位于同生斷層的下降盤,多為小型寬緩不對稱的短軸背斜,靠近斷層一翼陡,遠離斷層一翼緩,軸線與斷層線近于平行,常沿斷層成串分布。背斜高點距斷層較近,一般為0.5~1.5公里;且高點向深部逐漸偏移,偏移軌跡大體上與斷層面平行。背斜的形態、寬度等均受同生斷層的控制。斷層面彎曲度越大,背斜形態線越趨穹窿狀,傾角越緩。

(4)與塑性流動物質有關的背斜圈閉和油氣藏:由于地下塑性地層受不均衡壓力作用,向著壓力降低的上方流動,使上覆地層彎曲形成的背斜圈閉。地下塑性地層常見的有鹽巖和泥巖類,其中尤以鹽巖占主要。

(5)與剝蝕作用及壓實作用有關的差異壓實背斜和油氣藏:在古侵蝕面上常存在各種地形突起,它可以是結晶的基巖,致密堅硬的沉積巖或生物礁塊等。當接受新的沉積時,在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積物較薄,而周圍的沉積物則較厚,由于突起和其周圍沉積物厚度的不同,負荷懸殊,在成巖過程中,差異壓實的結果在突起的部位形成了背斜構造,這種背斜通常稱為披蓋背斜,它反映了下伏古地形突起的分布范圍和形狀,但其閉合度則比古地形突起的高度小,并向上遞減直至消失;在成因上很難與基底隆起有關的背斜區分開。

86.斷層封閉的因素及其在油氣藏形成中的作用。

斷層在油氣藏的形成中起著雙重作用:封閉作用和通道作用。

(1)封閉作用是指由于斷層的存在,使油氣在縱、橫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其結果是形成油氣藏。斷層是否起封閉作用取決于斷層本是否封閉和斷層兩盤巖性的接觸關系。斷層本身的封閉性決定于斷層帶的緊密程度,它與斷層的性質、斷層角礫巖和斷層泥是否存在以及斷層帶中流體的情況有關。斷層橫向上是否封閉則取決于斷距的大小及斷層兩盤巖性的接觸關系。若斷層使儲層上傾方向完全與非滲透性巖層相接,則為完全封閉;上傾方向的上方部分與非滲透層相接,則為部分封閉,與滲透層相接,則為不封閉。

(2)斷層另一種作用是破壞原生油氣藏,成為油氣運移的通道。其結果是油氣運移至淺處,若遇圈閉可形成次生油氣藏,若無遮擋油氣逸散至地面而散失。

87.地層油氣藏類型、特點及其分布。

(1)不整合油氣藏

a.特征:儲集層上傾方向為不整合面,下傾方向油(氣)水界面與儲集層頂面交線與儲集層頂面等高線平行;油(氣)藏常為層狀,但潛山型多為塊狀,儲集層孔滲性好。

b.分類: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層超覆油氣藏和位于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層不整合遮擋油氣藏。地層不整合遮擋油氣藏還包括:潛伏剝蝕突起油氣藏和潛伏剝蝕構造油氣藏(潛伏剝蝕背斜構造圈閉和潛伏剝蝕單斜構造圈閉)

c.分布:地層超覆油氣藏多分布在海相沉積盆地的濱海區、大而深的湖相沉積盆地的淺湖區;地層不整合遮擋油氣藏在地臺區及褶皺區都有分布,其中地臺區較多,在褶皺區的沉積盆地邊緣也易形成這種圈閉條件。

(2)礁型圈閉和油氣藏:

a.特征:主要為塊狀,油氣水界面與礁體表面交線與礁體頂面等高線平行。礁型油氣藏油氣分布取決于礁體儲集性的情況,一般礁核儲集性好于礁前,礁后儲集性較礁前差。另外礁型油氣藏儲量較大,烴柱高。常呈帶分布,形成豐富的產油氣區。

b.分類:礁型油氣藏根據油氣分布的控制因素可分為:整個生物礁形成統一的古地貌突起,油氣藏居于巖礁突起頂部,底部有水,油氣的分布類似于古潛山油氣藏。礁體內巖體物性不均勻,油氣僅分布于礁體內部局部滲透帶中,油氣藏受礁體古地貌與物性雙重控制。生物礁產狀呈背斜,油氣藏受礁體和背斜構造雙重控制。

c.分布:從分布地區看,礁型油氣藏分布的重要地區有加拿大西部阿爾伯達盆地、美國二疊盆地、原蘇聯烏拉爾山前拗陷、墨西哥灣盆地(包括墨西哥及美國兩部分,其中以墨西哥部分更重要)、中東波斯灣盆地、利比亞錫爾盆地以及印度尼西亞薩拉瓦蒂盆地等。

88.古潛山油氣藏與基巖油氣藏的異同點。

古潛山油氣藏是由長期遭受風化剝蝕的古地形突起被上覆不滲透巖層所覆蓋形成圈閉條件,油氣聚集其中而形成的。基巖油氣藏指油氣儲集于沉積巖基底結晶巖系中的油氣藏。實際上它是屬于特殊類型的古潛山油氣藏。

二者的儲集空間、運移通道、油氣藏特征相同。都擁有滲透性良好的縫網裂縫系統作為為油氣聚集的空間,都擁有不整合面及斷層面等供油通道,油氣藏呈塊狀分布,不受層位控制。

它與古潛山油氣藏的區別主要在于:①儲集層類型,古潛山為沉積巖裂縫、溶蝕孔洞為主要的儲集空間;基巖油氣藏為變質結晶巖,構造運動和風化作用產生的裂縫為其主要的儲集空間。②油氣來源,古潛山油氣藏油氣可來源于比潛山時代新的生油巖,也有與潛山同時代或比潛山老的生油巖;而基巖油氣藏的油氣只能來源于不整合面以上的沉積巖系的生油巖,不可能來源于基巖下面的生油巖。

基巖油氣藏的儲集體有前寒武系、古生界和中生界,潘鐘祥教授(1982)將那些構成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的前中生界(即古生界-元古界)沉積巖系中所形成的不整合面下的潛山型油氣藏,油氣源來自不整合面之上沉積巖系的,亦稱基巖油氣藏。

89.沉積有機質的生化組成主要有哪些?對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組成是什么?

沉積有機質的生物種類來源首先是浮游植物,其次是細菌、高等植物、浮游動物。對沉積有機質來源提供最多的生化組成是類脂化合物、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木質素。其中脂類化合物的元素組成和分子結構與石油的最接近,是形成石油的主要組成。

90.按化學分類,干酪根可分為幾種類型?其化學組成特征。

Ⅰ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機質干酪根中經細菌改造的極端類型,或稱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結構,富氫貧氧,H/C高,一般為1.5~1.7,而O/C低,一般小于0.1,是高產石油的干酪根,生烴潛力為0.4~0.7。

Ⅱ型干酪根:是生油巖中常見干酪根。有機質主要來源于小到中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富含脂肪鏈及飽和環烷烴,也含有多環芳香烴及雜原子官能團。H/C較高,約1.3~1.5,O/C較低,約0.1~0.2,其生烴潛力較高,為0.3~0.5。

Ⅲ型干酪根:是陸生植物組成的干酪根,又稱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團。H/C低,通常小于1.0,而O/C高,可達0.2~0.3,這類干酪根生成液態石油的潛能較小,以成氣為主,生烴潛力為0.1~0.2。

91.有機質向油氣轉化的現代模式及其勘探意義。(.干酪根成烴演化機制)

分三個階段:成巖作用階段——未成熟階段;深成作用階段——成熟階段;變質作用階段——過成熟階段。

①成巖作用階段—未成熟階段:該階段從沉積有機質被埋藏開始至門限深度為止,以低溫、低壓和微生物生物化學為主要特點,主要形成的烴是生物甲烷氣,生成的正烷烴多具明顯的奇偶優勢。成巖作用階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氣以及未熟油。該階段Ro小于0.5%。

②深成作用階段—成熟階段:該階段從有機質演化的門限值開始至生成石油和濕氣結束為止,為干酪根生成油氣的主要階段。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烴產物劃分為兩個帶。

生油主帶:Ro為0.5~1.3%,又叫低—中成熟階段,干酪根通過熱降解作用主要產生成熟的液態石油。該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烴類為主,奇碳優勢逐漸消失,環烷烴和芳香烴的碳數和環數減少。

凝析油和濕氣帶:Ro為1.3~2.0%,又叫高成熟階段,在較高的溫度作用下,剩余的干酪根和已經形成的重烴繼續熱裂解形成輕烴,在地層溫度和壓力超過烴類相態轉變的臨界值時,發生逆蒸發,形成凝析氣和更富含氣態烴的濕氣。

③準變質作用階段—過成熟階段:該階段埋深大、溫度高,Ro>2.0%。已經形成的輕質液態烴在高溫下繼續裂解形成大量的熱力學上的最穩定的甲烷,該階段也稱為熱裂解甲烷(干)氣階段。

該理論的勘探意義:在實際勘探中,可以依據該理論判斷各種成因石油和天然氣在盆地的分布。在淺層,主要分布生物成因氣,在中間深度段,主要分布熱成因的石油或濕氣和凝析氣,在深部主要尋找高成熟度的干氣。

92.有機質成烴的主要控制因素。(時間—溫度指數(TTI)的理論依據、方法及其應用。)

石油成因研究證明,有機質成烴演化過程中溫度和時間是主導因素。當有機質被埋藏后隨著深度和地溫的增加,埋藏時間的延長,有機質將發生熱演化,其成熟度會不斷提高,當達到某一門限值時,才能大量生成石油,且成烴演化過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

理論依據:當有機質被埋藏后隨著深度和地溫的增加,埋藏時間的延長,有機質將發生熱演化,其成熟度會不斷提高,當達到某一門限值時,才能大量生成石油,且成烴演化過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溫度與時間是石油生成和破壞過程中的一對互為補償的重要因素。溫度其絕對控制作用,時間起補償作用。

應用:1、研究成熟度,確定特定層位的油氣保存狀態2、確定有利生油氣區范圍3、確定石油生成時間并對圈層進行評價。

93.有利于油氣生成的大地構造環境和巖相古地理環境(地質條件)。

晚期生油理論認為:油氣生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足夠的有機質并能保存下來;一是要有足夠的熱量保證有機質轉化為油氣。

(1)大地構造環境

有三種構造環境:過補償、欠補償和補償。為了確保有機質不斷堆積、長期處于還原環境,并提供足夠的熱能供有機質熱解需要,地殼必須有一個長期持續下沉,以及沉積物得到相應補償的構造環境。只有盆地的下降速度與沉積速度大致相當時有機質才有可能大量堆積和保存,才有利于有機質轉化為油氣。這種大地構造環境主要分布在:板塊的邊緣活動帶,板塊內部的裂谷、坳陷,造山帶的前陸盆地、山間盆地。

(2)巖相古地理環境

豐富有機質的堆積和保存石油氣生成的基本前提,這首先取決于生物的大量繁殖,其次取決于周圍的氧化還原環境。

A.在海盆里,從海岸線到廣海區,依次分為濱海、淺海大陸架、大陸坡和深海平原。濱海區和深海區都不利于有機質的堆積和保存。唯有淺海區水深、陽光、溫度適宜,生物繁盛,特別是近三角洲地帶,是與生物大量繁殖,并接受河流搬運來的大量陸源有機質,有機質異常豐富的聚集。有機質的大量存在,消耗水中的氧,形成還原環境,保證了剩余有機質和新補充的有機質免受分解破壞。大陸架上的瀉湖、海灣以及閉塞的深海盆地等也是良好的低能還原環境,既有利于有機質的堆積,又有利于有機質的保存,是良好的生油區。

B.內陸湖泊從邊緣向中心亦可劃分為濱湖—沼澤區、淺湖區、半深湖區和深湖區幾個地帶。最有力的生油環境是半深湖——深湖區。那里水體較深,水體表層處于動蕩回流狀態,其底部水流停滯,由于水底有機質的分解,氧氣又得不到及時補充,便形成穩定的還原環境,是有利的生油區。

94.天然氣可劃分哪些成因類型?有哪些特征?

天然氣按成因可分為四種類型:生物成因氣、油型氣、煤型氣和無機成因。

一、生物成因氣,在成巖作用階段因微生物化學作用而形成,化學組成以甲烷為主,含量高于98%,重烴含量小于0.2%,為典型的干氣;δ13C值一般為-55‰~-90‰。

二、油型氣,有機質在深成作用階段熱力作用下以及石油熱裂解形成,化學成分重烴含量大于5%,最高可達40%—50%,過成熟氣以甲烷為主,δ13C值隨成熟度增高而增大,從-55‰~-35‰。

三、煤型氣,是煤系地層中的有機質在熱演化過程中而生成的。化學組成重烴含量可達10%以上,甲烷一般占70%—95%,含有非烴成分;δ13C值一般為-41.‰~-24.9‰。

四、無機成因氣,由地殼內部、深海大斷裂、深海沉積物形成,化學組成甲烷占優勢,非烴含量較高;δ13C值大于-20‰。

95.評價生油巖質量的主要指標。

(1)有機質豐度,常用指標有有機碳、氯仿瀝青“A”、總烴,一般這些指標高,豐度高。

(2)有機質的類型,常用的指標有化學分析法,采用H/C和O/C原子比繪制相關圖,即范氏圖(VanKrevelen圖)來判斷;熱解資料的氫指數和氧指數;有機質的顯微組分;生物標志化合物來確定。Ⅰ型、Ⅱ型干酪根為主要生油母質,Ⅲ型干酪根為主要生氣源巖。

(3)有機質的成熟度,可用鏡質體反射、孢粉和干酪根顏色、巖石熱解資料、正烷烴奇偶優勢來確定,顏色越深,Ro大于0.5%,CPI值接近1為成熟源巖。

(4)有機質的轉化指標,采用氯仿瀝青/有機碳、總烴/有機碳、總烴/氯仿瀝青、飽和烴/芳烴、總烴/非烴等比值可以進一步了解有機質的轉化率。

96.油氣初次運移的主要動力因素。

①壓實作用:是沉積物在上覆沉積負荷作用下,沉積物致密程度增大的地質現象,在壓實作用過程中,沉積物通過不斷排出孔隙流體,孔隙度不斷減少。在正常壓實過程中,當烴源巖生成的油、氣溶解在孔隙水中,就能夠隨著孔隙水一起被壓實排出,實現油氣的初次運移。如果排水不暢,造成欠壓實,可以延緩孔隙流體的排出,如果流體的排出正好被推遲到主要生油時期,則將對油氣初次運移起到積極作用。還有利于有機質的熱成熟,也是驅使油氣進行初次運移的潛在動力。

②熱力作用:由于埋藏深度的增加,孔隙體積膨脹遠遠小于孔隙流體的膨脹,造成異常高壓,為油氣運移提供了一個動力。

③烴類及非烴氣體生成的作用:干酪根在熱降解生成石油和甲烷氣體等烴類的同時,也產生大量的水和非烴氣體(主要是CO2),而這些流體的體積大大超過原來干酪根的體積,引起頁巖孔隙流體壓力大幅度的提高,使異常高壓進一步增強,這種壓力的增加將導致微裂縫的產生,使石油進入滲透性的載巖和儲集層。

④粘土礦物的脫水作用:泥巖在埋藏過程中,隨著深度的增加,粘土礦物要發生成巖作用,放出大量的層間水,在沒有增大的孔隙體積中造成異常高壓,也是油氣運移的一個動力。

⑤擴散作用:以濃度差為驅動的動力因素,油氣以擴散作用向外排出。

97.異常高壓產生的原因及在油氣藏形成中的作用。

產生原因:欠壓實作用、熱增壓作用、有機質生烴作用和蒙脫石的脫水作用。

作用:欠壓實所造成的異常高壓,可以延緩孔隙流體的排出,如果流體的排出正好被推遲到主要生油時期,則將對油氣初次運移起到積極作用。異常高壓使更多的水較長時間處于較高溫度壓力下,有利于有機質的熱成熟,也是驅使油氣進行初次運移的潛在動力。還有利于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對油氣的運移有利。若是非生油巖,異常高壓起到封蓋的作用。

98.油氣初次運移的相態有哪些?其相態演變方式。

(1)油氣初次運移相態包括:a.水溶相運移指油氣被水溶解成溶液,水作為油氣運移的載體進行運移,包括分子溶液和膠體溶液運移。b.游離相運移是油氣呈游離的油相從烴源巖中滲流排出,當孔隙中含油飽和度很低時就呈分散狀油相運移,飽和度高時就呈連續油相運移,連續油相運移,還包括氣溶于油和油溶于氣的情況。此外,分子擴散是分子本身自由運動的結果,擴散作用是天然氣運移中的有效方式。

(2)相態演變方式:①對于泥質烴源巖來講,在埋藏較淺的未成熟階段,由于石油還未大量生成而地層孔隙度又較大,此時烴源巖中含油飽和度很低只可能有水相運移,對于富含Ⅲ型干酪根的腐殖型源巖來說,因為烴源巖以產氣為主,多以游離相進行初次運移;進入大量生油的成熟階段后,一方面生油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孔隙度又較小,源巖中的含油飽和度變大以致超過臨界運移飽和度而發生連續油相運移;隨著源巖進一步埋深,在較高溫度下,演化進入高成熟的濕氣階段,此時石油可以呈氣溶相運移;再往深處石油發生熱裂解產生大量甲烷氣體,可以產生游離氣相和擴散相運移。所以初次運移相態隨埋深的演變規律主要是水溶相—油相—氣溶相。②對于碳酸鹽巖來講,油氣多在具備排烴動力后以游離相排出。

99.油氣初次運移的途徑及方式。

油氣初次運移的通道有烴源巖中的孔隙系統、裂縫系統、孔隙裂縫網絡。運移方式取決于動力因素。初次運移的主要動力是壓力差和濃度差,壓力差包括正常壓實和欠壓實的異常高壓。對應于上述的動力因素,油氣初次運移有三種方式:正常壓實排烴模式是在正常壓實作用下,油氣溶解于水中,通過孔隙系統被壓實出來;異常壓力排烴模式是在異常高壓作用下,若不足以引起巖石產生微裂縫,則油氣通過孔隙慢慢已連續方式排出,若巖石產生微裂縫,則油氣以游離態通過微裂縫排出;擴散模式,由濃度差驅動,通過孔隙和裂縫系統排出烴。

100.油氣二次運移中質點的受力情況(即運移機理)。

在油氣二次運移中,對于單位質量的油氣質點受到以下4個力的作用:垂直向下的重力、垂直向上的浮力、水動力和油氣在孔隙介質中運移所受的毛細管阻力。油氣二次運移還應具備以下兩個必要條件,首先必須具有一定的油氣飽和度,只有當油氣飽和度大于臨界油氣飽和度時,才有相對滲透率和有效滲透率。其次,油柱必須大于臨界油柱高度,具有足夠的浮力和水動力來克服毛細管阻力。

油氣經過初次運移進入儲層時可能是分散的游離狀態,這時油氣數量少,體積小,所受驅動力不大,不足于克服毛細管壓力差的阻礙,因此微小的油滴將處于停滯不動的狀態。隨著初次運移的持續進行,油滴增大,逐漸成絲連片,總的驅動力也越來越大。此外,烴類物質從烴源巖進入儲集層時壓力降低,溶有氣體的石油體積增大、密度降低、驅動力增加,即所謂溶解氣效應。這兩個原因,使烴類驅動力逐漸增大,直到驅動力大于毛細管壓力差時,便發生二次運移。

101.油氣二次運移的通道及疏導體系有哪些?

(1)孔隙系統:滲透性巖石的孔隙系統是最廣泛、最基本的二次運移通道。在靜水條件下,油氣微滴可能從滲透性巖層底部向頂部累積,當累積到一定數量后,便可在層內發生側向的順層運移。

(2)斷層和裂縫面:斷層既可作為油氣的遮擋條件而造成斷層圈閉,也可成為油氣二次運移的通道,特別在穿層和垂向運移中具有獨特的作用。

(3)裂縫系統:裂縫系統對于改善孔隙間的連通性和滲透性,尤其對于改善致密巖石的滲透性具有重要意義。構造裂縫邊緣平直,具有一定的方向和組系,往往不受層面限制,延伸較遠,是穿層運移的主要通道;成巖裂縫的特點是受層理限制,多平行層面,形狀不規劃,縫面有彎曲,是儲集層內運移的重要通道。碳酸鹽巖中裂縫是重要的二次運移通道。

(4)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分布具有區域性,故它對于油氣作遠距離運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能把不同時代、不同巖性的地層勾通起來。因此,是垂向穿層運移的重要通道。

102.油氣二次運移的方向取決于哪些因素。

油、氣、水的力場分布對油氣二次運移的方向起著直接控制作用。油氣勢差是二次運移的動力源。油氣二次運移受到三個力的作用,即浮力、水動力和毛細管阻力差,油氣二次運移的方向取決于這三個力的合力。

在含油氣盆地中,如果在靜水條件下,油氣主要沿著浮力方向運移,在動水條件下,則沿著浮力和水動力的合力方向,所以油氣二次運移總的來說是垂直向上的,當受到遮擋時,則沿著上傾方向,具體的運移路線是沿著各種通道的最小阻力方向。

在沉積盆地中,生油區一般位于凹陷的最深處,與之相鄰的斜坡和隆起是二次運移的主要指向。具體的運移路線是沿著各種通道的最小阻力方向,它受儲層的巖性變化、地層不整合以及斷層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和影響。因此,油氣二次運移的方向取決于古構造形態、儲集層的儲集物性及盆地的演化特征。

103.根據油氣二次運移的機理分析含油氣盆地中有利的遠景區。

①油氣二次運移的機理是:油氣二次運移受到三個力的作用,即浮力、水動力和毛細管阻力差,油氣二次運移的方向取決于這三個力的合力。

②在含油氣盆地中,如果在靜水條件下,油氣主要沿著浮力方向運移,在動水條件下,則沿著浮力和水動力的合力方向,所以油氣二次運移總的來說是垂直向上的,當受到遮擋時,則沿著上傾方向,而具體的運移路線又是沿著各種通道的最小阻力方向。

③在沉積盆地中,生油區一般位于凹陷的最深處,與之相鄰的斜坡和隆起是二次運移的主要指向。而具體的運移路線又是沿著各種通道的最小阻力方向,它受儲層的巖性變化、地層不整合以及斷層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和影響。因此,位于凹陷附近的隆起帶及斜坡帶,特別是長期繼承性隆起帶中良好儲層常常控制著油氣的初始分布。這些位置即為盆地中的有利含油遠景區。構造運動常可使地層發生褶皺斷裂,改變其原有產狀,引起油氣的再分布。掌握盆地構造現有格局和歷史發展,可以預測油氣的區域分布。

104.油氣差異聚集的條件、特點及意義。(根據油氣差異聚集的原理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

條件:靜水條件下,在油氣運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點自下傾方向向上傾方向遞升的圈閉,油氣源充足,蓋層封閉能力足夠大。

原理:靜水條件下,如果在油氣運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點自下傾方向向上傾方向遞升的圈閉,當油氣源充足和蓋層封閉能力足夠大時,油氣首先進入運移路線上位置最低的圈閉,由于密度差使圈閉中氣居上,油居中,水在底部,當第一個圈閉被油氣充滿時,繼續進入的氣可以通過排替作用在圈閉中聚集,直到整個圈閉被氣充滿為止,而排出的油通過溢出點向上傾的圈閉中聚集;若油氣源充足,上述過程相繼在更高的圈閉中發生;若油氣源不足時,上傾方向(距油源較遠)的圈閉則不產油氣,僅產水,稱為空圈閉。所以在系列圈閉中出現自上傾方向的空圈閉向下傾方向變為純油藏→油氣藏→純氣藏的油氣分布特征。

特征:在系列圈閉中出現自上傾方向的空圈閉向下傾方向變為純油藏→油氣藏→純氣藏的油氣分布特征。

意義:根據油氣差異聚集的規律,可以預測盆地中油氣藏的分布特征,在坳陷中主要分布油藏,隆起的高點為氣藏,斜坡部位為油氣藏。

105.油氣藏形成的主要條件。

①油氣源條件:盆地中油氣源是油氣藏形成的首要條件,油氣源是否豐富取決于成烴拗陷的大小,烴源巖的成烴條件和成烴演化史。要具有足夠大的成烴拗陷,生油巖的面積要大,厚度要厚;生油巖的質量要好,有機質豐度高,類型好,要達到成熟。

②生、儲、蓋組合和傳輸條件:儲集層的儲集物性好,孔隙結構好;要具備良好的生、儲、蓋組合形式,最佳的生油巖厚度,最佳的砂泥巖百分比。

③圈閉條件:圈閉容積要大,形成時間要早,距油源近,閉合高度要高,蓋層封閉能力好。

④保存條件:構造運動不要太強烈或地下水活動不活躍,保證圈閉容積不改變或不破壞,圈閉中的油氣不受氧化變質。

106.生儲蓋組合的類型及形成大型油氣藏必須具備的生儲蓋組合條件。

根據生、儲層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和接觸關系,可將生儲蓋組合分為兩大類:連續的或相鄰的生儲蓋組合、不連續的或間斷的生儲蓋組合。連續的生儲蓋組合包括:面接觸,包括上覆式、下伏式、互層式;帶接觸(也稱側變式或指狀交叉式);體接觸(也稱封閉式或透鏡式)。不連續生儲蓋組合可分為不整合型生儲蓋組合和斷裂型生儲蓋組合。

在實際情況下,單一型式的生儲蓋組合往往很局限,輸導油氣的能力也有限,而更多的是多種型式聯合形成復合的輸導網絡,因此,復合型的生儲蓋組合對大型油氣藏的形成更為有利。有利生儲蓋組合要求三者在時、空上配置恰當,有良好的輸導層,使烴源層生成的油氣能及時地運移到儲集層聚集,蓋層的質量和厚度能確保油氣不致于散失。

107.油氣藏破壞的主要因素。

(1)地質因素引起的油氣藏破壞和再分布

a.地殼運動可使儲集層不均勻抬升,致使原來的圈閉溢出點升高,容積變小,使油氣藏中的油氣溢出向上傾方向運移,散失或再聚集形成新的油氣藏。

b.地殼運動使油氣藏整體抬升的結果,一方面造成圈閉蓋層遭受侵蝕,殘留厚度減小,封閉性變差,甚至造成油層頂部出露地表被侵蝕,石油被氧化,形成瀝青塞,成為瀝青封閉型油氣藏。另一方面由于油層抬升,油氣藏壓力下降,溶解氣溢出,將石油排劑出圈閉,原來的油氣藏變成氣藏。

b.地殼運動產生一系列的斷裂活動,它是油氣藏破壞和再分布的主要因素。斷裂活動往往使油氣沿著開啟的斷裂系統大量流失,油氣藏遭受破壞;或使油氣在不同儲層間進行再分布。

c.巖漿活動常使油氣藏遭受破壞,高溫的巖漿侵入油氣藏能使油氣裂解、變質,或油氣藏變成氣藏。

(2)水動力條件的改變對油氣藏的破壞:水動力的作用能使油、氣、水界面發生傾斜,水動力強弱的變化能使圈閉的大小和位置產生變化,甚至致使原有圈閉消失,油氣藏遭受破壞。

(3)生物化學作用、熱變質作用對油氣性質的改變

1、氧化變質是指原油在低溫低壓條件下,因氧化和微生物降解,使輕組分大量消耗,重組分不斷增加,成為稠油或瀝青類礦物的演化過程。其結果是使油氣藏油質變差,降低工業價值。

2、熱變質作用是指油氣藏中原油在熱力作用下向降低自由能,具有更高化學穩定性方向變化的過程。其結果是使原油中高分子組成通過聚合形成瀝青類礦物,而較大部分烴類向低碳數烷烴和甲烷方向演化,使液態原油變輕,成為輕質凝析油直至甲烷氣。

108.含油氣盆地的構造單元劃分。

一級構造:隆起、凹陷和斜坡都是底盤起伏而形成的構造,是盆地內最高一級的構造,通稱一級構造。

三級構造:盆地內沉積蓋層因褶皺和斷裂活動而形成的構造,如背斜、向斜、斷層等,這是盆地最低一級的構造,通稱三級構造。

二級構造:三級構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雜亂無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規律成群、成帶出現,這些群和帶的規模,處于一級構造和三級構造之間,通稱二級構造。二級構造有背斜褶皺帶、單斜撓曲帶、斷裂構造帶等,都屬于沉積蓋層褶皺。但也有少數除有蓋層褶皺外,還有底盤翹升參加。

在含油氣盆地的構造劃分上,在我國還有凸起、凹陷之稱,其規模大于二級構造而小于一級構造,實際上是從一級構造分化出來的,一般稱之為亞一級構造。

109.以地球動力學背景考慮其所處的板塊位置,含油氣盆地可分為哪些類型?

根據地球動力學基礎并考慮所處板塊位置,含油氣盆地可分為三大類型:

①張性環境發育的含油氣盆地——張性盆地:包括大陸內裂谷盆地、陸間海盆地(初始大洋盆地)、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大陸邊緣裂谷盆地、夭折谷和坳拉槽。

②壓性環境發育的含油氣盆地—壓性盆地:包括海溝、弧前盆地、殘留洋盆地、前陸盆地、山間盆地(縫間盆地)。

③走滑環境發育的含油氣盆地—拉分盆地:可分走滑—拉分盆地、走滑—撓曲盆地。

110.從大地構造觀點來分析中國含油氣盆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氣聚集類型。

①太平洋板塊俯沖形成東部地區性的裂陷盆地:油氣聚集特征:斷層、披蓋背斜、滾動背斜、鹽丘構造古潛山。

②印度板塊碰撞形成西部地區的擠壓盆地:油氣聚集特征:擠壓背斜、逆沖斷裂帶。

③中部多旋回克拉通盆地:油氣聚集特征:圈閉類型:盆地邊緣為陡背斜,西部有逆斷層圈閉,中央為緩背斜。

111.為什么三角洲沉積體系是形成油氣聚集最有利的地質環境?

油源條件:三角洲體系能形成巨大體系的母巖。具有大量有機質,具油氣轉化條件和具排烴條件。

儲集條件:三角洲區分布多種良好的儲集砂體和有機生儲蓋組合。砂體類型多,儲集條件好;具互層、指狀交叉等有利生集蓋組合

圈閉條件:具多種類型的有效圈閉。巖性油氣藏發育;.也可形成構造油氣藏;有效性好。

蓋層條件:三角洲區沼澤沉積、分支間灣、前三角洲泥均為良好蓋層,保存條件較好。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高級搜索

更多

行業報告 ?